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曹新宇主编《新史学(第十卷):激辩儒教:近世中国的宗教认同》(中华书局,2019年10月)出版,引起大家对《新史学》兴趣,近现代史研究资讯特汇总该刊已出目录。台湾也有《新史学》,大陆的《新史学》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2007年4月。该刊采取轮流主编制,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目前已出版十卷,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现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认定为cssci来源集刊。
感觉·叙事·想象
杨念群:文字何以成狱?:清初士人逃隐风格与“江南”话题
引言:乾隆眼中的“天一生水”
“托隐逃禅”未必能“咸登彼案”
“涉世利生”之下的士风转型
查禁逆书与“驭人之术”
几点结论
海青:伤逝:对民国初年新女性形象的一种解读
小引:新女性的登场
可怕的家:三篇传记中的一个故事
“独立”途中的变奏
关于爱情的三种叙事
结语:女性特质的政治内涵
语言·事件·表述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流播
来自“She”字等的困扰:与西方语言接触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她”字的新生与“他女”、“女它”:《新青年》编辑同人的早期磋商
1920年4月以前“她”字的最早期实践
“她”字存废的论争与“她”、“伊”二字的竞逐
与“女”有关的语文敏感:“男女平等”观念与“她”字的际遇
第三人称代词序列的形成与“她”字位置之确定
现代性诉求与汉语传统的互动:“她”字获胜的原因分析及其他
孙江:没有暴动的事件——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先天道事件的表述问题
事件与表述
被表述的事件:永清先天道事件
被再表述的事件:无锡先天道事件
结语
图像"史观
韩依薇:病态的身体――林华的医学绘画
绘画缘由
“画他所了解到的”:林华和他的画室
“写他身体上不能去除的特点”
医学肖像画
性格与医病
表情
风景
批评与抵制:“好”的中国人与“坏”的中国人
行龙:图像历史: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视觉解读
引言:从“左图右史”到“视觉研究”
画报内史:创制、演进、流布
“笔杆机器”:设备、技术、群体
三大论域:战争、革命、生活
余论:兼及图像历史的一个讨论
城市"故事
孟悦:繁华作为历史:狂欢与急进的上海1830—1910
繁华:“盛世”及其边界
“繁华”与“淫靡”之间:扬州的“大都会”戏剧文化
“淫糜”或亚文化:十九世纪的江南
半非法的热闹:上海的四马路
结语:乱世之秋?
马钊:诱拐的命运:20世纪四十年代北京的男女交际、传统礼教和法律原则
张克贤的“通奸私逃”:男女交往的城市空间
杨王氏、杨兰秀的“强奸诱拐”:道德和法律的框架
杨占英的“两情偕好”:妇女的自由和传统的颠覆性
结论
序言:语言学转变之后的中国新史学
孙江
“东洋”的变迁
——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东洋”概念
孙 江
“亚洲”的诞生
——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亚洲”概念
黄东兰
“自由”的界限
——“自由”作为学科术语在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的“呈现”
章 清
“民主”与democracy
——中国·日本之间的概念关联与中国近代思想
川尻文彦
王崧的方志世界
——明清时期云南方志的本文与情境
王明珂
译经中的政治
——李提摩太与《大乘起信论》
龚 隽
“革命理由”的“理論旅行”
――美国《独立宣言》在晚清中国
潘光哲
让语言更革命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版本与译词的尖锐化
陈力卫
“残山剩水”之喻与清初士人的“出处”选择
——一个心态与行为互动的情境分析
杨念群
本真性的秩序:超时间、性别以及现代中国的民族史
杜赞奇(P.Duara)
“后革命时代”的人、鬼、神
——孙村:一个共时态社区
吴重庆
序言: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 黄兴涛
观念的“社会化”把握与“概念史”实践
知识的反思性考掘与信仰的本真性揭示
“人文”化的学术追寻与多学科的“问题”对话
·概念、观念与话语·
方维规: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谈中国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种研究模式,或“概念史”的来龙去脉
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
概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概念是代号,是思想的出口
典型的误解
概念史研究的必要装备
马钊:女性与职业:近代中国“职业”概念的社会透视
“职业”定义:一个词汇的演变
“职业”内涵:工业经济和生产性劳动
职业的空间和时间:女招待的节奏
职业、就业、失业:妇女的经济基础
职业与革命:受压迫女工的出路
余新忠:防疫、卫生行政、身体控制——晚清的清洁观念与行为的演变
引言
传统认识中的清洁与疾疫
卫生防疫视野下近代清洁观念的生成
作为卫生行政的清洁行为
健康或者自由:身体的近代选择
结语
黄兴涛:新名词的政治文化史——康有为与日本新名词关系之研究
日本新名词引入、传播的动力和途径
从《日本书目志》到《日本变政考》-
——康有为使用和传播日本新名词的文本考察
“改良”与“社会”:康氏新名词实践的意义和特点
新名词传播之反响与1904年康氏的反戈一击
教训梁启超与坚执国粹论:议论及反思
·文本、知识与信仰·
王道还:《天演论》原著文本及相关问题
前言
赫胥黎的罗曼斯讲座讲词
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偏激个人主义”?
