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间,断续有朋友传来对我们活动的吐槽和反馈,最直接的就是“抗议”我们把70后大叔和80后小叔给“斩诀”了,三联也玩膜拜“小鲜肉”? 哈哈,我们一点不生气,感受到的反是满满的爱意和期待。书可以越读越厚,也可以越读越薄,我们与亲爱的读者之间还需要互相阅读,加深了解,未来一定会“相看两不厌”。
今天的彩蛋之二特转发一位80后的同行对我们活动的最大支持。看完他的答卷,心生欢喜:出版界有如此青年才俊,对书业,对阅读,对人的内在世界有体察有深思,我们实在有理由对人类的阅读“习性”保持信心。出版人只需尽自己本分,如三联店训所言,真正做到“竭诚为读者服务”就好。
张钰翰,
1983年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读物与文献整理编辑中心第三编辑室副主任,曾主持《章太炎全集》的组织策划与审稿工作。
“80后”编辑的日常阅读
张钰翰:思考是阅读的本质
你认为阅读是必须的吗?可以想象没有阅读的人生吗?怎样看待父母辈信奉的“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人生格言?
对我自己来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每天都要读点书才行,哪怕几页也好,不然就会觉得这一天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最近有所放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些人喜欢读书,有些人喜欢打游戏,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也不必强求。不读书其实也无所谓,便如陆九渊所说,虽不识一字,亦需还我堂堂正正做个人。问题不在于读不读书,而在于如何成就自我。程颐就说,读《论语》之后,如果人还是跟读之前一个样,等于没读。更甚者,古往今来,书读到狗肚子里的,多了去了。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有两层意思值得说道说道。首先,什么是“知识”?《辞海》的解释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可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精神性的东西)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递给下一代”。基本上,这个定义跟大多人日常理解的“知识”的意思差不多,比如成人会教育小孩到学校“学知识”,遇到一个天上地下什么都懂的人会说他“知识面广”。但是,这个所谓的“知识”,其实是外在于人的生命的,只是古人所谓“闻见之知”,就是听到看到的东西,而并没有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古人又有所谓“德性之知”,即个体体悟到的为人之根本的对于整个天道的分有,后者也才是人真正异于禽兽的根本。
其次,什么是“命运”?是人一生的遭际吗?富有抑或贫穷,身居高位抑或流落街头,等等,多数人都在追求前者,可达到的程度千差万别,其实背后有各种各样因素影响。更何况,实际上,所有人都无法跳出其所处的时代,某一时代的政治社会种种状况,是笼罩性的,个人逃脱不了,就像民国学人与普通人一样遭受家国破碎、颠沛流离之苦,这即是佛家所谓“共业”,这种命运是改变不了的。
再回过头来看“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命题,其实是有很多不严密性的。但普通人尤其是父母辈很喜欢讲,这里面有传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出他们对自身当下所处“位置”的不满意,他们希望有所改变。而这,也与传统社会通过贡举形成一定的社会阶层流动体系有关。这两年国人有不少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阶层越来越固化、流动性越来越低。
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民性的人文阅读与知识性阅读相比,你认为新世纪以来呈现出怎样的阅读状况与问题,未来的趋势又会怎样?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民阅读——如果有的话,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并不是亲历者,最多是“所闻世”,是在师长和书籍中去了解到的,甚至是在以对待历史的态度去审视。今天人文学术界“构建”出来的八九十年代阅读风潮,既有特殊年代结束之后猛补课的意味,也是在思考中国文化等各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九十年代以后,“思想淡出,学术凸显”,阅读开始呈两极分化,学术性强的,普通人读不懂,也不愿意读;大众阅读,则似乎越来越浅薄。前些年,成功学、心灵鸡汤大行其道,到现在也还有相当的市场。这两年,一定人群阅读水准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有关系的,就“引领作用”来说,个人以为,像“文汇学人”“上海书评”这些媒体的推广恐怕也功不可没。但就社会“整体”阅读趋向来说,个人总有些疑虑。
