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字力场
抵抗熵增,打捞有趣。你的内心,就是力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君哥说房  ·  2025番禺最值得买的房子原来是它 ·  7 小时前  
君哥说房  ·  2025番禺最值得买的房子原来是它 ·  7 小时前  
黔微普法  ·  贵州新闻联播丨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启 ... ·  7 小时前  
天玑-无极领域  ·  所有女的,都希望嫁给高富帅。所有屌丝,都希望 ... ·  14 小时前  
玄鸟书屋  ·  范美忠《列子》带读课第一期报名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字力场

小红书上的年轻人,用「户外」对抗牛马命

数字力场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09-29 12: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年轻人通过参与户外活动来消解精神内耗、寻找生活出口的现象。文章提及了户外活动的多种形式和它们带来的快意,包括解放心灵、社交满足等。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户外成为这届年轻人的精神栖息地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年轻人通过户外活动消解精神内耗

年轻人面临工作和休息的失调,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如徒步、露营等寻找生活出口,缓解精神压力。

关键观点2: 户外活动的多种形式及其带来的快意

文章描述了户外活动的多种形式,如徒步、骑行、露营等,并指出这些活动可以带来解放心灵、社交满足等快意。

关键观点3: 户外成为这届年轻人的精神栖息地

文章强调了户外对于这届年轻人的重要性,成为他们的精神栖息地,提供了从繁忙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机会。

关键观点4: 社区文化和UGC属性推动户外内容的发展

文章提到了社区文化、DIY精神和UGC属性对户外内容生态的推动作用,以及小红书等平台在户外运动与内容生态建设方面的努力。

关键观点5: 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受到重视

文章提到了在户外活动中注重安全、文明和可持续的重要性,倡导合规参与户外活动。


正文


若是月亮还没来,户外也可敞开怀。

















文 | 佘宗明




两年前,「被写作耽搁的喜剧人」余华跟「法律界的段子手」罗翔,曾有过一场神仙对谈。对谈中,二人聊到了「精神内耗」这个话题。


余华认为,内耗的过程其实也是个寻找出口的过程。罗翔也抛出灼见:「人生就是躺平有时,积极有时,休息有时,工作有时。」


两人的对话,切中了无数人的痛点——现实中,太多工作与休息失调的人都困在了精神内耗里,都急切寻找生活出口。


感身空、葛优躺、网抑云、丧文化、佛系、 Emo 、躺平、摆烂、 45 °人生、发疯文学、癫……这些热词就是社会流行情绪的树干上长出的无数个枝丫,下面连着精神内耗的根系。


年轻人自嘲用语的变更也反映了这点:起初是搬砖的,后来是打工人,现在是牛马。


但总有些人不甘于做牛马。约 180 年前,美国马萨诸塞州有个哈佛大学毕业生就感慨,当时的人们没有生活,「人们已经变成了他们工具的工具,他们满载着人为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除了做一架机器之外,他没时间来做别的。」


1845 3 月,他在离家数英里外的一处湖边,开启了一场生活实验:他自己动手建了个小木屋,在那里种菜、钓鱼、发呆。


▲这就是他建的那个湖边小木屋。


两年后,他写出了一本被后人奉为经典的书,至今仍排在美国文学史上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之列。


这位年轻人叫梭罗,那本书叫《瓦尔登湖》。


在书中,梭罗写道:「年轻人学习生活的最佳方式,难道不是立刻展开生活实验吗?」


若干年后,在小红书上,一群年轻人跟梭罗隔着时空打了个共鸣的响指——他们开启了一场名叫「走向户外」的生活实验。


在很多人还在嚷着「才发现人生的主线任务是做牛马,人生大事都是在工作夹缝中完成」时,他们已经在拥抱户外中发掘出了另一种可能: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做牛马」,还可以是在旷野里变野马。



01

白天不懂夜的黑,被 Kid PPT 脱口秀击中痒点的牛马未必懂户外达人们奔赴旷野的快意。


快意,可以来自 户外解除了人身上的「班味封印」


户外运动先驱约翰·缪尔说:「在每一次与自然的同行中,一个人所得到的远远多于他所寻求的。」


放下繁杂琐事,卸去工作压力,户外就是人们从 996 PPT 编织的罗网里抽离的「脱嵌」时刻:人们可以心无挂碍地听山间清爽的风,看林中灵动的鸟,感受雨水黄土泼墨出山海,鸟语虫鸣共奏成天籁,抬头见云,低头见影——在自在呼吸中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人生有界而旷野无边,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内耗自然会消散。


快意,也可以来自 户外摘除了人内心的那副假面


户外是松弛感的批发部。我很喜欢户外达人 娄少杰 的阐释:户外是个更平等的地方,不会因为你是谁,就下雨就不下到你头上;户外也是个没那么「体面」的地方,不需要端着,可以更真实地呈现自我。


▲@娄少杰Jeffrey 2013年大学刚毕业时,就在北极圈开启了骑行之旅。享受到户外乐趣后,他自此开始了户外徒步的旅程。


徐志摩看了估计会点点头——他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写道:「做客山中的妙处,又在你不需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在「户」托邦里,人可以剥离所有社会身份,单纯平等地享受户外的乐趣。


