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抑制蛋白1 (AXIN1)是一种与多种关键分子相互作用的支架蛋白,在决定细胞命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对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2024年10月9日,
中山大学
曾木圣、钟茜、李斌奎共同通讯
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在线发表题为
“
AXIN1 boosts antiviral response through IRF3 stabilization and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
结果揭示了AXIN1如何调节IRF3信号和相分离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强调了AXIN1激动剂KYA1797K作为有效抗病毒药物的潜力。
研究发现AXIN1作为抗病毒先天免疫对抗DNA和RNA病毒感染的有效调节剂。在静息状态下,AXIN1通过阻止p62介导的IRF3自噬降解来维持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3 (IRF3)的稳定性。这是通过募集泛素特异性肽酶35 (USP35)来实现的,该酶可去除IRF3 K366上赖氨酸(K) 48连接的泛素化。在病毒感染后,AXIN1经历由磷酸化的
TANK
结合激酶1 (TBK1)触发的相分离。这导致IRF3磷酸化的增加和IFN-I产生的增加。此外,与AXIN1 RGS结构域结合的小分子KYA1797K增强了AXIN1-
IRF
3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多种高致病性病毒的清除。
临床上,在癌周组织中AXIN1表达降低的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较低,且其血液中HBV水平较高。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等高致病性病毒对全球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先天免疫系统,特别是I型干扰素(IFN-I)信号级联,是机体的主要防御机制。IFN-I信号对于抗病毒反应和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接至关重要。在病毒感染后,模式识别受体(PRRs)检测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触发下游途径诱导IFN刺激基因(ISGs),抑制病毒复制,并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
这一过程的关键参与者包括环GMP-AMP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干扰素调节因子3 (IRF3)和维甲酸诱导基因I (RIG-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IRF3。
特别是,关键的转录因子IRF3作为DNA和RNA病毒诱导的抗病毒IFN-I信号传导的常见下游介质,其蛋白水平直接影响IFN-I应答水平和先天免疫稳态。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感染后对IRF3稳定性的调节。然而,先天免疫信号中关键因子静息状态蛋白水平的调节也至关重要,这对于增强对任何可能的犯罪者的快速有效反应至关重要,但对于IRF3的情况了解较少。此外,调节先天免疫反应可以提供广谱抗病毒作用,并有可能克服病原体快速进化和耐药菌株出现带来的限制。
因此,在这个级联中的新参与者的发现和功能阐明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对免疫反应的理解,而且对创新治疗策略的发展。
IFN-I信号受AXIN1/IRF3轴调控的示意图
(图源自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
G蛋白信号(RGS)蛋白的调节因子,是一个具有共同RGS结构域的大家族蛋白,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主要调节G蛋白信号传导和下游G蛋白偶联受体(
GPCRs
)趋化因子信号传导。
异常的RGS蛋白表达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恶性肿瘤和过敏反应中破坏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轴抑制蛋白1(AXIN1)作为RGS蛋白的一员,介导Wnt/β-catenin、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c-Jun N-末端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AP3K)和肝激酶B1 (LKB1)-
AMP
活化蛋白激酶(AMPK)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轴形成、神经发育、肿瘤抑制和代谢调节等多种发育过程。然而,它在免疫反应调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先天免疫系统中,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探索途径。最近对液-液相分离(LLPS)的研究表明,它在组织细胞生物化学(包括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先前的报道显示,AXIN1在细胞中过表达或在体外添加PEG8000时发生LLPS,并与Wnt信号传导调节有关。
然而,LLPS作为免疫信号的调节机制,是否在先天免疫中AXIN1的非规范作用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
研究发现AXIN1稳定了IRF3的静息状态,并在病毒感染时进行相分离以促进IFN-I的产生。AXIN1激动剂KYA1797K进一步增强IFN-I的表达,并在体外和体内对各种病毒感染提供保护。
研究结果强调了AXIN1-IRF3轴是先天免疫信号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免疫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靶点。
参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4-01978-y
—
END
—
内容为
【iNature】
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
【i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