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彭小六
我是彭小六,非著名斜(zhōng)杠(èr)青年。阅读、写作、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个人品牌多维度精进,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好耶!杭州人才办理落户、居住证将更加便捷! ·  2 天前  
余杭发布  ·  2025年,余杭“世界级中轴”这样建! ·  2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杭州2月限时免费景区汇总!别错过! ·  2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杭州市区将新增一家三甲医院!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彭小六

怎么选择一份好工作?

彭小六  · 公众号  ·  · 2017-11-29 12:30

正文



01.


很多年前,成甲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脱不花。


骗人的吧!成甲第一时间差点挂电话。聊下去才知道,原来得到想请成甲去做一个栏目: 每天听本书。


每天听本书,用户每天花20多分钟,听成甲解读一本商业类的书籍。


需要花多少时间制作一期节目呢? 我的 「梦想早读会」 每天早上半小时直播,我准备的时间平均是3个小时。 而录制音频节目的话,需要逐字稿,不能有各种废话和语气词,所以成甲每本书的节目制作时间至少是我的5倍到10倍。


得到App刚成立的时候,听一本书的价格是4.9元,听众人数未知,收入也不稳定··· ···


那时候的成甲刚创业,正在水生火热的全中国跑景区规划的项目。 工作已经很忙了,每周还要抽出一天的时间去做这个?


这件事情,做不做?




02.


成甲老师做了。他最后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情?他说受查理芒格的影响,看待问题会依据底层的规律来判断。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做上,他有4个依据:


  • 第一性原理: 这件事能提升我的认知吗?

  • 内驱力原理: 这件事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吗?

  • 边界效应: 这件事能否做越久收益越大?

  • 黑天鹅效应: 这件事有可能创造巨大的机会吗?


成甲老师的决策思维模型


于是拿他每天听本书栏目来对照:

将一本书进行内容提炼,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案例来讲解,会对认知做持续的升级。 读书本来就是他所喜欢的;


持续做下去,内容可以反复卖,新的内容也会促使已有的内容继续销售,变成现金流管道;


罗辑思维的视频在过去几年累计来几千万的忠实粉丝,很有可能在【得到】APP大爆发,每天听本书栏目会变成超级巨大的市场。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得到将【每天听本书】作为他们的第2号产品发布。




03.


那遵循底层的规律一定能做好决策么?我们来看另一个也是很多年前的故事:


商学院教授刘润的大学同学几年前找他做商业顾问,他仔细研究了他们的商业模式后,拒绝了。


你这个拍拍贷,它解决了沟通中介的问题,但是,它没有balabala~。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这个公司做不大的,小规模的时候还没有人管你,做大了肯定会被监管。


1%的股权我也不要了,你还是找点靠谱的事做一做吧。


前几天,大洋彼岸传来消息: 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拍拍贷在纽交所正式上市,发行价13美元,募集资金2.7亿美元,总市值超过40亿美元。


今天看来,这1%,价值2.6亿人民币。




04.


刘润老师说: 那些我认为靠谱的事情,不一定真的靠谱;那些我认为不靠谱的事情,不一定真的不靠谱。


我们之所以觉得一件事情不靠谱,是因为我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经过了一些经验的积累,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逻辑,越多的经验堆积上来,这个逻辑就越能自洽,最后形成一个闭环。


然后你会把它当成真理,一旦发生在这个逻辑闭环之外的,就会被认为是错的。


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能力,因为它能够提高我们决策的效率,降低试错的风险。但这个逻辑闭环,也会成为你吸收新知识、接受新观念、获得新能力的阻碍。


成甲老师的观点是: 寻找底层规律,然后再做决策。
刘润老师的观点是: 要小心我们的逻辑闭环,它很有用,但是也容易让你忽略心观念和新机会。


看到这里你会怎么选?




05.


别着急,还有一位古典老师的观点,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听听,古典老师认为,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有5个杠杆你要注意:


核心能力:


你是否具备这份工作的各项核心能力,比如在新东方做一个受欢迎的讲师,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课程设计,呈现能力,个人魅力,职业心态。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水平,有的老师选择选择先把专业能力练到100分,有的老师选择把每项技能都练到80分。


结果每项都80分的人自然更受学生的喜爱,评分一高,自然脱颖而出,自然就获得更多的上课机会。 选择用 20%获取80%的关键知识,然后快速突围。


古典老师-职业中的5个杠杆


赛道

新东方英语培训有三个选择:国际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出国;高考部分,学生的目标是通过高考;新概念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学习兴趣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

古典老师说,同样的能力,你的收入是和你选择的赛道决定的——也就是你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互联

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可以把我之前的经验用上吗?


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的教育都是T型人才的培训:需要有广阔的理论基础,然后再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 但是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需要的是,双T人才,甚至是栅栏人才。


趋势

这件事情符合大趋势吗?
这件事情有未来吗?


自驱

这件事是我喜欢的吗?
我是在为自己工作吗?
就算加班不给钱,我还会待在公司学习吗?




06.


写到这里,我们尝试简单概括一下三位老师的观点:


成甲-寻找底层规律
刘润-打破自己的逻辑圈
古典-利用杠杆


那你会说,这三位老师说得谁对谁错呀?!我该听谁的? 其实吧,这三位都说得都对啊 (这好像是屁话) ,他们都是从自己的经验角度看到决策这件事情。


今天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想告诉你, 看问题,你切换的角度越多,越容易看清楚本质。




07.


学习的过程,就是增加自己视角的过程。 同样一个小黄鸭:


  • 小孩子看的是这个玩具会发出什么声音,怎么动;

  • 大人看到的是这个玩具有什么用,怎么教小朋友玩;

  • 电子工程师看到的是这个玩具怎么做到可以往返在地上走的;

  • 塑料工程师看到的是这个壳子是如何做到这样耐摔的;

  • 设计工程师这个玩具如何做到让小朋友单手抓起来不会掉的;


所以,为什么有人看问题很透彻,执行力很强,可以轻松达成自己的目标?你明白了吧?




08.


提高自己决策的能力,就是多学习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 你读了古典老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就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

  • 你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就可以学会他的底层思维;

  • 你听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就知道多了用商业思维看到问题;


一本书,就是一个教你新视野的老师呀。


最后我想说点有用的鸡汤: 选错也没什么嘛!年轻不就是在失败中学习进步的么?你打王者农药一直被推塔,不还是一直在玩么?



Hey!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