赫胥黎对斯宾塞的批评
世变日亟
花园与丛林
讨论
邱澎生:清末两种“百科全书“中的经济与法律之学
前言
《洋务经济通考》中的“经济”与“礼法”之学
《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的法律与经济“新学语”
实用知识的建构与断裂
曹新宇:异端的谱系:从传教士汉学到社会科学
引言:历史主义式的韦伯批评
韦伯的汉学知识来源
汉学家的异端发生学
韦伯式的异端动力
汉学家的同龄挑战者
小结
李淑珍: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论林语堂的二度改宗经验
前言:林语堂的“一团矛盾”
东风与西风
从清教徒到异教徒
二十世纪道家
回归精神原乡
结论
·视线交错的思考·
汪晖: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
两种区域主义叙述
地方的非地方性:稳定与流动的辩证
区域的中心——边缘及其相对化
两种或多种新势力
时空结构的差异性
横向时间与政治文化的非人格化
王铭铭:线条与结构,人物与境界 ——文明、历史形态与人生史
结构、形态与“治乱”
“天才”与文明:克虏伯与杨联陞的论述
莫斯、“人物论”与传记
文明、人生史与人类学
引言:再生产的近代知识
变通
张寿安:安门之学:钩沉传统学术分化的一条线索
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
从龚自珍“天下第一序”谈起
阮元学圈的学术事业
戴震以降的“说经”传统
结语:晚清的另一层转折
关晓红:殊途能否同归:立?科举后的考试与选材
引言
统一抡才与培才
各种学堂考试与规章
选才用人趋向
殊途难以同归
孙青:“以《周官》为之纲”:清末新政前后朝野对传统资源的应用一例
引言
戊戌前后维新派以名周礼》论西政的情况
“某大吏等杂聚败叶之论”一一张之洞《劝学篇》对《周礼》的应用
庚子辛丑之际清廷“诏议变法”与《周礼政要》的推出
清末科举改制与《评点周礼政要》
官方的读经构想:癸卯学制设计的《周礼》课程方案
余论:作为表达方式的喀周礼》
融会
岸本美绪:中国史研究中的“近世”概念
引言
日中两国早期的“近世”论
“近世”和“近代”
多种多样的“近世化”
仓田明子:《资政新篇》的西学知识与基督教之影响
《资政新篇》的修改
从《资政新篇》看洪仁玕在上海租香港的经历
结论
黄东兰:书写中国——明治时崩日本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的中国叙述
引言
“支那史”的创出
“开化”与“进化”
从“支那史”到“东洋史”
时间与空间表象
余论:“日本不在”的隐喻
顾德琳:近代中国和“人种”概念——“全球本土化”问题的历史探讨
引言
我们是否为“黄色”
“我们”是谁
结论
发明
陈蕴茜:山歌如火:《刘三姐》的性别意识与阶级抗争
谁的“刘三姐”
寻找“刘三姐”
再造“刘三姐”
“刘三姐”的阶级抗争
结语
许国惠:样板戏里的革命:领袖、群众、阶级斗争
引言
从沪剧现代戏到京剧现代戏
从京剧现代戏到京剧样板戏
五部京剧样板戏定稿本的主题
序言:清史研究的点、线与面
“大一统”话语与早期全球化视野
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 ――以《皇朝文献通考·舆地考、四裔考、象纬考》的几个问题为中心
一、让汉人的“大一统”回到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中
二、从分野到经纬:科学革命与大一统的重建
三、从“九州”到“本朝之制”
四、早期全球化背景下“四裔”世界的重新建构
五、小结
张世明:拆穿西洋镜:外国人对于清代法律形象的建构
教化之道与治理技术
杨念群:清朝帝王的“教养观”与“学者型官僚”的基层治理模式――从地方官对乾隆帝一份谕旨的执行力说起
