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
2
月
7
日
,伊朗空军
梅赫拉巴德第一战术战斗机基地
,一架酷似美国
F18
的双垂尾
“雷电”战斗机静静地停在跑道上,等待试飞
。
浅蓝色的机身与天空的颜色一致,仿佛一只即将翱翔长空的雄鹰。从机鼻延伸到垂尾的绿白红三色色带则构成伊朗国旗的形状,两侧更是用波斯语写着“我们能够!”。
在经历了数次滑跑之后,“雷电”战斗机终于顺利起飞,空中盘旋数圈,最终平稳落地。
此时,距离航空大国中国第一款三代机试飞成功,也不过刚刚过去了
6
年而已!
一时间,这架飞机成为了伊朗的明星,哈梅内伊亲自
为其主持揭幕仪式,并命名其为赛义德·阿里,这是他自己名字“阿亚图拉·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的一部分。
当时现场所有人都以为,伊朗会就此成为航空强国,从三代机到四代机,从战斗机到轰炸机,用天空中如林的铁翼告诉美国佬:你们的封锁是无用的!
然而,
20
年过去了,伊朗的天空,仍然要靠来自美国的
F14
、中国的歼
7
以及俄罗斯的苏
35
来保护。
而被寄予厚望的“
雷电”战斗机,却沦为了“机库皇后”,平时基本不承担战备值班任务,有大项庆祝活动了才被拉出来飞几圈。
虽然“雷电”的故事让人唏嘘,但从它的故事中,我们也许能搞明白,伊朗总统莱西坠机的秘密。
“
雷电
”
的故事
,其实起源于
上世纪
80
年代
,
中国帮伊朗升级
F-5E
的项目。
我们都知道,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巴列维王朝是美国的盟友,所以伊朗的武器装备也基本以美制为主,其中空军的主力,就是
32
架
F-4D
,
177
架
F-4E
,以及
180
架
F5E
战斗机,全是美国货。
然而,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给伊朗的空军实力,带来了致命一击。
伊斯兰革命之后,美国断绝了伊朗美制战斗机的零部件和弹药供应,伊朗空军瞬间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局面。与此同时,伊朗空军作为美国培训出来的部队,一直保皇派的堡垒,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清洗,大批飞行员和熟练技师被调离岗位甚至审判。
这样一来,在面临针对伊拉克军队的作战任务时,伊朗空军就难免捉襟见肘了。
为了保持战斗力,无奈之下,伊朗找到了中国,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和飞机弹药。
偏巧那时候中国也穷得叮当响,反正能卖的都卖了,还闹出了把伊朗代表团和伊拉克代表团安排在同一个招待所的笑话。
但是问题来了,伊朗空军采购中国的弹药,挂不到美制战斗机上咋办?
于是中国就派遣一支技术团队,对伊朗的
F4D
进行了升级改造,不仅改进了机载雷达,而且能挂载中国产的
C-802
空射反舰导弹。
挂载中国
C802
的伊朗
F4
战斗机
伊朗一看,中国人可以啊!就进一步提出要求,能不能帮我把我的
F5E
战斗机升级一下,让它能发射中国产的
PL5
空空导弹?
对中国来说,这是个摸清
F5E
战斗机技战术水平的好机会。
因为在当时,
F5E
是国民党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也是东南前线那些歼
6
、歼
7
最危险的对手,如果能参与到伊朗
F5E
的升级项目中,摸清
F5E
,对弥补对台空中劣势,有很大帮助。
于是,中国就与伊朗
航空工业公司
(IACI)
下属的
OWJ
工业联合体
(OIC)
达成了合作协议,帮助升级
F5E
。
有人说原因是伊朗人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中国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有人说是当时中国正在和美国一起搞歼
8II
战机的现代化升级,中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取消了合作。原因不一而足。
这时,曾经参与过
侯赛因高级教练机项目的
总设计师
亚胡博
·
恩特萨日
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是现代化升级,那把
F5E
再改,它还是个二代机,不如另起炉灶,干脆连气动布局一起升级了!让其变成一款三代机!
