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
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
张家界
市,占地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地质公园分布区内出露泥盆纪(距今3.5亿~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受后期地壳运动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在园区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达350米,石峰形态各异,优美壮观,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学价值。其它尚有方山、岩墙、天生桥、峡谷等造型地貌以及发育在三叠纪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观。园内森林茂密,并有银杏、珙桐、红豆杉、鹅掌揪等珍稀植物,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张家界
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湖南西北部,属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北部与湘西北中低山区过渡地带的武陵山脉之中。地理位置:北纬29°13'18"-29°27'27";东经110°18'-110°41'15",海拔300m-1300M,其面积为398平方公里。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包容了砂岩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障谷沟壑、岩溶台原、岩溶峡谷、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溪流湖泊和沉积、构造、地层剖面、石生物化石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地貌景观,保存了几乎没被扰动的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
形成的过程
张家界
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在晚第三纪以来漫长的地史时间,由于地壳缓慢的产歇性抬升,经受流水长期侵蚀切割的结果。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残林4个主要阶段。方山、平台;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最初阶段,为边缘陡峭、相对高差几十至四百米,顶面平坦的地貌类型,顶面由坚硬的含铁石英砂岩构成。如天子山、黄石寨、鹞子寨等处的平台方山地貌。峰墙:随着侵蚀作用的加剧,沿岩石共轭节惠中发育规模较大的一组世理形成溪沟,两侧岩石陡峭,形成峰墙。如百丈峡即属此类型。峰丛、峰林:流水继续侵蚀溪沟两侧的节理、裂隙、形成峰丛,当切割至一定深度时,则形成由无数挺拔峻峭的峰柱构成的峰林地貌。如十里画廊、矿洞溪等处的地貌特征。残林:峰林形成后,流水继续下切,直到基座被剥蚀切穿,柱体纷纷倒塌,只剩下若干孤立的峰柱,即形成残林地貌。随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继续,残林将倒塌贻尽,直至消亡,最终形成新的剥蚀地貌。在武陵源泥盆系砂岩分布区的外围地带则为此类地貌类型。
地质遗迹的独特性
地球上能与
张家界
砂岩峰林地貌类似的地貌典型主要有喀斯特石林地貌及丹霞地貌等,而可与
张家界
砂岩峰林进行比较的地貌区域在全世界仅约有四处;马达加斯加玛拉哈钦吉严格自然保护区;马来西亚沙捞月石纳的穆国家公园;菲律宾巴拉望岛着村寨萨暗河国家公园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此四个剑状喀斯地貌的共同特征是:为海岛或海滨环境,均分布在南北纬20°内的热带区内;发育时代为晚第三纪以来,成因相对简单,约为石灰岩经地表溶蚀而成;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代表了热带地区不同环境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动植物,具有充沛的降雨量。
张家界
砂岩峰林地貌是世界上独有的,具有相对高差大,高侄比大,柱体密度大,拥有软硬相间的夹层,柱体造型奇特,植被茂威,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点,特别是其拥有有独特的且目前保存完整的峰林型成标准模式,即平台、方山、峰墙、峰林、蜂丛,残林形成的系统地貌景观,在此地区得到完美体现,且至今仍保持着几乎未被扰动过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评价,
张家界
砂岩峰林地貌与石林地貌,丹霞地貌以及美国的丹佛地貌相比,景观、特色更胜一筹,是世界上极其特殊的、珍贵的地质遗迹景观。
资源价值
张家界
砂岩峰林地貌包含的地球演化、地质地貌形成机理、独特的自然美,典型的生态环境系统,人地协调的和谐美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等,成为国内我少有的教学科研基地。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在公园从事过地学、民族学、生物学、历史学、生态学、民俗文化学、
旅游
开发与管理等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形成了砂岩峰林地貌形成机理、发育特征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进一步丰富了地球科学的研究。
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
地质遗迹是指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由于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贸下走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特殊的地质遗迹不仅具有科学研究意义,同时还构成优美的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宝贵的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