快意,还可以源于 人以群分形成的趣缘共同体带来的社交满足感


户外运动经常自带社交属性:一次相遇、一次相助、一次相谈,都能打开社交匣子。


同频者之间的连接,总能对冲那些被职场甄嬛传加码的社交负荷,给人真正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北京后海的跳海酒吧主理人梁二狗就说过,身为骑行爱好者的他,很喜欢小红书户外特有的社群氛围,「即便都不认识,但我们今天都发了夜骑长安街,大家会互相点赞,同道中人,感觉很开心」。


▲梁二狗的跳海酒吧里,经常聚集着一堆户外爱好者朋友。


可以「在户外,不见外」,可以感受「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有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徒步或骑行过去的乐趣,有人与人连接的意趣……正因为这些,户外才得以成为这届年轻人的精神栖息地。


说真的,我每次刷小红书刷到那些骑行、滑雪、徒步、攀岩、冲浪、溯溪、路亚……各个「赛道」的博主时,都很羡慕:羡慕他们能去有风的地方,羡慕他们可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羡慕他们可以在「 4 个人 6 个群」的塑料社交外开拓出新局来,羡慕他们在户外走着走着就走出一个「反内耗指南」来。


02

在我看来, 户外就是这届年轻人的「阿勒泰」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阿勒泰,去阿勒泰很远,去户外却可以很近。


当户外跟「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中的旷野心智绑定时,去户外未尝不是奔赴心中的阿勒泰。这里的阿勒泰,就是没有内卷内耗内伤的人间理想地的代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理想国」不是平地长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世界那么大,人们可以去看,去走,去爬,去游,去滑,去蹦,去跳。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被「六便士」绊住的名利世界之外的精神家园。


前几天,在户外爱好者嘉年华第三届小红书外人节上,我就看到了众多「外人 (户外达人的简称) 」在腾格里沙漠 0-1 共建「户外理想社区」的样子。


按照淡人、山人、行人、高人的类 i /e 人框架分组后,他们共建沙漠营地,结伴探索、共同创造那些新户外内容。这其中,像沙漠云朵蹦床、天幕涂鸦、 T 恤生刷、原始氛围装饰等,都在「宅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之列。


▲小红书外人节充满了各种创造。


看完之后,我就觉得,小红书是个巨大的「探索频道」,外人节则是个浓缩的社区。


「外人自建」模式,去社会标签的营地共建共生机制,开放多元玩法……俨然是小红书户外运动与内容生态建设的「等比例缩放」。


寓于这些「外人」户外实践与表达之中的 DIY 精神与 UGC 社区内核,正是鼓励尝试的户外精神和小红书多元社区文化的投射。


DIY 精神与 UGC 属性,也是小红书解锁「第一户外内容社区」的密码:在小红书上,户外爱好者们丰富多元的户外探索与表达,托起了热辣滚烫的社区氛围。 2023 年,徒步、露营、骑行、钓鱼、潜水冲浪、滑雪相关笔记发布量的增速,都达到了 100% 以上。


▲牛马味太重?户外来放空。即便是「窝囊漂流」,也可以乐得自在。


跳出户外来看,小红书上,「搭子文化」风行,背后正是趣缘社区带来的 同频共振、同好连接 ;「出门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出现,本质上也是 用户共建 ;无数种生活方式流行,则是其 包容性和多元性 的反映。


有意思的是,在此次外人节上,小红书首次发布了「户外公约」,倡导出发不等待、敬畏不盲目、勇敢不逞强、追风不跟风、户外不见外、留心不留痕、分享不哗众……


将户外撒欢引向安全、文明、可持续之地,也是平台治理态度与 UGC 社区价值观的微观投射。


窥一斑见全豹,从一个外人节里,也能看见一个有趣的小红书。


03

重创造、有连接、够包容的社区里,才能长出五彩斑斓来。


梭罗曾写道:「我们就这样谨小慎微地活着,对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敬畏之情,顽固地认为它没有改变的可能性,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但让我告诉你:你能从圆心画出多少半径,生活就有多少种方式。」


在小红书上,我总能看到某些博主试图从「圆心」画出更长的「半径」来。


博主 @kelan 克澜 曾在山里 连续淋了 4 天的雨,被好心牧民收留 后, 终于来上一顿 wildeat (户外野吃) ,感受到别有一番滋味。


▲wildeat别有一番意趣。


@ 小丑 自认是个 「拧巴」 的人,每当她被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搞到身心俱疲时,她都会到公园放空自己,让大自然的气息将自己轻轻环抱,把 emo 情绪疏散在微风之中。


@ 梅清妩 秉持「我能苦,但不能苦了我的朋友圈」的态度,发朋友圈「永远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实际上却是「走不动了,这鞋得有两斤泥」。


@Sara 日记 约上同学一起,把毕业旅行挪到了山里。她认为,热爱自由的人就该在山里毕业……


这些对应的,就是 2024 流行的户外现象—— wildeat 、公园 20 分钟、毛坯户外精装朋友圈、自由的人就该在山里毕业 等。


看着他们把生活过成了旷野,过得热烈而恣意,我脑中回旋的,是诗人兰波的那句:出发,到新的爱与新的喧闹中去!


▲很多年轻人都在去往没有天花板的地方。


在「出发」中,年轻人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保护区」——小红书在线上社区顺势助推那些热点户外话题,在线下以外人节方式承接用户的撒野热情,就为那些被按部就班生活封印的自在灵魂提供了渡口。


牛马味太浓,到户外放空,获得的兴许是「解开昔日旧枷锁,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新感受。



04

去户外,就是在更开阔的世界里建造更丰盈的自己。


说到这,我想起了「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的苏东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