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瀛寰
感谢关注李瀛寰的观察与思考。专栏作家、资深科技评论人。站在科技、财经、历史、人文的交叉点,独特视角、独立观点、独家故事。让我们一起激荡智慧,享受思维的乐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柠檬工会  ·  无需特殊网络,这个国产神器好用爆了! ·  昨天  
柠檬工会  ·  无需特殊网络,这个国产神器好用爆了! ·  昨天  
李楠或kkk  ·  AirPods4半入耳的特征决定了降噪不可能 ... ·  4 天前  
奇物论  ·  Nature Reviews ... ·  4 天前  
科技美学官方  ·  鸿蒙 NEXT正式版月底见!Mate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瀛寰

寻找中国的乔布斯:从两会上的“潘刚之问”看中国实业的转型之路

李瀛寰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3-13 18:38

正文



新春乍暖还凉,每年例行的两会如期揭幕,短短几天议程,一个迥异于往年的现象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振兴实体经济、加强供给侧改革已成两会“网红话题”的大背景下,有关创新的议题持续升温,新华社评论员将之形容成“代表委员们围绕创新的思考建议激荡在会场内外”。

 

一个“激荡”,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会场内外围绕创新议题而掀起的热浪盛景。而让这股热浪再次升温的是,今年提交两篇议案的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两会期间接受各大媒体专访时,屡屡问出“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直指创新本质,也将创新议题再次引向深入讨论。

 

 

乔布斯的符号意义早已无须多言,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这不仅是潘刚对振兴实体经济、走出创新困局的思考,而“潘刚之问”的内含之实质指向毫无疑问更发人深思。

 

“新常态”下的实体经济遭遇“三生三世之劫”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波动,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出现了十分严峻的局面,“新常态”成为人们思考的重点。

 

事实上,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主任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解读,新常态是一个过渡时期,高速发展到中高速发展的过渡时期,关键是要引领新常态。如果不能引领,变成一个长时期的速度不断下降的话,就将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换言之,“新常态”可能预示着危险的“三生三世之劫”。

 

前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在前不久一次公开演讲中,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遭遇的新常态之“劫”。他指出,新常态是一个换档期,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经济体经历了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经济减速换挡的过程。

 

以日本和韩国为例,都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转变过程。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两个推动,一个是靠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一个是靠低成本。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出现之后,由于国际市场的疲软,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去年外贸出口只增长了4.9%,这个增长速度对我们GDP的拉动力是非常小的。与此同时,国内的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率持续下降。换言之,中国经济两大动力同时减弱,在新常态之下,中国实体经济的困局不可避免。

 

宏观局面如此,而作为亚洲最大乳企、全球乳业8强——伊利集团的掌门人,潘刚更能从企业、行业的微观层面感受到新常态下实体经济乃至具体企业的冲击和困局,在他精心调研半年以上,完成的关于振兴实体经济的提案中,也提到我国实体经济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以及部分资本对实业的负面冲击等问题和挑战,严重制约了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等问题所在。

 

“新常态”破局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面临“新常态”困局,从时间维度上看,新常态指的不是短期一年、两年,也不是长期的二十年、三十年,而是一个中期的概念。毫无疑问,新常态是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型期。

 

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投资驱动逐步转换到创新驱动。一方面是改造老路,摒弃以往过度依赖于消耗资源能源等物质投入、不珍惜环境的高强度投入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开启新路,更多依靠人力资本集约投入、科技创新拉动,迈向质量提升型的发展新阶段。

 

上升到国家经济战略层面,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谈创新、论改革、谋发展,从治国理政的全局高度,深刻阐释创新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这无疑对强化创新驱动指明着力方向,为我们落实新发展理念、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注入了强大思想力量。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一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技术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6.2%,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快速成长。实践证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关键是不断强化创新驱动。

 

同样,潘刚也在其提交的政协提案中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有的放矢的建议,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应当“两法并用”,在继续做“减法”的同时大力做“加法”,出台支持和鼓励企业创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实体企业成本负担、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对资本进入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设立审批制度等等,给出了一个企业领导者和带头人的思考与对策。

 

强化创新驱动的核心、保障与支撑:“潘刚之问”的真义

 

习近平在谈到创新的意义时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高新技术,创新引领的话,中国的经济就有可能跨越式前进。

 

从国家领导人到企业领袖,可以说,当前关于创新驱动的认识已经达到高度的一直,并已上升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

 

首先,落实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核心。正如新华社评论员指出的那样,近年来,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正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依靠科技创新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伊利集团这些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015年伊利营业总收入突破600亿大关,蝉联亚洲第一乳制品企业地位。在荷兰合作银行2016年度“全球乳业20强”榜单,伊利排名跃升至全球乳业8强。今年年初,伊利登上英国著名品牌评定机构BrandFinance2017年度全球品牌500强榜单,成为中国乳业唯一上榜品牌。而在伊利的战略目标中,伊利志在不久的将来跻身全球乳业5强。可以说,正是不断自我革命、锐意创新才有伊利今天的成绩。

 

在创新方面,潘刚建议要“双管齐下”,“一方面由政府主导,联合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和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共同设立一些产业创新研发中心,重点突破那些具有行业共性的关键性技术;另一方面,继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企业能获得创新投入应有的回报,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意愿和积极性。”

 

其次,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新华社评论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甚至用了这样的重语: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各行业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才能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第三,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人才之上。培养创新人才,才能真正落实创新战略,赢得创新人才,才能赢得未来。也许历史又到了需要我们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关键阶段。用新华社评论员的话讲,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让更强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创新需要务实需要落地,更需要支撑,只有从科技研发、机制、人才等多方面做到全方位的变革,才能形成创新的土壤。

 

潘刚之问绝非追时髦的随意之问,而是从伊利这些年创新经验中获得的真知灼见。从业内率先推动全链创新和全球织网战略,到率先打造“品质企业”,这些努力的背后正是伊利对创新的重视以及在创新体系上的深入积累,唯有如此,才实现了伊利的转型升级。

 

总结:中国实业转型需要“乔布斯精神”

 

创新并非易事,尤其是对已经加入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说,今天创新更需要的是格局的提升,破局式的创新带头人,这正是“潘刚之问”的深刻意义。

 

潘刚深入研究苹果的乔布斯及其对产品设计及品质的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从伊利自身发展实践中总结出,中国实体经济迈过新常态大坎儿最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对品质的追求。也许在潘刚的思想中,面临困境的中国实体经济及其具体企业的带头人,都应该也必须成为乳业、制造业、汽车业等等领域的中国式乔布斯。

 

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今天实体经济产业正面临转型和创新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实业界必须涌现出各种得乔布斯思想精髓的领导者和带头人,也是实体经济中支柱产业各领域将来走出困局、迈向新台阶的现实之路。

 

当然,还值得思考的还有,潘刚之问的背后是伊利的实践经验,这更是探索转型的中国实业企业可以借鉴之处。



=================

读者可以在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博客、UC自媒体平台、新浪微博等各大专栏查看李瀛寰的文章更新。


“李瀛寰”(ID:yinghuanlee)是2013年十佳自媒体、2014年、2015年年度最有影响力自媒体,2015年微博十大科技观察大V。


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wkd77285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