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合平台的生产流程较之传统媒体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无论是内容来源还是新闻编辑的称谓与分工都表明了这种变化。对多家新闻聚合平台的调研发现,聚合平台的新闻编辑工作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专业化分工、流水线生产。平台依托人机结合的分发模式,将传统新闻编辑的职能切割,按照“机器-人工-机器-人工”的生产流程,划分审核编辑和运营编辑,彼此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成为分发流程中一个固定且不可或缺的流程。审核编辑按照一定的审核标准,审核结果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复检,这个流程与工业化生产流程大同小异。整个过程中,编辑形成了先审核后编辑生产的新常规,愈发被重视的审核流程保证的是平台安全,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新闻聚合平台而言,所有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所拥有的更大的开放性和可能性都应建立在比传统媒体更加严格的自我审查的基础之上。而新闻内容则变成流水线上无差异的小零件,少了以往的价值观上的考量。
第二,以运营为主,编辑为辅。新闻聚合平台形成运营、生态(即内容孵化平台)和技术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者维持着智能分发的整个流程,其中编辑主要负责的就是运营。与传统媒体组织中的新闻编辑不同,平台上的编辑几乎不再参与内容的原创生产,原本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被自媒体运营、资源运营、IP运营所取代,体现了新闻智能分发平台的价值和重心转变。
在新闻聚合平台中,编辑工作任务的变化必然带来编辑思维的改变。最突出的是对用户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编辑依据用户点击数据制定专题内容、置顶相关新闻,机器根据用户兴趣推荐信息,实际上是将新闻的定义权交给了用户。
在内容生产中,编辑思维的转变则主要表现为根据平台的高效生产目标,同时也因平台所受到的政策限制,不得不放弃直接参与内容原创的权力,变成组织自媒体人进行相关内容生产。这种改变也使得平台编辑完全从用户(市场效应)的角度去管理内容。这对编辑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1.互联网资讯敏感度。这里的资讯包括但是不局限于新闻。今天对新闻的理解见仁见智,如今日头条声称“你关心的才是头条”,颠覆了传统新闻观念。各类媒体对新闻的标准难以达成一致,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当下很多互联网热点和新闻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追热点”、“蹭热度”是当前大多数平台对编辑的硬要求。
2.用户理解能力。数据技术能够帮助新闻编辑更准确地掌握用户的需求、兴趣和信息消费习惯;移动终端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性载体后,新闻内容与场景、用户需求的匹配是新闻编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如何运用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去把握和理解用户,对编辑来说是新课题。
3.内容整合能力。传统编辑往往承担新闻的采写编等一系列业务,但是这种原创生产今天被很多“头条化”媒体认为是低效的内容生产方式。各大平台纷纷搭建自己的内容孵化平台正是为了改变这样的生产模式。现在编辑要做的就是从海量的内容池中去挑选、整合文章,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不同类别的内容。
在新闻聚合平台,新闻编辑形成了更加直观也更加倾向于用户为核心的判断标准。
一是稀缺性。这和我们熟知的新闻价值中的重要性和接近性有相似之处。作为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重要性与新闻的公共价值高低有关,接近性则关注内容与受众心理、地理上的关联。它们是事实信息成为新闻所必须具备的能够适应和满足公众某种兴趣与需要的因素。但稀缺性不仅限于此,一方面它对重要性的判断更多是相对于用户个体而非公众群体,另一方面更重视内容的罕见、新奇、反常、变态、人情味等等,因为个性化分发的精准就在于要找到更符合用户个人兴趣的内容,稀缺性正体现在此。
二是稳定程度。主要指媒体源的稳定程度,例如天天快报的编辑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说到,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专业化生产新闻的组织,虽然不能保证每一条新闻都是精品,但是它所生产的内容会具备一定的水准。同样具有稳定性资质的媒体,如大象公会等,这些媒体的内容会降低审核时间,优先过审。
三是热门程度。新闻聚合平台拥有庞大的内容池,涉及各行各业、各种频道,编辑除了审核具有公共性的新闻内容之外,还要对互联网热点或者说某一个垂直领域上的热点进行判断。新闻聚合平台的编辑程序首先考虑的并不是新闻内容“好不好”,而是先判断“值不值得用”。后者作为先行标准被应用于编辑的日常工作,既满足了庞大用户千人千面的内容需求,同时也方便应对每天巨大的审稿量。经过这些程序之后才有可能进入新闻编辑运用专业经验去评判新闻质量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