这个路子,其实和把二代机歼
7
改成三代机枭龙的想法是一样的。
不过和歼
7
主要改机头和进气道的方案不一样,
恩特萨日
的方案,是在
F5E
的基础上,把单垂尾,改成类似
F18
的外倾双垂尾,以大幅度增强
F5E
的
大攻角机动能力
。
恩特萨日
的计划得到了伊朗国防部的认可,然后专门调了一支由
萨塔里空军大学的专家和工程师
组成的团队开展研发,并将这一项目命名为
“
雷电
-80”
。
最起码,你要能研发独立的飞行控制系统和航电系统吧?
可惜,这些伊朗都没有,所以这个项目从
90
年代中期一直拖拖拉拉搞到了
2001
年,最终
伊朗空军作战部副部长
受不了了,说你们别从头造了,直接在
F5E
的基础上改吧!也算对你们的设计方案进行验证。
于是,
恩特萨日
把一架
现役
F5E
大卸八块,然后用手搓零件进行替换性改装。
比如,取消了
翼尖导弹滑轨
、空速管,增加了大边条,还换掉了机头雷达罩。
但是这样一来,机身重心就破坏了,无奈之下,
恩特萨日
又拆除了原有的
AN/APQ-153
火控系统、敌我识别系统和塔康系统的天线。
经过一番折腾,
恩特萨日
总算又把这架战斗机组装了起来。
你还别说,起码乍一看,这架双垂尾战斗机,已经是和
F18
非常相似的三代战斗机了。
2004
年
2
月
7
日
,第一架雷电战斗机试飞成功。
虽然试飞得到了伊朗高层的足够重视,但进行了若干次飞行之后,
恩特萨日
发现,自己对机鼻和进气口的改装,完全是画蛇添足,对飞机的性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双垂尾方案取得了效果,飞机机动性有所增加。
所以在
第二和第三架
“
雷电
”
的改装过程中,很多原来的改动又被改了回去,实际上只是换了两个新的垂尾而已。
然后这三架战斗机被刷上
美国海军
“
蓝天使
”
飞行表演队的蓝黄相间涂装
,参加了伊朗大阅兵,接受了万民的欢呼。
但问题在于,这三架飞机,其实都是在
F5E
的基础上改装出来的,而经过测试,其性能相对
F5E
并没有本质性的提高,更没有带来媲美三代机的性能提升。
最起码,你连机头的机炮都没去掉,三代机哪有把机炮装机头的?机头空间装了机炮,雷达咋装?雷达不行,导弹也没法用啊!
所以,
伊朗空军作战部副部长
就拒绝再向
恩特萨日
提供现役的
F5E
战斗机用于改装。
无奈之下,
恩特萨日
只能拼拼凑凑从事故损坏的
F5E
中找出堪用的零部件,再加上从越南走私的
F5E
战斗机机体(越南统一后武器装备逐步苏化,原来的美制武器就卖了),又拼凑出了三架“雷电”战斗机。
但是,这仍然无法满足伊朗关于自产战斗机的需要,毕竟伊朗的
F5E
是有限的。
所以
根据哈梅内伊的命令和伊朗国防部
及
空军之间达成的协议,恩特萨日
被迫将
“
雷电
”
项目移交给伊朗航空工业公司。
伊朗航空工业公司
实力还是可以的,很快就在
恩特萨日
方案的基础上,搞出了一个
“
雷电
-90”
的项目,后来更名为
“
雷电
II”
,计划给
F-5F
双座型改装双垂尾
,在试验成功后,开始一点点换装国产零部件,最终实现国产化。
经过长达
7
年的卧薪尝胆,
伊朗航空工业公司
终于生产出了一款全新的战斗机——科萨尔(波斯语“霹雳”的意思)
和“雷电”相比,虽然他们外形基本一样,但科萨尔的机身框架、机翼蒙皮、玻璃座舱、起落架等等,都是伊朗国产的,除了
J-85
发动机不能自己生产之外,可以说是一家全国产的战斗机了。
而且相比老旧的
F5E
,科萨尔战斗机的航电设备也比较先进,一块平行显示器,五个彩色多功能数字显示器,也算达到了三代机后期版的水平。除此之外,还装配有伊朗自己研发的弹道计算机、多功能火控雷达,实现了对空、对地打击能力,而且还能挂载“努尔”反舰导弹(中国
C-802
