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模型君
来源 l 思维有了模型
(ID:siweimoxing666)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有句话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情,学会这一点都非常有用。
这篇文章,不只讲明白了为什么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还给出了怎样寻找巨人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去年我在《定位》一书中看到这句话时,整个人被灵魂性的惊颤。从此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做任何事,都要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领域有巨人吗”?
如果有,就先静态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巨人的经验和思想先学一遍,然后再自己去实操实践。
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故而想分享与你。
我总结了四个你无法拒绝的理由。
01
知识容易被误传
牛顿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不要觉得这个道理你早知道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没有这个习惯的。
大多数人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公众号推一篇文章,就看一篇文章;知乎刷到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就看一篇文章;有人说某某书不错,或者某某网课不错,就跑去看一下。
发现了吗?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被动学习,而不是严格按照先找巨人再学习巨人的原则在学习。
也就是说,其实在过去的日子里,
我们学到的90%以上的知识都不是巨人的知识,而是巨人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的二手知识……
这就会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一个传一个,结果传到你这里就会变得极其碎片,很可能被断章取义,甚至被误解。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王牌对王牌》这个节目,里面有一个游戏叫「传声筒」。
主持人告诉第一个人,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告诉第三个人……这样子大概传五六次,然后让最后一个人来猜主持人说的是什么。
这个过程中台下的观众会笑得越来越开心,因为在一个传一个的过程中,信息会被传得越来越离谱。
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传一个,最后就会完全变了样。
第一,知识会从系统变得碎片化;第二,知识会不断被断章取义、被误传,最后传到你这里可能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举个例子,你应该听说过爱迪生的那句话吧「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后来有人出来辟谣说,其实这句话被断章取义了,后面还有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更搞笑的是,甚至还有人说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
你是不是傻了?信了一辈子的话,结果别人告诉你,这句话被误传了。
但是我现在告诉你,后面这句话可能才是谣言,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的编辑搜索了英文原文,及相关资料,最终发现爱迪生其实并没有说后半句。
这还只是一句话而已,就被传出这么多幺蛾子,想想看那些巨人的著作将会被传成什么样。
再比如费曼学习法,网络上一直有人在传这个学习金字塔,就是这张图:
它下面还标了,资料源自“美国训练实验室”。
后来有读者跟我说,这个东西可能根本就没有,可能是被误传了。
把我吓一跳,我立马跑去百度,结果发现真的是如这位读者所说,学习金字塔并没有真正被核实出自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
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看到过这份研究报告,网上也无法搜到相关的研究论文,因此学习金字塔的研究非常有可能是误传的。
是不是很可怕?想想看我们平时被动的接受了多少这样的知识?我们在头条、知乎、公众号等等平台看了多少这样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但碎片,而且很多都是错误的。
而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学习要从源头学起,找到真正的巨人」。
02
巨人站得高看得远
第二个理由,
巨人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而且能够极大的缩短你努力的时间。
我用图来展示是这样的:
一个小人它现在要去旗帜的地位,但路途崎岖,他需要绕各种路,走很长时间才能抵达;而且还有可能走错路,根本去不了那个地方。
▲经验主义的我们
现在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这样的:
巨人看得远,它一下子就知道目的地在哪,而且腿长,一下子就帮你跨过去。
如果我们不学习巨人,就完全靠自己的经验的话,会有三个大问题。
第一,会走很多弯路。
因为你每个坑都要去趟一遍,甚至趟几遍;
第二,成功的速度比较慢。
大多数是大器晚成,而且都是通过大量的经验堆出来的。
第三,天花板比较明显。
因为你成功的边界,就是你认知的边界。
正如《定位》一书中所说的:
你要明白,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我还不知道。
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去重新发明轮子,
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我应该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03
前期可以借鉴巨人的框架搭建知识树
第三个理由是针对知识树这个学习方法的。
因为巨人的框架比较完善,非常成体系,所以对于新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东西。
很多读者私聊我,问得非常多的一个问题就是:
“知识树一开始如何搭建框架呢?
”
对于新手来说,一开始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直接用巨人的框架啦。
等你后期做主题阅读的时候,看到其他框架,或者你自己有了新的感悟时,再慢慢调整成最适合你的框架。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巨人呢?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知道得越少,你就越不知道谁是巨人,越不知道如何寻找巨人。
那怎么办呢?
我总结出来两个大方向:
①问中间巨人;
②问搜索引擎。
01
问中间巨人
对,你虽然找不到巨人,但是你可以问中间巨人呀。
大家可能都听过“六度分隔”理论———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任何你想要认识的人。
巨人也是,你可以通过一个一个中间巨人,最终找到这个领域最牛逼的人。
这些中间巨人在哪里?
①你身边的人中,对这个领域认知最深刻的人。
我们很少向身边人询问巨人在哪里,可能我们潜意识里有点看不起身边的人。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
我一开始就对情感领域不是很了解,然后就跑去问身边的人,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告诉我如何可以找到情感领域的巨人。
然后你再通过他推荐的中间巨人,去找更厉害的中间巨人……一步步最终就能找到这个领域真正的巨人。
如果六度分割理论是对的,你大概通过5~6个中间巨人,就能找到真正的巨人。
②各个领域的大V们的推荐
知乎、公众号、B站、知识付费平台等等,每个平台都有各个领域的大V,他们虽然不是最牛逼的那个巨人,但是却是非常好的中间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