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麻醉选择与管理
(一)麻醉方法
根据血压水平、控制程度及手术范围、创伤大小等多因素来决定麻醉方法的选择。
1.局部阻滞麻醉仅适用于体表局部小手术,由于阻滞不完全,疼痛剌激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应配合适量的镇静镇痛药咪唑安定、芬太尼、氟哌啶或异丙酚等以增强麻醉效果及保持病人的安静。
2.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对血液动力学变化剧烈,应用于高血压病人的风险较大,一般不宜选用,对一些下肢及会阴部的短小手术选用时应严格控制阻滞平面,并要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免交感神经广泛阻滞产生低血压。持续硬膜外阻滞可控性强,分次小量硬膜外腔给药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轻微,该方法对血压的影响与阻滞平面及术前血压控制情况有关,上腹部手术、阻滞平面过高或术中牵拉反射剧烈、血容量不足时血压波动较大,不如选用全身麻醉。最近提出的监测麻醉(MAC)即在局部阻滞或椎管内阻滞时,在严密的监测下应用镇静、镇痛药,可保证病人在无痛舒适和安全的条件下手术,对高血压病人可明显降低血压波动。
3.全身麻醉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和肌松作用,气管插管便于呼吸道管理、充分供氧和防止二氧化碳蓄积。全身麻醉的诱导期需在短时间内注入多种麻醉药,这些药本身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输出量,使血压降低,加上与手术前降压药的协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更剧烈,尽管如此,掌握得当,全身麻醉仍是高血压病人手术时的最好选择。
(二)麻醉管理
麻醉管理比麻醉选择更为重要,原则是尽量保持术中的血压稳定,防止血压剧烈波动造成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关健在麻醉诱导期、气管插管、切皮等手术强剌激期及麻醉苏醒期和气管拔管期。
1.麻醉药选择局部阻滞及椎管内阻滞时,局麻药中不宜加入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以免血压波动。全身麻醉常选用全静脉或静吸复合麻醉,咪唑安定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异丙酚有心肌抑制和外周血管扩张作用常引起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乙托咪酯是对心血管影响最小的静脉麻醉药,适宜于高血压等心血管手术中的麻醉诱导,氯胺酮有较强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麻醉诱导时常引起一过性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的氧耗也增加,在高血压病人中不宜应用,肌松药中潘库溴铵可剌激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维库溴铵和罗库溴铵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最轻,高血压病人的应用并无禁忌,阿库溴铵等异喹啉类肌松药应用时应注意组胺释放致血压突然下降,氟烷和安氟醚有较强的心肌抑制和血管扩张作用,并与β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联合应用时一定要减量。异氟醚、地氟醚和七氟醚具用较低的血气分配系数,麻醉诱导快、苏醒快、对心血管的抑制轻,在高血压病中应用比较理想。
2.麻醉中管理
(1)麻醉诱导期防止诱导中的低血压和气管插管时和血压骤升,咪唑安定与异丙酚联合诱导(co-induction)可保持前者血液动力学稳定和后者诱导速度快维持时间短的优点,并可减少各自的用量,不会延长苏醒时间,使整个诱导期平稳,血压波动小,是目前推荐的快速诱导方法。麻醉用药应注意与术前用药特别是降压药的协同作用,应适当减少麻醉诱导药,但又应保持一定的深度以减少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必要时在诱导期应用少量利多卡因1~2mg/kg、β阻滞剂艾司洛尔0.5~1.0mg/kg、钙离子拮抗剂尼卡地平或压宁定0.3~0.5mg/kg等。除外,诱导期应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的蓄积,气管插管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造成损伤和长时期插管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2)麻醉维持期应保持一定的麻醉深度,根据手术操作不同如切皮、开胸、剥离骨膜或内脏牵拉等调节给药的浓度和速度,避免因麻醉深度不稳定造成的血压波动,为此,强调术中麻醉药血药浓度的恒定,间断给药对血药浓度波动较大造成麻醉深度不稳,微量注射泵持续输给能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靶浓度给药(TCI)通过手术中各时期对麻醉深度的要求设定所需浓度,由计算机根据该药物的血代动力学参数来决定给药速度和给药量,是较为理想的给药方法,但需昂贵的计算机给药系统难以推广。最近,密闭的给药反馈系统(closed loop infusion system)即由麻醉深度的客观指标如双频谱指数(BIS)、心率变异(HRV)等作为反馈信息来自动调节麻醉药给药速度,使用药更合理、更科学。
