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军撤出了多数兵力之后,近日,印外长声称: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需对话协商。这与印度军方高官的不惜一战的豪言相去甚远。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激动过后的印度恐怕是后悔莫及了。印度人可能明白了这一次的举动,是在重复55年前的错误。所以开始放软话。
然而,中国官方给印度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无条件撤出中国边境。第二条路就是等着被中国军队武力“请出”边境。这样一来,印度就难办了。不主动撤出就一定会挨打,而主动的撤出就不是单纯丢面子的事了。
其实,对印度来说,丢面子已经是小事一桩了。丢面子犯错必然要付出代价。如果无条件的撤出,其损失恐怕比62年挨打的情况还惨。
如果无条件撤出,即等于承认了侵犯中国主权的事实,等于承认了自己是事端的制造者。反证了中国的大度。
如果无条件撤出,就等于被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比一战而败,在心理上更难以接受。打不过是实力问题,不战而降则是意志和尊严问题。印度从自大狂一下了变成了窝囊废,这是对印军士气最大的打击。不但外界瞧不起印度,印度人自己恐怕都瞧不起自己了。印度人原本有自大与自卑的双重人格倾向,这一回就只剩下民族自卑感了。这可不是用战争的胜败来衡量的损失。
如果这一次不战而屈,以后就很难在边境地区与中国叫硬了。也就是说,在气势上将完全被中国所压制。
即使挨打,中国也不会像62年那样大打。除非印度硬拚硬抗,否则中国也不会轻易收回藏南的。也就是说,即使挨打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中国却有可能被扣上持强凌弱的大帽子,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顾虑心却有可能增强。至少印度或多或少的会搏得一些同情分。
正因为上述原因,从印度的角度出发,宁可承受挨打之痛,也不接受不战而降之苦。也正因为如此,印度肯定会想尽办法与中国进行“协商”,至少要造成一种中印协商解决争端的局面,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
可是,虽说道理如此,但印度也不敢冒然的与中国开战。早就说过,中印若开战,战争规模容易失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巴基斯坦。此次印巴交火事件,如果是巴铁为了声援中国,那还真的好办。如果是巴铁在寻找报复印度的机会,那可就悬了。如果巴铁真的是这么想的话,那中印开战之日,也就是巴印开战之时。中巴二打一的左右夹击,印度真的要吃大亏了。这恐怕是印度不敢再与中国叫硬的重要原因之一了。
因此,目前印度人在战还是降的问题上肯定非常的纠结。莫迪肯定后悔死了。中印是战还是不战,目前真的很难说。尽管印军已经撤出了大部分兵力,边境对峙恐怕还得维持一段时间。
9月份有可能是中印解决争端的关键节点。因为一个月后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国相聚。虽然中方已经强调此事没有协商的余地,但给印度人一点面子的方法总还是能找到的。金砖国家的合作正在做大做强,已经走过了第一个黄金十年,中印双方都是获得者。此次峰会的主旨就是筑固成果深入合作,为迎接第二个黄金十年作准备。从中方对此次峰会的宣传和期望来看,中印之间开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奋笔疾书解读局势只为唤醒更多人,认同就请支持我吧。
另: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zan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zan,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公众微信号:zhanluezong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