反舰导弹的伊朗仿制型),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不在话下。
可以说,伊朗能在被封锁的情况下,搞出这种勉强达到
2.5
代机水平的战斗机,非常不容易了,在中东伊斯兰世界,也是独一份。
十几年过去,科萨尔战斗机,自始至终没有服役超过两个中队,以至于伊朗的领空,仍然要靠已经飞行了
50
年的
F14
来保卫,就连阿汤哥在《壮志凌云
2
》中,都上演了一出潜入伊朗基地偷老古董
F14
的戏码。
随着
F14
机体寿命的逐渐到寿,伊朗的空防几乎难以为继,这也许就是找俄罗斯买苏
35
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科萨尔战斗机,很好地反映了伊朗军工的实际水平。
实事求是地讲,伊朗的军工基础——工业水平,在中东伊斯兰世界中来看,是
top
级的。
和只知道卖油、买跑车、养隼的阿拉伯人不同,波斯人虽然也是伊斯兰世界的一员,却是最早世俗化的国家之一,对教育和工业也比较重视。
早在巴列维王朝时期,靠着白色革命和美国的帮助,伊朗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伊斯兰革命之后,虽然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趋于保守,一大批西方国家人员撤离,但其工业基础却保留了下来。
说实话,伊朗人当时的工业基础,比中国建国时强多了。
之后虽然伊朗遭遇了封锁,但其工业水平一直没有退步,反而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涉及炼油、钢铁、电力、汽车制造、机械、食品加工、建材、电器、化工、冶金、造纸、水泥等方面的齐全工业体系。
伊朗是中东第
2
大钢铁生产国,亚洲第
7
大钢铁生产国,世界第
11
大钢铁生产国。
伊朗是中东第
3
大石化产品生产国,而且有相当部分的石化设备是自产的。
伊朗生产科学及研究位居世界第
16
,
纳米技术
位居世界第
4
。
伊朗还是中东第一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国,每年新毕业理工人才达
35
万人,居全世界第
5
位。
而且,很多理工项目都是女性完成的,别以为伊朗女人戴头巾就以为伊朗女人都是文盲,在伊朗的大学中,女性比例可是超过
60%
的,全世界获得菲尔兹奖的女数学家就俩,其中一个就是伊朗人。
如此庞大的理工科人才数量,让伊朗每年的科技论文数量远超土耳其,是中东伊斯兰世界第一。
当然,让伊朗人最骄傲的,莫过于最复杂的消费级工业——汽车产业。
伊朗最开始是和中国一样,通过和法国标致、雷诺合资,建立起了自身的汽车工业,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培育成了自身的汽车产业链。后来遭遇西方制裁后,又引入了中国汽车厂商,解决了汽车控制电路、安全气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部件供应。
较高的国产化率、低廉的油价,让伊朗迅速成长为一个汽车大国,
2011
年伊朗汽车产
/
销量超过
160
万辆,成为世界第
12
大汽车生产国,出口包括中东、俄罗斯、东南亚在内的十几个国家。
而伊朗的汽车工业从业人员高达
70
多万人,囊括了
60
多个相关行业,在伊朗的工业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夸张的是,近年来伊朗居然还出现了伊朗国产的电动汽车——
Tara EV
,续航达到
300
多公里。(你们家油还没水贵,折腾电动车干撒嘛!)
