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红枣书友会】跟徐文兵老师学梦境与身体关系, ... ·  20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1973年来中国的外国人,穿着真和我们大不一样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从餐盘到山野:近代全球流动中的猪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粥可安邦也可亡国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9-12 14:48

正文

本文系 濠梁开讲 独家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文/赵小昭
责编/修斯

说到喝粥,小编总会想到《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的施粥掺沙的故事。

有粥喝,就至少能作为一个人而活着。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将国家政权比作“舟”,而百姓是“水”.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到了今天,这句话有了新版本:“水能载舟,还能煮粥。”

这可不同于那些恶搞、低俗的网络语言。

粥的力量是巨大的,可续命、可养生、可兴俗、可鉴史。

我做一次饭,必须要写几千字 吹捧自己 /盗图砍手



1.该食粥时不食粥,后果很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粥先俗后”,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寒食禁火,粥俗始出」。

“粥俗”有两大主题:禁火和敬老。

每到三月,草长莺飞风干物燥,提醒群众防火迫在眉睫。

爱民的周天子想出一个好办法——禁火。

具体措施是让官吏们全国巡回“摇木铎”。铎是古代一种响器,形长圆而内空有舌,下有柄可执。

类似《西游记》里赛太岁被孙猴子偷走的那个会喷火的“雄”铃铛。


那么问题来了,禁火后人们吃什么呢? ----粥。“寒食三日,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反正还在倒春寒,粥不会变味儿。

这样吃粥最出名的是大诗人范仲淹—“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时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在这困苦生活中他坚持读书,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这个吃粥法,后来还演变成了“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的「粥俗」,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


用粥来敬老,也起源于周代。

据《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

几”在当时不仅是拐杖,更是象征着老人长辈的身份权威;“行糜粥”相当于现在的敬老节,但最初的目的应该是照顾老年人的牙齿和肠胃。

那假若家族中老人去世了,该怎样食粥呢?

“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

寒食禁火衍生了粥俗,粥俗又演进为服丧期间持斋的一种操守。

战国时期的儒家们,将“行糜粥”延衍到丧葬礼仪中。

西汉昭帝死后,博陆侯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仅当了不到一个月的皇帝,就被霍光废黜了,其原因之一是刘贺在昭帝丧期未“行糜粥”。

因为子曾经曰过,"食粥,天下之达礼也。”

该食粥时不食粥,就是伤风败俗,哪怕你是皇帝都不能宽恕。


2、欲成大事者,先喝一碗粥


光武帝刘秀早年征战时,有次乘骑从蓟东奔到饶阳,饿得饥肠辘辘。 属将冯异(字公孙)为他觅得一碗豆粥。

刘秀对冯异道:“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当一个人登上常人无法企及的山顶,会有万千人为你呐喊欢呼。

却鲜有人关心,你这一路攀登,流了多少汗,淌过多少血,经过多少回痛不欲生,挨过多少次饥肠辘辘。

对刘秀来说,这一碗豆粥不仅是果腹。更给了他一个人把建立东汉政权这条艰苦之路走下去的力量。

做了皇帝后,刘秀对粥的热爱依旧;不止自己喝,还赐给他人。

据《汉后书·樊宏传》(卷三十二)载,刘秀的舅妈去世后,他表弟樊鯈伤心过度导致身体虚弱。

刘秀听闻后,立刻派太监给樊鯈送去了熬得浓香稠密的粥,即史书中的“世祖遣中黄门朝暮送粥”。

爱喝粥的男子,运气都不会太差。


刘秀发布使奴婢从“私属”中解放成为自由人,来去自由、嫁娶自由。

这一举措,让流民、新朝的士兵、战俘等,全都归顺了东汉帝国。

WHY?

——没有吃没有穿,不怕,朝廷会补助;

没媳妇的不愁,自由了的奴婢们,就只缺个老公。

回家种地,老婆孩子热坑头,谁还想反社会,谁还要去打战啊?

说到底,刘秀给了他们一碗粥喝;他得到的回报,是“光武中兴”的天下太平。


3、粥可兴国安邦,也可亡国丧权


▲ 兮甲盘 也称兮田盘、兮伯盘或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出土。


铭文一百三十三字。记述兮甲(即 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玁狁,对 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

周宣王的内史官兮甲,又名尹吉甫。

这样介绍,各位还是不认识,那就说他的另一个身份,同学们立刻就会很亲切:他是《诗经》的主要编撰人。

有一年,全国闹饥荒,饿殍遍野民怨四起。

兮甲在自家院子里用一口大鼎镬煮熬粥,粥熟后他和全家老小及仆人数百口人,一起在院内喝粥。

人在饥饿时,喝起粥来又快又猛,“啜声亦响”,那么多人喝粥稀里哗啦的声音一里外都能听到,一大锅粥吃完了,院内还有数十人到巨镬处争食锅底的锅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啜粥声闻 ”。

他响亮的啜粥声代表着廉洁自律,充分证明了他在荒难期能与群众共疾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