引言:从一道谕旨看王权与地方官员的关系
对“教养”观念的诠释与“学者型官僚”的职能转变
“学者型官僚”如何定义
“学者型官僚”与基层政治执行力
余论:“经世”思潮与清朝中叶的官僚政治
胡恒:清代佐杂的新动向与乡村治理的实际――质疑“皇权不下县”
一、何谓“皇权不下县”
二、县以下不曾设有职官吗
三、分防佐杂仅具有单一职能吗
四、分防佐杂及其区划是一种新的行政划分吗
五、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始于何时――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考察
六、结论
武术、商业消费与身体建构
赵丙祥:“内家”与“外家”――中国“身体社会”之变化.以张三丰神话为例
张三丰传说之发生
作为“姻亲”的游仙
张三丰的两个身体
“丹士”的身体修炼
内与外的政治学
结论
张仲民:晚清中国身体的商业建构――以艾罗补脑汁为中心
导论:历史的生态学解释——21世纪中国史学的新革命
现代性的生态起源
杰森·摩尔:现代世界体系就是一部环境史?——生态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引言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环境史学家?
封建危机的政治生态
地域扩张的中心性
转向资本主义过程中的政治生态
现代世界体系I:世界环境史的前景与困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价值、生态学和城乡分化
白银、蔗糖与现代世界经济的起源:欧洲扩张的政治生态,
1450—1640
银矿开采区
甘蔗种植区
结语
深尾叶子 安富步:森林的消失与近代“满洲”的形成——关于近代空间建构的社会生态史学考察
引 言
“满洲”的成立
人口与市场结构
不同流通机构形成的原因
县城经济结构中的政治文化互动
权力性商人
营口
旱獭与鼠疫
生态多样性的利用与耗竭
大豆
结语
衰退中的生命之网
王建革:渐渐旧了:常熟水网与水利生态(9-17世纪)
引言
宋元时期的泾浜体系
浚河、筑岸与明代的水脉
坝堰与水流局域化
趋势
邱仲麟:明清晋北的山地开发与森林砍伐
引言
太行山北段
五台山区
恒山一带
芦芽山区
赤岔山与洪涛山
结论
自然景观之人文意蕴
汪利平:杭州景观建设与清代文化政治
引言
西湖与士大夫文化和王朝兴衰
康熙南巡与其对西湖文化价值的发现
雍正与西湖的恢复
李卫与西湖环境的美化
结论
侯深:远离城市的地方一美国的荒野与19世纪后期的城市绿色改革者
引言
城市时代的绿色改革
荒凉山岛的价值
约束的道德
灾荒与政治
夏明方:在民主与专制之间——明清以来中国救灾事业嬗变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引言
从“朱友渔假设”到“阿玛蒂亚·森定理”:一场有关救灾、慈善
与民主政治的百年争论
“父母之道”与民间赈济:近世五百年中国救灾体制的嬗变
国家与民间的互动;民主化抑或社会化?
历史的镜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体制
《新史学》第七卷《20世纪中国革命的再阐释》
本卷主编:王奇生 中华书局,2013年6月
目录
导言: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革命的观念与概念:
凌 斌:从汤武到辛亥:古典革命传统的现代意义
问题:革命性与统一性
恭行天命:汤武革命的革命观念
天下一统:汤武革命的民族和国家观念
受命于天:汤武革命的建国思想
古典革命建国论对民族分离主义的遏制
汤武革命和辛亥革命:《逊位诏书》再解读
从汤武到辛亥:革命传统的现实意义
李里峰:“群众”的面孔——基于近代中国情境的概念史考察
引言:“群众时代”的来临?
