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香港商报  ·  港深地名故事丨高楼平地起 坪山风日好 ·  2 天前  
保马  ·  李晨重读《黑骏马》| ... ·  2 天前  
保马  ·  李晨重读《黑骏马》| ... ·  2 天前  
收获  ·  新刊 | ... ·  4 天前  
北京大学  ·  在北大的“神树”下,想起你 ·  3 天前  
北京大学  ·  在北大的“神树”下,想起你 ·  3 天前  
文学音乐与朗诵  ·  《柳梢青·美人蕉》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搞基,虐恋,投河——作家在荧幕上的集体狂欢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3-29 12:16

正文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都是活在电影里,而许多书里的人物,他们都在电影里得到了第二次生命。


比如斯嘉丽,“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比小说更能煽动内心;比如麦克白,谨慎又残暴,他比字句间那个君主更鲜活生动;又比如盖茨比,纵使容颜换,不变的是他对黛西那份近乎信仰般的痴迷。


而书的作者们呢?他们也没有被遗忘在角落,比起喜怒哀乐都挥洒的淋漓尽致的小说来,作家本人的生活也丝毫不逊色。



《卡波特》

X

杜鲁门·卡波特

当代美国作家,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冷血》。其中《冷血》被认为是非虚构文学的鼻祖和新新闻主义的先驱,是美国当代文学的分水岭。


作为一部纪实小说,《冷血》描写了1959年发生在堪萨斯的一起四口命案。这起命案不仅吸引了卡波特和哈珀·李亲身参与调查,卡波特和嫌犯佩里更是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孤儿,是同性恋,爱慕虚荣名利的他在几本著作之后,终于摆脱卑微的出身跻身上流社会,但是没有人是他真正的朋友。他同情童年凄惨的佩里,看望他,给予他渴望的友谊,甚至掏钱请律师为佩里辩护,步步为营取得佩里的信任以套取写作素材。


然而与此同时,卡波特的爱人和好友的著作纷纷问世,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更是因为同名电影又收获了一轮赞誉。对名利的爱慕和对友人的嫉妒,让卡波特急于为佩里的悲剧人生画上一个句号……


佩里死了,《冷血》火了,但是卡波特整日苦于自己灵魂的拷问和折磨,最终崩溃了。



《嚎叫》

X

艾伦·金斯堡

当代美国诗人,“垮掉派”作家代表,代表作是长诗《嚎叫》,对美国泛滥的物质主义与墨守成规做出了尖锐的批判。


金斯堡在“六画廊诗歌朗诵会”第一次朗诵长诗《嚎叫》,佐之以金斯堡友人杜克创作的动画;法庭对城市之光出版的《嚎叫》是否属于淫秽色情出版物的审判;金斯堡对自我的剖析与告白,三段情节平行剪辑在一起,交织成了这部《嚎叫》。


长诗《嚎叫》可以是污浊的,可以是粗俗的,但是写就《嚎叫》的金斯堡无疑是敏感的,细腻的,他感叹“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时的悲愤与不甘统统化为长刀利剑,刺向“六画廊诗会”的每一个座上客,也刺向法庭上每个陪审。最终,法律败给了文人,被冠之“淫秽书籍”的《嚎叫》也得以重见天日。



《明亮的星》

X

济慈

18世纪末的英国诗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与雪莱,拜伦齐名。代表作《圣艾格尼丝之夜》,《致秋天》,《夜莺颂》。


《明亮的星》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是即使是浪漫派诗人济慈,也无力改写爱情被现实打败的诗篇。敏感而纤弱的济慈和热情而大方的方妮之间的感情没有什么浪漫的戏码:穷的都要靠别人救济的济慈在方妮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住在隔壁的穷小子,而济慈也以为方妮不过是世间一般的轻佻女子。


而后陷入热恋的两人却得不到方妮母亲的认同。爱情诚然浪漫美好,奈何笔杆子硬不过现实。方妮不得已离开了济慈,济慈用满腔爱意写就了《明亮的星》送给方妮。


济慈25岁就英年早逝,死于肺结核,而方妮的为他穿黑衣守了三年丧。济慈求婚时送她的戒指,方妮从来没有取下来过。



《时时刻刻》

X

弗吉尼亚·伍尔夫

20世纪英国作家,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代表作有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


“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达洛维夫人》这本小说的开头串联起了不同时空里的三个女人。


上个世纪的伦敦郊区,伍尔夫正在为她的最后一部小说《达洛维夫人》绞尽脑汁,被躁郁症困扰的她时而死一般沉寂时而狂躁不已,手指间的香烟一根接一根从来没断过。她向往伦敦,她想回到伦敦,但伦敦也是她的症结所在。她不愿意在这沉寂的乡间消磨自己的生命,渴望扑向危险从而寻找生活的真谛。然而丈夫为了让她过上旁人眼中正常的生活,将她的灵魂囚禁于此。


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布朗小姐站在厨房里若有所思,她内心有一个巨大的空洞,不知道用什么来填。她最近在读《达洛维夫人》,让她不禁思考自己这样日复一日的家庭主妇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而在九十年代的纽约,沃甘夫人就是现代版的“达洛维夫人”,她正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为了一场宴会,亲自去买花。


不同于沃甘蓦然一笑,与生活和解;布朗抛弃家庭,选择了逃离;伍尔夫不逃避,不妥协,而是向生命宣战:她捡起石块,放进自己的口袋,走进了奔腾不息的河流。



《最后一站》

X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非暴力基督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斗争,甚至身体力行离开坐拥几百公顷土地的家庭,离开私有制,离开罪恶。而他的妻子索非亚,将他的庄园管理的井井有条却从来走不进托尔斯泰的内心。她甚至卧轨,服毒,自杀,歇斯底里的行为让全家不得安宁。


到了晚年,托尔斯泰激进的思想和妻子的隔阂越来越大,他想放弃财产,过上简单质朴的生活,而妻子觉得他的想法矫揉造作,牵强附会,完全建立在虚荣心和出风头的基础上。


最终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途中感染肺炎客死阿斯塔波沃车站。在他临死前,世界各地的记者云集在车站,他的子嗣也都来到他的膝前,而他至死都不愿意再看到索菲亚一眼。



《心之全蚀》

X

兰波

19世纪法国诗人,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是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才华横溢的天才型诗人,代表作有《地狱一季》,《彩画集》。


年少轻狂,青春活力的天才诗人兰波对于已有一妻一子的魏尔伦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于是两个蜚声国际的诗人一同迁居伦敦过起了同居生活。但是兰波的恃才傲物和目中无人,两人同居后放肆而挥霍的浪荡生活,始终为文学精英团体所不齿。


然而这一时期,却正是兰波才思泉涌的时候。那些日后脍炙人口,震撼人心的诗篇,大多都是沉浸在爱情滋润中的兰波所为。如此激烈赤诚的感情,注定不可能平凡无奇的收尾:俩人在布鲁塞尔火车站爆发一场激烈的争吵,魏尔伦开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腕,随后兰波报警将魏尔伦送进了监狱。


一个无法被归类的天才型诗人,而他的创作巅峰却仅仅在他14-19岁这一阶段。


这些伟大的作家们都已经驾鹤西去

他们跌宕起伏人生轨迹

也已经堙没在历史长河中

只留下文学作品

可供我们瞻仰凭吊


可是我们看过那么多书

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怎么办?



做書原班人马打造

广大病友强心利器


那些电影教我的事

长按关注我们!

在电影中揭穿人生真相!


做書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好文回顾,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