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枢密院十号
挖掘解密全球最新军武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巴比特资讯  ·  前高管组团创业,OpenAI没有竞业协议? ·  2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因为AI,阿里终于被市场看作一家要做102年 ... ·  2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杨植麟和梁文锋,论文撞车了 ·  3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第一批DeepSeek开发者,已经开始逃离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枢密院十号

乌克兰“马奇诺防线”被攻破!俄军“地道战”再显威力?丨大伊万俄乌观察

枢密院十号  · 公众号  ·  · 2024-07-02 23:28

正文


俄乌冲突已经爆发859天。
从6月21日开始,俄军中部军区部队突然在顿涅茨克战线中部的戈尔洛夫卡-捷尔任斯克一线展开进攻。 当天,俄军一支部队从戈尔洛夫 卡西部出发,在旷野地带连续攻击前进了近4千米,从2014年开始,就被乌军大量建设用于野战筑城体系的工事群被俄军迅速夺取。
同时,在对峙线中央的空白区域,还有一座名叫舒米的小型居民点,居民点两翼还有些可用作防御工事的垃圾填埋站,灌溉用水泵站等等,也都被俄军迅速夺取了。
6月23日开始,戈尔洛夫卡方向的战线又呈现出离谱的态势,俄军几乎拿下了整个对峙线中部的空白区域,这些空白区域,原本既是乌军标定好的火制地带,又是乌军苦心建设了多年的野战筑城甚至筑垒工事。
结果面对俄军突击队的猛烈进攻,乌军的防御再度如同梦游,建设好的工事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而纵深4千米的火制地带,也没有得到野战炮兵的有力支援,以至于几乎没有关于俄军在这一区域展开进攻、进攻纵列遭到乌军炮火覆盖性打击的战报。

6月24日夜间,根据不同消息来源的报告,戈尔洛夫卡方向的情况更加复杂,有消息指出俄军在战线北翼已经开始进入基洛韦镇围廓,这起码意味着俄军已经突破了达到5千米左右的纵深。
如果说俄军仅仅拿下了空白地带,还可趁俄军立足未稳、没有夺取坚固的城镇建筑,组织反冲击将工事群夺回……那么,随着俄军进入村镇围廓,加上乌军战斗步兵与俄军战斗力差距太大,乌军想依托反冲击,将俄军从基洛韦方向击退回攻击出发地,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当然这个时候,大伊万看了看地图,认为乌军还有的救。毕竟,戈尔洛夫卡接触线正面逶迤近8千米,俄军从6月21日到25日,进攻方向集中在中路和右路,也就是列宁西克以北,经过舒米到铁路线的这个范围。
这里相比南翼,地形相对平坦,而左路的列宁西克到阿尔乔莫沃方向,有大量的矿坑、矿渣山、破旧厂房,乌军依托这些建筑建设了大量筑垒工事,筑垒工事与割裂地形形成整体,防御十分严密。
大伊万看了卫片工事图,认为俄军想要在这里实施突破比较困难,而如果只有一个突破地段,后续想要发展进攻,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没想到更离谱的战况接踵而至,6月28日到29日,俄军突然在左路有所行动,一拳打穿了列宁西克到阿尔乔莫沃的筑垒工事群,直接突破进了阿尔乔莫沃围廓。
这下事情大条了,短短两天时间,俄军又在列宁西克-阿尔乔莫沃方向突破了3.5千米的纵深,深入到了阿尔乔莫沃中部的勋宗楼区域,面对乌军的糟糕表现,大伊万不由得在微博上灵魂发问:“乌军到底在搞什么?”

6月30日,俄军又开始行动了,这次的战线突破出现在右路。俄军这回倒也不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地对外表示,当时在阿夫杰耶夫卡大放异彩、沿着1.5千米地道钻到了乌军第110机械化旅一个营后边、把这个营一通爆锤的俄军“老兵”志愿兵支队,再次出手了!
这次“老兵”支队居然又是“从地下出击”的,说是该支队在戈尔洛夫卡到基洛韦之间,找到了一条长度约为3千米的、已经半废弃的地下坑道,可能是当年的矿道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老兵”支队在工兵的协助下,再度打通了这条废弃的坑道,然后又从这里绕到了乌军防线后方,瞬间将基洛韦北部乌军防御打崩。
目前,战斗已经发展到了基洛韦镇的中部地区去了。
出乎预料的进攻
不得不说,俄军从6月21日到6月30日之间,在戈尔洛夫卡-捷尔任斯克战线上的进攻行动,应该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咱们之前做的所有推演,都没有把这个进攻方向考虑在内:
很简单,正如前面所言,戈尔洛夫卡战线从2014年开始就几乎没有变过了,乌军在这里足足挖了8年工事,预设战场建设也搞了8年,可以说筑垒化程度已经到了坚不可摧的地步。 俄乌冲突开始以来,俄军也只是满足于稳固戈尔洛夫卡的防御,根本没把心思放在从这里推进上,以至于这儿几乎成了俄乌冲突中为数不多的最为平静的战线。
我们当时所做的推演,要么是俄军从奥切连季涅沿着H32公路往北推进,要么俄军夺取恰索夫亚尔后推进到卡津尼托列齐河谷,割裂捷尔任斯克和顿河君士坦丁洛夫卡之间的联系,基本上都是两翼进攻的战役想定,谁能想到俄军居然能在最不可能的战线中部实施突破。

但是,恰恰是俄军在战线中部实施的突破,证明了三点:
其一,是俄军在经过两年的冲突洗礼后,开始涌现出一批真正能征惯战的高级将领。从俄军此次中路突破的战术来看,和阿夫杰耶夫卡战役后期,包括奥切连季涅战斗等等,如出一辙,都是将乌军主力“吸附”到两翼后,突然在中路出手,指挥风格很有莫尔德维切夫上将的味儿。
而莫尔德维切夫上将从冲突爆发之初的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现在担任中部军区司令并连战连捷,证明了此人确实能打,考虑到他仅有四十多岁,正是当打之年,假以时日担任未来的俄军总参谋长完全有可能。

安德烈·莫尔德维切夫
其二,是俄军对战机的把握极其准确,乌军的战斗力又在下降。我们前面一再强调戈尔洛夫卡战线的稳定性,这可能是筑垒工事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了,只要是有常规思维的高级将领,都不会在这里动进攻的心思。
没想到俄军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体现出的不仅仅是指挥作战的主官具有反常规、创造性思维模式,更体现出俄军对戈尔洛夫卡战线乌军的情报掌握很准,否则不会在最难突破的方向发起进攻、而且一拳致命。同时,还体现出乌军的战斗力确实在下降了,连筑垒地域都能被人一拳打穿,一个星期速通,那你这战斗力还有什么好说的?

其三,是咱们对于战役布势的认识要更新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战役思维都是固化的,一个战役方向上,左路进攻还是右路进攻,正面突破还是两翼进攻,都是确定的,事实上无论是从阿夫杰耶夫卡战役、奥切连季涅战斗。
现在的戈尔洛夫卡-捷尔任斯克进攻战斗来看,俄军的战役企图用我们的一句古代军事的俗话来说,那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部队在进攻正面展开后,侧翼进攻还是中路进攻,左路进攻还是右路进攻,都是相机决定的,侧翼进攻有侧翼进攻的优势,但如果中路能攻得动,俄军也会毫不犹豫地实施中路进攻,这为战役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然也带来了更多的可看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