虽然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伊朗的汽车产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在每年
100
万辆左右。
汽车工业拥有一套非常长的产业链,包括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材料等等行业,靠着汽车工业的拉动,伊朗的这条产业链保持得相对比较完善。
比如日本有
“
三菱
民用机
·
特车事业本部
”
,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生产各种装甲战斗车辆的生产集团,所生产的陆上装备非常精良
(就是价格太贵)
。二战时宝马、保时捷
,也都是生产坦克和军车的
。
而福特就更厉害了,二战时期汽车厂转产坦克和飞机,
20
分钟生产一辆坦克、一小时交付一架
B-17
重型轰炸机。
汽车工业基础就像你练内功,内功扎实了,其他的也就一通百通。
比如疫情刚刚发生时,口罩成了紧缺物资,结果比亚迪几天之内就研发出了生产口罩的机器,日产口罩
1000
万只。这就意味着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汽车制造业可以迅速转产所有需要的武器装备。
伊朗也是如此,因为拥有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所以起码地上跑的武器装备都难不住伊朗。
你看伊朗早在
1999
年,就推出了自己的佐勒菲卡尔(
Zulfiqar
)的主战坦克,这种坦克安装的是一款
V12
柴油发动机,
1000
马力,主炮口径
125
毫米滑膛炮,可以发射“芦笛”炮射导弹,再配上双向稳定设备,可以轻松在行进间开火。
说实话,在
1999
年中国
99
坦克也只是刚起步,伊朗能拿出这样水平的三代坦克,是很不简单的。
更夸张的是,伊朗甚至在自己的汽车厂里,生产出来两种直升机!一种是沙赫德
278
,属于轻型直升机;另一种是沙巴维兹(
shabaviz
)
2-75
,是仿制的贝尔
205
。
可以说,伊朗人算是把自己的工业基础,压榨到极致了。
但是,无论佐勒菲卡尔坦克也好,还是沙赫德
278
和沙巴维兹
2-75
直升机也好,这些产品,并不足以支撑伊朗军事大国的地位。
在世界军工领域,一直有高科技高技术、低科技高技术两条路线。
高科技高技术,主要以美国武器为代表,无论什么武器都是科技感满满,从来不凑合。
比如,当年美国为了造
SR71
侦察机,用了
30
多吨钛合金,因为钛合金很难加工,美国人硬是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从毛胚件上切削出所需的形状,最终造出了能飞三倍音速的钛合金飞机
。
而低科技高技术呢?以苏联、中国早期以及朝鲜等国的武器为代表,特点是技术倒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凑合能用。
比如苏联的米格
25
,为了也能飞到三倍音速去拦截
SR71
,必须采用新的机体材料,但当年苏联还未很好掌握钛合金加工和焊接技术,根本无法制造出大量采用钛合金的战斗机,所以就用了不锈钢,结果造出了个最大起飞重量达
41
吨的怪物。
41
吨什么概念?要知道,一辆
59
坦克才
36
吨,这就相当于一辆
59
在天上飞啊!
虽然米格
25
的超重导致航程短的可怜,但的的确确飞到了三倍音速,是能够承担起拦截美国
SR71
侦察机和战略轰炸机的任务哦。
所以,低科技高技术路线,比较适合那种基础科学落后于对手,但外部环境又必须要有对应产品的那种国家。
而且在中国和俄罗斯都“产业升级”之后,现在坚持“低科技高技术”路线的,恐怕也就是伊朗和朝鲜了。
所以我们看到伊朗搞的武器,大都是那种看起来都是凑凑合合,拼拼凑凑,但又的确能用。
比如,伊朗知道自己搞复杂的竣工项目搞不出来,于是针对自己国情和国防需要,搞了不少“土法上马”的“不对称对抗武器”。
这种“不对称对抗武器”主要分为两条分支,一是无人机,二是弹道导弹。
说起伊朗无人机,大家都对叱咤在俄乌战场的“小摩托”无人机很熟悉了,但其实这只是伊朗无人机家族中的一种而已。
伊朗研发无人机,其实还是源于两伊战争,那时候伊朗刚刚伊斯兰革命没多久,被清洗后的空军实力下降得厉害,飞行员也不够,而对手伊拉克却能不断从苏联、西方和中国进口战斗机,所以伊朗就开始另辟蹊径,搞无人机。
