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四大效应”,海珠湿地迈向全国最好湿地
海珠湿地联通整个海珠区的水网,湿地库容量约200万立方米。在海珠湿地建成后,区域东南部暴雨后水浸街等内涝现象大大减少。与之相比,海珠区中、西部区域的调洪只能依靠附近窄小的河涌实现,效果大打折扣。江海大道西华大街、江晓路片区、海珠区赤沙大街等区域,近两年在暴雨后依然多发内涝。
2017年,海珠湿地“龙船景”文化节,持续10天,吸引了广州数十条村100多条龙船队前来“探亲”、“趁景”,为7万多游客奉上了一场传统岭南端午民俗盛宴。
2016年,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开展课程200多场,影响了4万多受众。“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发挥平台优势,引领社会多元参与,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独特模式,具有创新引领的作用。”2017年5月25日,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刘亚文出席海珠湿地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年会时说。
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海珠湿地的生态效应逐渐转化为创新经济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很多企业游完海珠湿地后,落户决心变强。2016年以来,26家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上市企业等,近30个意向落户非拿地项目在海珠湿地周边汇聚,已吸引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讯飞等领军企业的一批核心业务,总投资达550亿元,形成广州新落户企业的“湿地效应”现象。
五年来,海珠湿地不断
彰显“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四大效应”
,守护广州生态安全,传承发扬岭南文化,传播生态保护理念,集聚高端企业,助力经济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典型示范,且发展空间和潜力无限。
未来五年,海珠区将以海珠湿地为核心,构建形态多元、功能复合的中央生态区,提升广州绿心效应,将其打造成为招商引资、国际交流、旅游休闲等活动的重要生态空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新优势,以一流的生态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促共进。
海珠湿地为绿色发展贡献了海珠方案。海珠湿地的保护建设理念和经验,在解决人类发展与宜居环境建设方面有着超前的探索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幅美好、充满岭南风情与创想的海珠湿地未来图景,正在加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