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灵魂有财气
财经用画的,晦涩的财经大事也可以有趣好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蒋超良被查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今年首批!下周一启动意向登记!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特朗普宣布:恢复死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灵魂有财气

曾经美国人的房子,卖一美元都没人买

灵魂有财气  · 公众号  ·  · 2020-03-31 21:57

正文

大家好,欢迎来到伪艺术家小芥兰的鬼故事剧场。

今天要讲的鬼故事,发生在2007年的美利坚。


那一年,美股还只熔断过1次, 雷曼兄弟还没破产, 华尔街还没有元气大伤。

那一年,人人都觉得自己是“美国梦”的主角。

咳咳,是主角倒没错啦,只可惜主题不是喜剧片,而是恐怖片。



一、流浪汉也“买得起”房


2001年到2006年,美国人民的生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你买房了吗?”

21世纪初,刚刚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美国为了提振经济,开始了 连续13次的降息操作,直接从6.5%降到了1%。

利率走低,自然就带来了消费和投资的高涨。

市面上的流动资金,一大部分都流入了房地产市场。

拥有住房的美国家庭比例,从1980年起就没怎么变过,一直是64%上下,


但从2001到2004年,涨到了69.2%,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问题是:买得起房的人差不多都买了,买不起的一直都买不起,咋办呢?

聪(jiao)明(zha)的放贷机构看到了商机——你没钱,我借你啊。


当时,想要申请到贷款,本来是有一套严格标准的,你得有存款、有工作、还得有信用。

但为了让更多不符合条件的底层人民来买房,就出现了一种“次级贷款”:对个人信用的要求很低,相应的,利率也更高。

要求低到什么程度呢?有人用自己家狗的名字去申请贷款,竟然也批准了。。。

这样一来,谁都“买得起”房了,银行的职员有两套房,服装厂的工人有两套房,酒吧的舞女也有两套房,哪怕你天天睡中央公园,也有人愿意借给你钱。

买房的、卖房的、房贷的,都高兴了,房价也水涨船高,9年里涨了124%。

这个时候你可能很疑惑,难道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房价是不可能永远涨下去的吗?

问题就在于,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美国人的梦太美了。



那时候的美国人花起钱来,个个都像家里有矿的。

信用卡?每家都10张起步,一半透支,一半还钱,半数家庭的卡上都有欠款。

存银行?那多没劲啊,99.5%的收入都贡献给了消费和借贷,人人都是月光族。

省着点?不可能的,大部分家庭的开销都超过其可支配收入,说白了就是花的比挣得多。

虽然手里没几个钱,心里还都很有谱——我有房子嘛,房价还一直涨。

但这个世界上,资本家这种生物,只会看上你的钱,不会相信你的人。

放贷机构明白得很,这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靠不住,随时都有可能还不上贷款。

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这些贷款,用低一点的价格卖给银行,自己少赚一点,但能转嫁风险。

银行家们更精了,他们接受了这批“定时炸弹”,然后转手就把它包装成了债券组合,再给评级机构塞点钱,拿个3A的名头,就发行到了资本市场。

金融从业人员们膨胀了,所有人都在赚钱,一家中型投行的实习生,都可能拿到10多万美金的年终奖。



整个过程,就像踢皮球一样,你踢给我我踢给你,球在大家一起嗨,球爆大家就一起衰。

这个球,就是房价。

2006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加上国内通胀率越来越高,美联储终于坐不住了,开始提升贷款利率,又一路从1%提回了5.25%。

这一通上窜下跳,就把皮球颠破了。

而此时,美国的房贷已经占到了整个国家总贷款的59%了。

借用巴菲特大爷的一句话:“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哪些人不穿裤子就下水了。”

显然,2007年的夏天,裸泳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二、垃圾就是垃圾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美联储一调高基准利率,次贷的浮动利率也跟着上升,借款人只能逾期还款,还不上,就只能违约,让银行把抵押的房子收走。

当时,银行1个月能收回来20多套违约房产,全抛到市场上去卖。

但卖的房子一多,房价就开始下跌,于是账面开始亏损,没钱再去发新的贷款。

整个资本链条都周转不灵了。

再加上这期间,华尔街的天才们还发明了一系列金融产品,什么CDO、CDS,和次贷跟债券搅和在一起,彻底乱了套。

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并裁减54%的员工;

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宣布破产;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

……

美国人民这才大梦初醒:哦,原来你放贷给我,不是为了让我赚钱啊?