1985
年,伊朗推出了“迁徙者
-1
”无人侦察机,这玩意非常简陋,就是一个遥控飞机装了个照相机,用一根舵杆连接快门,动一下舵杆就拍一张照片,然后返航后还要把胶卷拆出来才能获得情报。
在这条发展之路上,美国和以色列给伊朗的帮助是最大的。
因为美伊在伊核协议上的拉锯,美国和以色列迫切需要知道伊朗在核技术发展领域的情报,但用卫星吧?看不清。用有人飞机吧?被击落了太被动,于是就派了大量无人机去侦察。
结果呢?没想到伊朗早有准备,伊朗专门搞了一款“反无人机”的无人机,平时在天上进行低速巡航,发现敌人的无人机过来,就靠过去爆炸。
结果就是美国和以色列的无人机,要么被伊朗击落,要么被伊朗的电子战系统给欺骗俘获,具体数量不详,但起码美国的
RQ-170
“哨兵”无人机、
MQ-1
“捕食者”、“全球鹰”、“扫描鹰”,以色列的“赫尔墨斯”、“搜索者”和“哈比”等无人机都齐了。
这些珍贵样本,给伊朗带来了不少借鉴的思路,助力伊朗无人机水平突飞猛进。
不信你去比较一下以色列的哈比无人机,和伊朗的“小摩托”无人机,二者到底有多相似?最大区别无非也就是伊朗把原来的发动机换成了自家摩托厂产的
50
马力二
冲程汽油发动机
而已。
美国对伊朗无人机发展的“帮助”远不止于此,虽然美国严格禁止对伊朗出口任何军用芯片,但伊朗通过黑市、走私等手段,仍然得到了大量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电子芯片。
虽然这些芯片大多是民用级,抗干扰能力很差,但最起码解决了有无问题,而且降低了成本,方便大量制造。
去年乌克兰曾拆解过被击落的小摩托无人机,结果在其控制主板上,发现了大量美国产的
ALTERA
芯片、
INTEL
芯片以及德州仪器产的
DSP
(型号
TMS320 F28335
)处理器,都是从民用市场买来的。
有设计方案,有摩托发动机,有芯片,还有汽车工业可以大量提供的生产车间,那组装个无人机还不是轻松愉快?目前,伊朗已经开发了超过
40
种无人机,种类包括小型无人侦察机、大型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察打一体无人机、隐身无人侦察机和自杀式无人机等等。
毫无疑问,伊朗已经是中东首屈一指的无人机大国,和土耳其也在伯仲之间。
伊朗的弹道导弹发展,主要是有两个起源,第一是苏联的“飞毛腿
B
”,伊朗自产版本叫“流星
-1
”导弹。第二是把中国的红旗
-2
防空导弹拆掉一节助推器,演变而来的
M-7
短程弹道导弹,并自行开发出自己的“法塔赫
-110
”。
后来,看中国搞出了杀手锏反舰弹道导弹,伊朗受到了启发,就把“法塔赫”系列也进行了改进,换了固体燃料,加了中段惯性制导,推出了“波斯湾”反舰弹道导弹,使其具备了反舰能力。
这种导弹结构体积比较小(还没红旗
2
防空导弹大),结构简单,生产非常容易,造价也很低(只有伊斯坎德尔导弹的五分之一),所以可以大量生产,不仅自己拿来守卫波斯湾,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而且还能大量援助叙利亚、真主党、胡塞武装等“抵抗之弧”。
最近胡塞武装封锁红海发射的反舰弹道导弹,就是伊朗的波斯湾导弹以及胡塞的本地组装货。
可以说,伊朗的小摩托无人机,还有“波斯湾”反舰弹道导弹,都是伊朗低科技高技术的完美体现。
也许,小摩托无人机的性能,和中国的彩虹、翼龙没法比,而“波斯湾”反舰弹道导弹也远远不如中国的东风
21
、东风
26
,无论是精度还是威力都不能相提并论。
在不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用小摩托无人机,还有“波斯湾”反舰弹道导弹开展袭扰,是一件性价比非常高的事情。
我一下子发射几十枚上百枚,就算都被你拦截了,也花不了多少钱,而且因为比防空导弹还便宜,就算被击落也是赚了。
可以说,伊朗“低科技高技术”,很好满足了伊朗当前军事需求。
但是,这终究不是搞军工的正途,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么玩玩还行(比如早期的中国),如果一直这么玩,很容易就碰到天花板。
被寄予厚望的科萨尔战斗机,能飞,能空战,能轰炸,看起来还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