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南大学
欢迎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产品  ·  小红书节日营销指南 ·  昨天  
刘言飞语  ·  世界会是新的:从微信 AI 搜索接入 ... ·  昨天  
三节课  ·  5天涨粉近600万,火遍全网的“跳投哥 ... ·  3 天前  
91产品  ·  直播电商爆款选品指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诗人”保安于在泉:在劳动中诗意栖居

东南大学  · 公众号  ·  · 2018-05-01 14:21

正文

今天是 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 。在东南大学,有许多劳动者默默地辛勤劳动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保障。

德国诗人赫尔德林说:“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这句话用在我们下面要介绍的主人公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就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保安诗人”——于在泉。



他是《东南大学报》上“东南风”栏目的常客

他是东南大学2017年诗歌大奖赛的特别嘉宾

保安与诗人的两重身份是如何在他的身上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的呢?



诗·词·人·生

1964年出生的于在泉是兄弟姐妺5人中最小的,他读书后只上到初中毕业,尔后因父亲从南京中央商场退休需要顶职,从事售布柜台工作后一干就是二十年。别看他文化水平不高,但 脑海里装下的诗词数量,尤其是对诗词的理解与诠释,并不亚于中文系的大学生。

于在泉从小视诗词为最大的嗜好,也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个老私塾,学历不高却也饱读诗书。闲暇时,老人家也喜欢向小儿子传授诗词等知识,一再教他: 对过目的每一行诗句,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1980年到1990年的春节期间,闲赋在家的父亲,年年在南京上新河镇花记裁缝店门口卖春联,于在泉休息时间,就陪父亲一起。春联上的对子既有讴歌新生活的,也有不少是沿用旧诗词的。作为有心人,于在泉很注意浏览每一副对联上典雅字句,聆听父亲同他人的交流与解说,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这十年,于在泉犹如上了一所极好的诗词大学。



“东南底蕴深厚,这是实至名归啊”


实际上,于在泉从原单位退休的收入并不少,完全可以过着自在的生活, 到东大当保安这份新的工作,使于在泉成了东大的一份子,这让没有上过大学的他感到特别的兴奋。

提及东大,于在泉笑着说: “东南底蕴深厚,我平时出门的时候看到东大的东西就蛮开心的,桥头堡那边的‘红旗’就有东南大学设计的,雨花台纪念馆也是杨廷宝先生设计的,齐康教授完成的,生态文明教育馆是齐康院士设计的,...... ”对于东大的优秀建筑作品,于在泉如数家珍。

不仅于此,出现“ 东南 ”二字的名诗名篇,于在泉也特别留意。说到此处,他语调上扬,列举几首。或是他最近刚刚背下的《滕王阁序》,“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或是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抑或是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

心系东大,他也会撰诗讴歌。于在泉曾以东大给核心,以地名相串写下一首四言诗:

欲寻学府,进香河畔。

鼓楼钟声,唱经抑扬。

沙塘融暖,丹凤朝阳。

六朝松赞,梅庵昱巷。

四牌楼下,门出成贤。

远眺北极,后湖荡漾。

蓁巷凄凄,碑亭沧桑。

延龄百年,止于至善。


虽然只是短短六十字,但于在泉也是字字斟酌。 进香河、丹凤街、四牌楼、成贤街、碑亭巷等等地点景色,与“止于至善”的校训自然融合,展现东大人文氛围。 说到“沙塘融暖”四字,他特别解释道,沙塘园原是学生吃饭的地方,附近的保卫处楼上也可以晒被子。吃饭暖和,晒被子暖和,再联想起杜甫“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诗句,便得到此四字。


诚朴雄伟,气韵琅琅。在东南文风的浸润下,于在泉将诗意融入生活。在四牌楼二号的日子里,他随手捻来便是伴着诗词的光阴。



“我学习诗词,不是如饥似渴,

也不是信马由缰”



与我心境相合的我都背 ”,于在泉说。比如李白的一句“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正因为与自身相投,于在泉就完整背下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008年大雪,他站在山上,伴着眼前所见的玄武湖之景,背下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诗词的背诵是于在泉日常锻炼的重要部分。看到好句子背,感兴趣的背,对于于在泉来说, 没有名利的追求,只是源于单纯的兴趣和喜欢

金陵城长大的于在泉,十分庆幸自己是六朝古都的人,由于石头城有太多的文化积淀,故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情感。于在泉在熟读了古诗词之后,便有了抒发的欲望。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跑步锻炼身体,但都选择在景区或有古迹的地方。因此,从紫金山到莫愁湖,从花神庙到燕子矶……都留下了他奔跑的脚印。

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跑的地方多了,所见的人与物熟悉了,灵感也就来了,自然有了创作的冲动。于在泉作诗行云流水。与常人作诗不同,他并没有学格律、押韵,一方面考虑到自身词汇不够,另一方面也怕束缚自己的思维,所以他作诗从不硬想,只是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情感。在雨花台的御碑亭,于在泉吟出了“ 一声长啸震山谷,余音未了豪气足。云光说法见功夫,乾隆下马御笔抒 ”,怀古之情意味深长。在玄武湖,于在泉吟下“ 渐入佳境处,行云流水图,汗水湿衣不知苦,只为春常驻 ”的诗,就更多地含有现实的感慨了。最能代表于在泉“乡思”的是其吟下的“金陵神游”诗:“ 脚踏后湖望紫金,思随春风穿金陵。烟雨莫愁瞻园吟,六朝台城何时寻。天下文枢秦淮地,桃叶渡口千年情。王谢堂前燕飞去,飞到江边化燕矶 ”。和别人坐在窗前桌下写诗不同,于在泉的诗都是跑出来的。他多年以来跑了多少路,跑出了多少诗词,没有精确的统计,但于在泉对南京的每一处胜迹都发自内心作了吟颂,每一首都是真情实感的写照。



“保安诗人不够格,只能说爱好诗词的保安”


于在泉工作照


写诗对于我本身就是爱好,这个我可以讲是一点都不带掺假的。你要是讲诗人,我感到还有点不够格 ”,对于“保安诗人”的称呼,于在泉十分谦虚,觉得自己只不过是爱好诗词,不能算得上真正地遣词造句、深度钻研。

平日里,拥有保安与诗人的双重身份的他,工作与爱好相和,他觉得读诗写诗既能消磨时光也能充实自己。在沙塘园岗亭值夜班时,于在泉就写了首诗:“ 晚来风声急,路上人渐稀。凭借空调力,提笔又无语 ”。深夜刮风,人渐稀少,他就写了这首诗“看看玩玩”。说到此,于师傅笑着比起王安石的《春夜》一诗,“ 哈哈,他是上夜班写的,我也是上夜班写诗,只不过写的不如他好 ”。

采访中,不时有入访者进入值班室门口询问,于在泉会详细的出门指路。“ 这个工作挺不错的,我也能起不少作用 ”,回到值班室,于在泉这样感慨。尤其是对校园内的学生,于在泉真挚朴实的话语中满含温情,“ 平时在门口,给留学生指指路,或者提醒同学把车开慢一点,不管大事小事,也能避免一些安全问题 ”。看到校园里建筑模型的比赛展览,他心中也为大家感到高兴,觉得东大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期望学生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多多实践。



附上于在泉创作诗歌二首

金陵神游
倒行环冈步五百 云光轮回雨花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