1、作为养老本的股票和房子,都崩盘了

危机的第一个信号,就是房价开始下跌,而且一跌就跌了20%。

甚至有人把自己的房子卖出了1美元的价格,都还没人卖,因为谁也不想去交物业费。

短短1年,整个美国的个人资产净值蒸发了1/4。

要知道,在那时候的美国,很多人没啥存款,一半钱买股票,一半钱买房子。

股价和房价,就是他们的“养老本”。

但以当时美国的房价计算,全国的住房资产净值,2年缩水了将近4兆2千亿美元,储蓄和投资资产损失了1兆2千亿美元,养老金资产损失了1兆3千亿美元。

七七八八加起来,相当于每个美国家庭的退休资产,都锐减了22%,很多家庭一夜之间资产就从几十万变成了负的几十万。

美国又没什么公立养老院和社会保障,你想让国家给你养老,国家还等着你多缴几年税呢。

于是,中年人计划着延期退休,退休了的又开始重新找工作。


2、我30岁,我和爸妈一起睡

要说惨,那一届的金融毕业生才是真的惨。

雷曼兄弟和美林银行歇菜后,银行开始了倒闭大潮,有500多万人失业,失业率达到了26年来的最高值。

当时有应届生给自己的学长写邮件,想拜托前辈给自己推荐份工作。

结果学长回他:对不起,我也刚刚失业……

那时候,很多出租车都等在纽约金融大厦的楼下,等着把那些被辞退的上班族拉回家。

领导们也跑不掉,包括美林在内的各大银行首席执行官,都在2007年底纷纷辞职。

没被辞退的也笑不出来——公司为了缩减开支,把3个人的工作交给1个人干,每天上班兵荒马乱,下班回家就发现自己的房子又贬值了。

利率涨、房价跌、信贷市场也关了,房奴们走投无路,很多30多岁的美国人,不得不搬回父母家的阁楼生活,每个月还得上交生活费。


3、不如种大米,买股票不如种大米

当时,物价虽然下跌了,但人们普遍不愿意花钱。纽约第五大道的奢侈品店里,全是来旅游的外国人,因为比在哪儿买都便宜。

乐于享受的美国人,反而宅家里不出门了,开始“勒紧腰带过日子”。

消费一紧缩,企业也难做。

到2008年,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经从2007年的最高点下跌了45%,期货市场下降了35%,制造业市场下降了1.2%,国内生产总值下滑了6.2%。。

全方位无死角的倒退。

正赶上当时,主要的粮食出口大国都因为天灾限制出口,结果全球的谷物价格上涨了40%,各国为了抢粮食,连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传言都出来了。

人们“恍然大悟”:我有钱去投资债券股票,还不如屯点大米啊。

于是,投资者们纷纷从风险抵押贷款债券和股票市场抽身,把钱转换成物资,或者投资到粮食和未加工的材料上。


三、房子?爱不动,不敢爱

次贷危机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美国人不敢买房了。

美联社当时做过一份调查,结果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都表示:对房地产,感觉不会再爱了。

在当时,只有35%的人认为房价合理,有50%以上的人都觉得房价被高估了,还得跌。

没买的不敢出手,买了的悔不当初,900多万的购房者还在还贷时,贷款金额就比房子的市值还高了。

真是好好地给自己惹了一身债。

第二个变化是,美国人终于不再迷信“按揭”了。

2006年,有20%的购房者选择按揭还款的方式,到了2008年,就剩一半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