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喝粥,小编总会想到《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的施粥掺沙的故事。
有粥喝,就至少能作为一个人而活着。
将国家政权比作“舟”,而百姓是“水”.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到了今天,这句话有了新版本:“水能载舟,还能煮粥。”
粥的力量是巨大的,可续命、可养生、可兴俗、可鉴史。
我做一次饭,必须要写几千字
吹捧自己
/盗图砍手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粥先俗后”,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寒食禁火,粥俗始出」。
每到三月,草长莺飞风干物燥,提醒群众防火迫在眉睫。
具体措施是让官吏们全国巡回“摇木铎”。铎是古代一种响器,形长圆而内空有舌,下有柄可执。
类似《西游记》里赛太岁被孙猴子偷走的那个会喷火的“雄”铃铛。
那么问题来了,禁火后人们吃什么呢? ----粥。“寒食三日,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反正还在倒春寒,粥不会变味儿。
范仲淹幼时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在这困苦生活中他坚持读书,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这个吃粥法,后来还演变成了“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的「粥俗」,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
据《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
几”在当时不仅是拐杖,更是象征着老人长辈的身份权威;“行糜粥”相当于现在的敬老节,但最初的目的应该是照顾老年人的牙齿和肠胃。
“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
寒食禁火衍生了粥俗,粥俗又演进为服丧期间持斋的一种操守。
西汉昭帝死后,博陆侯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仅当了不到一个月的皇帝,就被霍光废黜了,其原因之一是刘贺在昭帝丧期未“行糜粥”。
该食粥时不食粥,就是伤风败俗,哪怕你是皇帝都不能宽恕。
光武帝刘秀早年征战时,有次乘骑从蓟东奔到饶阳,饿得饥肠辘辘。
属将冯异(字公孙)为他觅得一碗豆粥。
当一个人登上常人无法企及的山顶,会有万千人为你呐喊欢呼。
却鲜有人关心,你这一路攀登,流了多少汗,淌过多少血,经过多少回痛不欲生,挨过多少次饥肠辘辘。
对刘秀来说,这一碗豆粥不仅是果腹。更给了他一个人把建立东汉政权这条艰苦之路走下去的力量。
做了皇帝后,刘秀对粥的热爱依旧;不止自己喝,还赐给他人。
据《汉后书·樊宏传》(卷三十二)载,刘秀的舅妈去世后,他表弟樊鯈伤心过度导致身体虚弱。
刘秀听闻后,立刻派太监给樊鯈送去了熬得浓香稠密的粥,即史书中的“世祖遣中黄门朝暮送粥”。
刘秀发布使奴婢从“私属”中解放成为自由人,来去自由、嫁娶自由。
这一举措,让流民、新朝的士兵、战俘等,全都归顺了东汉帝国。
回家种地,老婆孩子热坑头,谁还想反社会,谁还要去打战啊?
说到底,刘秀给了他们一碗粥喝;他得到的回报,是“光武中兴”的天下太平。
▲ 兮甲盘 也称兮田盘、兮伯盘或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出土。
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述兮甲(即 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玁狁,对 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
这样介绍,各位还是不认识,那就说他的另一个身份,同学们立刻就会很亲切:他是《诗经》的主要编撰人。
兮甲在自家院子里用一口大鼎镬煮熬粥,粥熟后他和全家老小及仆人数百口人,一起在院内喝粥。
人在饥饿时,喝起粥来又快又猛,“啜声亦响”,那么多人喝粥稀里哗啦的声音一里外都能听到,一大锅粥吃完了,院内还有数十人到巨镬处争食锅底的锅巴..
他响亮的啜粥声代表着廉洁自律,充分证明了他在荒难期能与群众共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