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肥肥猫
国庆节我在巴厘岛玩,在Nusa Dua那边有个叫Bali Collection的市集,里面有很多驻场的小餐馆和酒馆,这地方五年前全是白人,现在中国人的面孔可以占到一半以上。
我找了一家店坐下来想点些特色吃吃,突然发现几年再来,现在居然有了微信手机点单,界面全中文。刚想感慨一下祖国强大的美好,愕然发现这上面的价格,比英语的纸质菜单普遍贵了50%。
看着一个个因为不会英语,看见中文微信点单而喜出望外,实际上却被当地人恶宰一刀的同胞脸们,我想告诉他们却又怕对方觉得我主动搭话的行为太过唐突。
知乎上隔三差五就有人问,
学好英语有什么用处?
用处多了去了。我们过去在学校里学英语过分强调应付考试,导致很多人对英语这个东西的价值出现了理解偏差。要知道,英语是我们在应试教育阶段里面,非常少有的工具性的考试科目。
所谓工具,就是说你在这个东西上花多少精力和时间,都不会浪费。
别的先不提,至少在我吃的这顿饭上,懂一些英语,就能帮你省下几百块冤枉钱。其他方面的好处那更是不胜枚举,光是在旅游这件事上,英语好的人至少有以下好处是你没有的:
-
英语好的人可以阅读原版的Lonely Planet,自己规划路线,自由行走。
-
英语好的人可以上当地明码标价的英文官网预订原价的各种服务和门票,能找到真正美好的、当地人才会推荐的景点和餐馆,而不是浪费时间在研究国内二道贩子们的游记和攻略,然后去那些在推荐的那些已经被挤爆的地方。
-
英语好的人可以和airbnb上的房东英语沟通,和青旅里全世界的年轻人交流,可以结交美好的异国朋友,发生一段午夜巴黎那样的邂逅,而不是和一群傻兮兮的中国大妈大伯上车下车,跟着小旗子走。
事实上,我很想问问那些一句英语都不会却想着游历世界的人,除了点菜和买包的时候可以“this, that”以外,像个哑巴和聋子一样,和当地人基本零沟通,你们真的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能享受到全套的异域文化吗?你们出了和那些英语好的人一样的开支,但只能享受到人家几成的乐趣呢?
旅行如此,在职场上就更是了,英语的重要首先表现在它在你面试之初可能会成为一种筛选手段。
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曾尖刻地提出,现在一线城市的外企高端职位普遍需要英语面试,实质上是一种筛选和压工资的手段——他们普遍知道中国人英语口语水平有限,并且对外国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自卑,于是充分利用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高频率的口语互动来让你产生一种“我配不上这个职位”的暗示,从而压低你的期望薪酬。
但这种手段对企业也是双刃剑,他们在面对英语极为牛逼流利的人的时候,压价手段瞬间失效——要知道许多HR本身的英语水平也是有上限,并不足以应付达到Native Speaker水平的应聘者,这时候反而是HR在薪酬谈判上处于不利状态。
那些被压价之后好不容易挤进外企或者一流国企的人,以为英语对他们的试炼就此结束,实际上一切才刚刚开始。
原因很简单,职场是有瓶颈的。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就是如此,他属于那种数学超级有天分,但是对外语没兴趣也懒得学的那种。当年仗着数学和物理满分考进交大,我们喝酒庆祝的时候他开心的说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学英语了。毕业之后他去了家乡能找到的最牛的一家工业外企,一转眼多年过去。
去年年底时隔多年又遇见他,他胖了很多,头发少了,妻儿美满,但却看上去并没有当年考上交大的时候那么春风得意。一问才知道,职业天花板比我想的还要残酷。
他那种技术型骨干到了中层以后就再也没法上升了,因为英语不好,和英国老板交接工作就已经心惊胆战,工作以外根本不敢多说几句话,害怕暴露自己的英语水平,那私交自然也无从谈起,几次升迁的机会都把他给跳开了。
更糟糕的是,因为他的英语其实只是“email 英语”(只能靠慢慢查着单词发email,不敢开口说话),在历次会议上都没法自信表达,为自己的团队邀功这让手下的人对他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几个英语好的小字辈跃跃欲试,越过他和英国上司频频接触,屡屡升职加薪,让他非常恐慌。
李宗盛《最近比较烦》歌词里说的“后面还有一班天才在追赶”形容他真是恰如其分,想跳槽吧又要英语面试,自己多年没学习,口语早就荒废了。中年危机就这么提前到来。
所以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指向英语的重要性,英语不仅可以让你与世界对话,自由行走于全球,关键在职场上,越往前走,越会发现平台的重要性,想要去更大的平台,不光要求你的专业能力,还需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了必不可少的软实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让你拥有更多选择和去往更大平台的机会。
学习英语不轻松,但学好英语可以帮助你在职场上稳步提升,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里我把
tutorabc(原vipabc)
推荐给大家。
它拥有全球
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