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老北京的爆肚,正在和这个城市渐行渐远 ·  昨天  
文化纵横  ·  2025年征订限时优惠 | 文创赠送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喜剧“卷王”刘旸:解构人生痛苦,永不退役 ·  2 天前  
川大研究生  ·  SUNDAY |《星期日》杂志第70期征稿启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读书 | 吃的法则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6-20 12:46

正文

83条吃的法则:不吃你的曾祖母不认识的食物,不要食用要求戴白帽进入的场地生产出来的食品,水是最佳的饮料,牛奶是食品,不是饮料…

在迈克尔·波伦看来,我们每天吃的许多东西有很多根本不是食物。波伦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也是一位饮食作家。如他所说,我们每天该吃些什么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我们能听到各种专家的指导意见,在食品的包装上能看到许多我们不了解的成分,到底听谁的?经过研究之后,他概括出了83条简洁好记的吃的法则,这83条法则又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吃食物。别吃太多。主要吃植物。”

迈克尔·波伦《吃的法则》

“吃食物”这一条看上去有点莫名其妙,谁会吃不是食物的东西?他的意思是,工业化生产的“可食用的像是食物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食物。比如他有一条法则叫“只吃会腐败的食物”,工业化生产的食物就不容易坏。还有另外三条,针对的对象也非常明确:“只吃人烹制的食物”,“在各种不同语言中名称相同的东西不是食物(如麦当劳、奇多、品客)”。不吃在电视广告中看到的食品——因为有钱做电视广告的都是大公司。

他的这些法则总体上说就是回归到传统饮食,“不吃你的曾祖母不认识的食物”,因为“现代西方的饮食包含许多精细加工过的食物和肉类、包含大量的油和糖、包含大量精致的谷物,就是缺少蔬菜、水果和全谷。这样的饮食导致了所谓的西方病: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癌症。”不要听营养学家的,“营养学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相当于1650年的外科手术的水平,你愿意让他们给你动手术吗?还是再等等吧。”

波伦曾经在博客上向读者征集他们听父母和其他人说到的饮食法则,一共收到了2500条建议。他说,有一条是中国的谚语,“一条腿(蘑菇和植物)好于两条腿(禽类),两条腿好于四条腿(牛、猪等哺乳动物)”。

波伦认为,有些吃的法则不需要多加解释,一句话就够了,“来自农场的可以吃;工厂制造的不要吃。”有的需要做些解释:“不吃将糖(或甜味剂)列在成分表前几位的食品”——因为成分表是按照成分的多少从前往后列的,越靠前的含量越高。不吃含五种以上成分的食品,因为成分越多,加工的程度越高。

有的法则听上去违反直觉,比如“不吃宣称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吃名称中带有清淡、低脂或无脂等字眼的食品。因为一般来说,只有现代食品科学才会大胆地说能造出有利于健康的食品,而其背后的科学往往是不完整的、差劲的。超市里最健康的食物不会吹嘘它们的健康,因为种地的人没有钱或者没有弄外包装。”

让我比较诧异的是,波伦有一条法则叫“如果家里放得下,买个冰柜吧”。饮食作家难道不都讲究要吃最新鲜的东西吗?他解释说,弄一个冰柜,这样可以一次买许多肉,比较省钱。“冰柜买起来、用起来都不贵,因为不像冰箱的冷冻室那样经常打开。有冰柜你可以在应季的时候多买些农场的东西,那时产量最多,因此最便宜。冷冻也不会显著地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

这些法则要想全都贯彻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离开工业化食品了。“尽可能不进超市”就很难做到。所以接下来还有一条:进的话要避开超市中心区,在外围区采购,因为大多数超市摆放商品的方式是:加工食品占据店里的中心区走廊,生鲜食品柜——农产品、肉、鱼、乳制品——沿墙摆放。如果沿着店面的四周活动,就更有可能在购物车里装满真实的食物。此外,“想吃垃圾食品自己做”。

除了吃什么,波伦还讲了怎么吃:先上蔬菜,进餐要跟烹调所花时间一样长,“早餐如国王,午餐如王子,晚餐如乞丐”。 

尽可能不要单独进餐,本来吃得少的人跟别人一起吃,可能会吃多了;本来容易吃多的人在共同进餐时会限制其进食。跟其他人一起吃,一来人家看着你,你不好意思多吃,二来人多了,边吃边聊,吃起来会比较慢。食品营销鼓励人们在电视机前或汽车里吃,因为那样会吃得更多。

晚餐时可以喝一杯葡萄酒,“有规律地适量饮酒的人比滴酒不沾的人寿命更长而且患心脏病的风险要低得多。推荐每日饮酒量男性不超过两杯,女性一杯。”

(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贝加尔湖,看得见风景的时间」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