(3)加强麻醉中监测除常规的血压、心率、心电图监测外,应强调麻醉深度,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手术中体液的损失对血液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术中应注意尿量、出血量和水电解质的平衡,必要时应监则中心静压或肺动脉压以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4)麻醉恢复期手术结束,麻醉减浅、病人疼痛、苏醒均能产生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应及时处理,可应用肌松剂拮抗药恢复自主呼吸,及早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前可经气管内或静脉内注入少量心血管功能抑制药如利多卡因、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等防止心血管应激反应和血液动力学的剧骤改变。病人进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后应加强气道管理,防止呼吸道梗阻或呼吸抑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三)低血压的防治
高血压病人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并发心肌梗塞或脑血栓形成等,无论原血压值高低,凡血压低于原水平25%~30%即为低血压或严重低血压。
1. 低血压原因常见有全麻药对心肌的抑制、心输出量减少,或椎管内麻醉阻滞平面过高,外周血管扩张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麻醉中由于出血、大量体液丧失等如不及时补给致低血容量等,由于高血压病人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特别是利血平、哌唑嗪、普萘洛尔等抗肾上腺素能神经活性药能抑制血管运动张力,当体位突然改变时即可发生低血压,另外,手术中的剌激、内脏牵拉所致迷走反射在高血压病人中也易发生低血压。
2. 预防和治疗强调综合措施,入手术室后应对病人作出全面评价,测量基础血压和心电图,选择最适当麻醉方法,无论选用神经阻滞或全身麻醉均应首选开放静脉通道,根据心功能情况补给适量的晶体液,保证足够的血容量,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中不推荐加用肾上腺素,以免使血压升高后再下降造成波动过大。全麻用药中注意各药对心血管的副作用,尽量应用联合诱导以减少各自的用药量,术中要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有条件应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及时补充手术中失去的体液量,建议补充部分血浆代用品如海脉素、羟乙基淀粉、右旋醣酐等。手术中应注意操作轻柔,防止过度牵拉内脏。一旦发现低血压发生要及时处理,在补充血容量同时可适量应用作用缓和的血管活性药如麻黄素10mg~15mg静注,必要时可小剂量应用多巴胺10mg~20mg/250 ml~500 ml静滴。同时根据低血压的原因作相应处量,
(四)高血压的防治
比原血压水平升高30mmHg以上者均称为手术期高血压,血压过高可增加心肌作功和氧耗,并可诱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直至心跳骤停。术中最严重的血压骤升为高血压危象,死亡率高,应及时处理。
1. 高血压的原因常见原因是术前紧张和焦虑,镇静镇痛等术前准备不足。全麻中血压过分升高大都由手术或麻醉的操作剌激而麻醉的深度不够所致,呼吸管理不当致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早期表现也为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部分隐匿性嗜铬细胞瘤手术中血压也能急剧升高,应引起注意。
2. 预防和治疗防止高血压病人对麻醉药耐药性下降而过分减少用药致麻醉过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排除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后,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可用降压药,如鸟拉地尔0.3~0.5mg/kg,钙离子拮抗剂尼卡地平1mg~2mg缓慢静注,0.01%~0.02%硝酸甘油或0.05%硝普钠静脉滴注。
(五)围术期高血压危象
1. 高血压危象的诊断指动脉血压急剧升高而引起的以眼底视乳头水肿伴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从治疗角度高血压危象可分为急症和次急症二类,前者应在1小时内降低血压但不需要降到正常值,常伴有肺水肿心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嗜铬细胞瘤、子痫等,后者指无并发症的高血压,可在数小时内降低血压,有学者认为只要舒张压高于140mmHg~150 mmHg,和/或收缩压大于220 mmHg 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视为高血压危象。
2. 临床表现血压异常升高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伴随着因血压升高造成一些比较敏感的重要脏器的损害,如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心绞痛、心律紊乱、左心衰竭、无尿、蛋白尿、管型及血肌酐升高等。
治疗方法
(1)迅速降压是唯一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进一步损害,选择的药物应具有快速高效、仅对阻力血管有作用而对其它平滑肌或心肌无作用,对中枢或自律性神经无作用,副作用小。常用药有0.01%硝普钠0.3~10μg/kg.min静滴,0.01~0.02%硝酸甘油5~300μg/min静滴,尼卡地平5~15mg/h静滴,拉贝洛尔20mg静脉注射,必要时可复复,酚妥拉明5mg~10mg缓慢注射。对血压显著增高但症状不严重者,可含服硝苯吡啶、卡托普利等。
(2)人工冬眠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和哌替啶100mg混合于10%葡萄糖溶液静滴降低机体代谢率,防止高血压惊厥,也可用安定10mg~20mg、硫苯妥钠3~5mg/kg或25%硫酸镁10ml等静注来制止抽搐。
(3)降低颅内压 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或呋塞米20-40mg静注,必要时可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