“群众”溯源:中国与西方
“群众心理”:驯服乌合之众
“群众运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群众路线”:内涵与功能
结语:“群众”话语的张力
革命的运动机制:
王奇生: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运的动员·参与机制
引言
群众“是很容易号召起来的”
政治生态环境与农运的兴衰
农运讲习所与特派员机制
乡土社会的多元分化与农运的复杂面相
血缘与地缘:阻力亦助力
乡村权势争夺与斗争性动员
从“运动”群众,到群众“运动”
黄道炫:三年内战中的民夫——以冀鲁豫区为例
民夫动员
民夫管理
战勤宣传
战勤压力
刘 瑜:因善之名:毛泽东时代群众动员中的道德因素
政治的道德化
道德的政治化
个体的革命史
曹树基:新士绅的覆灭:“肃反”运动个案研究之一
引言
“中农还是地主”
“中农”还是“地主”
公堂与公产
“士绅”还是“恶霸”
“校长”兼“士绅”
大姓与小姓
“革命”与“反革命”
检举与揭发
篁村农民的检举
溪头农民的检举
同事的检举
干部的检举
“士绅”的检举
亲戚的检举
结论
刘亚娟:从张顺有到“张顺有”:原型、典型与变型
引言
张顺有
“张顺有事件”
“张顺有”
结论
张伟然:私情·经济·政治:计划经济时代一卷“生活错误”档案的解读
私情初起与第一次处理
再续前缘与女二号夺爱
“现在真难”
检举:政治挂帅
组织处理:经济批斗
旧情重燃
第三次学习班:彻底清算经济
生活的逻辑:感情与经济
政治的运作及底线
革命的城市空间
冯筱才: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命根子”:1959-1961年上海的粮食紧张及应对
前言
饥荒发生与上海的粮食紧张
饥荒背景下的上海粮情
缺粮与抢购
人口清理与粮食外流管制
动员临时户口返乡
“改进”饮食业
粮食外流检查
节约粮食运动
居民定量整顿
口粮搭售与“先进烧饭法”
控制粮食补助
饥荒时期的社会主义宣传与教育
结论
征稿启事
《新史学》第八卷《历史与记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定价:68.00元
本卷主编:孙江
本丛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资助项目
内容简介
本卷有四个主题:“唤醒的空间”、“记忆之殇”、“记忆中的历史” 、“殖民·后殖民记忆”,共收录了11篇论文,选择的主题不同,切入的方法亦异,均面对着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不在”——历史是如何被表象之问题。
目录
序言:在记忆与忘却之间
唤醒的空间
傅安宁 重审中国的得与失:作为集体记忆的圆明园
序言:圆明园现象
圆明园记忆的研究方法
从集体记忆的角度回望圆明园
结论:圆明园,曾经与未来的事物
王楠 魂归何处?——围绕秋瑾的记忆博弈
性别之争
私人记忆之争
公共记忆之争
记忆场域之争
结语
陈蕴茜 民国时期孙中山漫画的政治讽喻
说鬼
造神
讽人
海青 异星:牛哥与1950-70年代台湾的政治漫画
小引:独特的牛哥
应时而生的“牛伯伯”
作者经历与自我形塑
迁居、战争与身份认同
美援与农复会工作
报纸托起的明星
心战
源流、困境与对策
结语
记忆之觞
王晓葵 灾害记忆图式与社会变迁——谁的唐山大地震
康熙十八年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的记忆框架
大众传媒图式下的灾害记忆
结论
孙江 记忆不能承受之重——陶保晋及其后人的南京记忆
唤起的空间
罪与罚
名与节
善与恶
结语
记忆中的历史
韩子奇 从时间的差序到空间的差序:晚清民国时期的“西来说”
引言
欧州的西来说
日本的西来说
国粹派的西来说
从时间差序到空间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