凌晨1点,小李还在修改项目方案。
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部门总监,她每天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白天跑客户、盯进度、开复盘会,晚上写汇报、改方案、回邮件。
下属抱怨她
“管得太细”
,老板却质问:
“为什么问题总出在你这里?”
这不是个例。
许多中层领导被困在“三明治夹心层”——既无法像基层员工专注执行,又难像高层运筹帷幄,最终沦为团队的“超级业务员”。
任正非曾犀利指出:
“中层不决策,就打不了胜仗。”
那么,如何跳出越忙越无效的怪圈?
01
停止当超级员工:你的杠杆在团队肩上
德鲁克曾说:
“管理者的价值在于放大团队能力,而非自己多干活。”
某消费品公司市场总监曾向我诉苦:他亲自设计80%的营销方案,结果团队7人集体躺平。
当我问他:“
你花3小时能教会的技能,为什么要花30分钟自己做?
”
他愣住了。
这正是中层常见的误区——
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破解之道:
1. 建立授权机制
参考NASA任务分级法:
•
必须亲自做
(战略决策/高风险任务)占比≤20%
•
可指导做
(创新方案/跨部门协同)占比30%
•
应授权做
(常规执行/技术性工作)占比≥50%
2. 培养容错型成长环境
阿里内部流传的“
三三三法则
”:
• 新人前3次犯错不追责
• 关键任务设置3次修正机会
• 每个季度预留3%试错预算
02
从救火队长到防火专家
企业中层管理者常常陷入"应急专员"的困境,在运营环节中疲于应对各类突发状况。
这种现象如同医疗机构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
虽然暂时抑制症状,但未能消除感染源。
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需从管理思维到执行体系进行系统性变革:
1、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管理者需要建立问题溯源机制,借助鱼骨图等工具进行多维归因,区分症状与病灶。
2、打造自主决策团队
建立人才筛选标准:评估专业能力(是否具备完成任务的知识储备),衡量主动意识(是否展现持续改进的意愿)。
对高能力高意愿者赋予决策权,对高能力低意愿者实施目标激励,形成动态赋能机制。
定期进行岗位胜任力评估,确保权责匹配。
3、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预判潜在风险点,过程监控,复盘迭代。
03
成为战略翻译官:打通上下认知鸿沟
字节跳动某产品总监的案例极具启发性:
当CEO提出“提升用户粘性”时,他并未直接下达DAU指标,而是组织三场解码会:
1. 向上沟通:
确认“粘性=内容消费时长×互动频次”
2. 横向对齐:
与算法、运营部门制定协同公式
3. 向下传递:
将战略拆解为“优化推荐模型+搭建UGC激励体系”
解码能力三要素:
• 向上:
用“战略意图画布”确认核心诉求
• 横向:
建立“需求-资源”匹配矩阵
• 向下:
采用“任务故事卡”将目标场景化
这套方法使该项目ROI提升2.3倍,成为当年增长最快业务线。
说在最后
管理大师查兰指出:企业70%的战略失败源于中层断层。
• 每培养1个合格接班人,管理半径扩大300%
• 每建立1套预防机制,团队效能提升5-8倍
• 每打通1次战略解码,目标达成率提高2-4倍
真正的中层价值,不在于你多能干,而在于能让多少人变能干。
作为HR,如何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特地推出
薪酬管理实操课
,解决绩效设计、薪酬分配、个税筹划等问题,
线上课程随时学,免费报名学习
,一定不能错过,还送薪税实操干货资料~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吧👇
▎声明:
本文由HR人力资源成长俱乐部整理发布。文章转载自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作者秋天。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