最直观的观察,是看书店的推荐区。不同的书店当然也有不同的偏好——比如,上海某大众书局的品味,是我逛过的一些书店里面最差的——但看得多了,总还是有些共性可以被看见的。我对文学界完全不了解,最近上海什么《魔戒》相关大展,我完全无感,所以这一部分暂且不去说它。就我相对熟悉一点的人文领域来说,这些年比较“流行”的。一个是外国人写的外国史,也包括部分外国人写的中国史,说白了就是翻译书,以“甲骨文”为代表。或许是看惯了帝王将相,也看惯了阶级斗争,读者希望看到不一样的视角。但换个角度来说,其实是对本国的相关研究持否定或者怀疑态度,所以总希望看看外国人的月亮和外国人写的中国的月亮。但这些引进的作品,其质量究竟如何,是大可怀疑的,至少是参差不齐的。我也很怀疑几万买了像谭凯《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的人,究竟有多少真正耐得下性子去读这么一本相当枯燥的学术书(而我个人对此书的评价也不高)?大多不过是跟风罢了。这里面,可能有外在包装大于内容的现象在,也不过是赵丽蓉的小品《如此包装》在书籍行业的翻版。
另一个是“简史”。自《人类简史》风行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史”,甚至把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改造成《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读者总希望,看完这一本书,就可以让自己了解上下五千年,中西八万里。扩展开去,也不仅是“简史”,还有很多“一本书”就可以教你怎么样。这几年举办跟书有关的讲座等活动时,我也听到看到过许多读者的反应,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关心主讲人为什么这么讲,他们希望的,其实是一个确定的答案,是一个可以照着做的方案。或许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大众都在寻求一种“切实有效”在短时期内迅速“提升”自己的方式。包括逻辑思维、喜马拉雅等的兴起,包括所谓的“知识付费”,都是这样一种心态的反映。这不仅仅“快餐时代”的问题,更反映着大众的无所适从,他们不会自己独立思考,而总是希望有“先知”来指引方向。在我看来,缺乏思考、反省的阅读,都是失败的,甚至都有一定的危险性。
学历史出身的人,一切已经发生的,都属于历史,对于未来会怎么样,不敢预测。
阅读时间如何分配给不同类型的读物?专业与经典阅读、知识性和趣味阅读、微信浏览、网络文学、漫画绘本、电影电视等均可。
最近这两年变化比较大,微信占据了相当的“阅读”时间——在我看来,这也实在算不上阅读,即使有,也很少,仅限于有兴趣的几个有关学术的公众号,偶尔也会看看电视剧、电影,乃至综艺,更多的为了是消遣,因为实在是太“累”了。这当然是借口。真正想要读书的话,时间总是有的。所以我的书包里总会有一两本书,医院排队时,等小孩上兴趣班时,都可以拿出来翻一翻。我个人还是喜欢纸质书。前些年电子出版物刚出来,一片唱衰纸质出版之声,但至少到现在,纸质书还远未退出舞台,反倒是有更多的人喜欢精致的纸书捧在手里的感觉——不排除其中有不少是为了显得biger高。不管怎么样,对于出版从业者来说,总归是好事。
你经历过哪些盛行一时的阅读风潮?其中透露着怎样的时代信息?
每个时代,都会有流行一时的风潮。就像前一段周杰伦粉大战蔡徐坤粉——当然我不粉前者,不认识后者。相对于影视、歌曲来说,我怀疑是否真的存在全民性的阅读风潮,毕竟传播途径的不同导致传播的广度和有效性差异太大。最近几年,有赖于网络,或许这种情形有些变化,但其实也未必。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与我老家辽阳这种三线城市,再到乡镇农村,肯定还是会有非常大的差异的。而即使在大城市,不同学历背景、不同阶层,都会有不同的阅读喜好,也就会有不同的阅读“风潮”。曾经看过维舟写与张晖中学读书时的经历,便曾慨叹与我所处的不是同一个世界,虽然我比他们在时代上略晚了几年。在上大学来到上海之前,我在家乡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里,能看到的,主要就是古典文学名著、世界文学名著和近现代文学名著。看《新概念》获奖作文,里面有些提到康德、叔本华,显得好高级的样子,却从未在家乡的书店里看到过。所以我到复旦读书,所知道的,只有苏步青,其他未曾听说过任何一位复旦教授的名字。可见我当年的闭塞。所以我要说的是,中国的地域差异,哪怕到今天,都仍然非常巨大,我们看这个时代,不能仅仅站在所处的城市。我们不了解的,还是太多。
就我身边的阅读“风潮”来说,最早有印象是在中学时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前者是男生多,后者是文科班的(女生)多。两者都是伴随着港台的影视作品而流行起来的,也刚好是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与那一时期有豪情而又慕少艾的心理特征正相契合。言情不过是高中课程无聊的休闲读物,而武侠小说,对我来说却有非常大的影响,包括某一部分性格的形成。在当时,这些都属于不务正业的闲书,好在上了大学之后,发现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老爷子的作品,已经被正名了。那个时候,还有特别红的是刘墉、余秋雨和韩寒——除了《千年一叹》,我却都没读过。郭敬明,基本上算自己后一代流行的了。高中时,每个月必读的,倒是《读者》和《青年文摘》,会全班传阅。大学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远没有中学时那么一片单纯好骗,所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阅读“风潮”,至少我自己好像没怎么涉入过。
请推荐一到两部个人受益匪浅的书与今年读到的最满意的新书(品类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