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专注于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提供小说、美食、旅行、科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从卖气球的人牵一个心愿 ·  3 天前  
上海书评  ·  杨靖︱贝克莱的美国梦 ·  6 天前  
蓝钻故事  ·  年度王炸!看了两分钟,我就爽到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杨绛先生逝世周年纪念: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25 21:04

正文

整理自 | 王臣著《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

对很多人来说,杨绛是女神无疑。她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杰出的成就,而她整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从容优雅的代名词。作为一代名人,她的人生并不顺风顺水,如何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是杨绛身上最大的谜。

也许答案,就在她自己的阐述里: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1.

杨绛酷爱读书,并将这一习惯保持了一生。她的这一爱好来源于父亲,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读书是他的一大嗜好,杨绛喜好和父亲谈论读书,同时又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比如,杨绛喜爱李煜的词,父亲推崇杜甫的诗。就读书这件事,他们父女二人还有过这样的对话:「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活了。」无论是留学英国,还是耄耋之年,杨绛最大的爱好,也只是回家读点书,做点学问。

2.

对待爱情和友情,杨绛泾渭分明,绝不暧昧。费孝通一向喜欢杨绛,在得知杨绛和钱锺书交好的消息之后,他心中愤懑。愤懑中又夹杂了一点委屈、伤心和不甘。费孝通专程找杨绛谈话,说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

虽然杨绛看重与费孝通的友谊,但是谈到男女情感的问题,杨绛从不含糊,更不妥协,始终立场明确,表述清晰。她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as an end, not as a means);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这个「普通朋友」的原则,在杨绛心中,从未更改。

3.

谈及曾经遭遇的窘迫过往,杨绛坦然接受,还能愉快地打趣。在钱锺书的惊世之作《围城》当中,写到曹元朗与苏文纨结婚的事,也暗藏当年自己与妻子大婚之琐细。杨绛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中说:「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杨绛和钱锺书的婚礼,先是西式,再是传统婚礼。传统婚礼在钱家办,杨绛老老实实地按照钱家的规矩,行磕头礼、给各家敬茶、连日奔波,甚是劳累,以至于结婚的第二天就病了一场。

4.

杨绛性格温婉,但绝不怕事,面对屈辱和不公,严守底线。抗日战争末期,在离家很远的工部局半日小学教书的杨绛,每日乘车之后还要步行很久,才能改坐有轨电车抵达学校。其间,曾遭遇日本人上车突袭检查。全车人都要起立,只有杨绛起来得最慢。有个日本兵便来找她麻烦,用手抬起她的下巴。

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杨绛不卑不亢,竟大喝一声「岂有此理」。此言一出,全车人都吓得目瞪口呆,觉得杨绛此命不保。也不知是何缘故,听杨绛一声吼,那名滋事的日本兵竟退了回去,未再纠缠。算是侥幸。

杨绛想想也后怕,次日,便更改了上班路线。

5.

对于名誉荣辱,杨绛一向看淡,她更在乎的是身边人如何,生活能否有尊严地继续。1951 年秋,知识分子改造大会开始。杨绛被控诉一场,她的内心却也淡定,只是看透。第二天,她还特地打扮了一番,拎着菜篮去了校内菜市。那是学校人最多的地方,倔强的杨绛想着,她倒要看看诸人的嘴脸,看看大家如何嫌弃并避开她。有人视若无睹,有人假装客气。有故人避之不及,也有陌生女子愿意伴她同行。人性是无法被消灭的。哪怕一百个人昧了良心,也总会有一个站出来扛起自己的良心。一如杨绛所讲:「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6.

但是杨绛也有着急的时候。文革时期,有一次和同事被安排去打扫外文所一个偏僻的储藏室,杨绛竟在废纸堆里发现了自己被收缴的《堂吉诃德》译稿,还是被收缴时自己用厚实的牛皮纸拼命包紧又被「五花大绑」的样子。显然是无人问津之后,被随手丢弃。只要没被销毁,一切都好。

想都没想,杨绛当下便「偷」走了自己的译稿。杨绛先把稿子存放在女厕,然后伺机带了出去。可是,正要走,就被同事看见,同事大喊:「杨季康,你要干什么?」监管人听到之后走来。杨绛见状如临大敌,像抱住自己的孩子一般死不撒手,说:「这是我的稿子!」对翻译家来说,作品大于一切,即使自身遭受了难堪的待遇,但是爱护作品、尊重知识的原则却无论如何不能改变。

7.

晚年的时候,杨绛已把一切身外之物放下,她的境界愈发冲淡平和。她曾翻译过英国诗人瓦特•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诗,一直被杨绛钟爱多年。大概是因为兰德的诗照见了杨绛的心,仿佛是她今生今世的注脚——她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烤暖了人世间所有的幽暗和不明。所谓「隔世知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岁月轮回,静水流深。她这一生,如同明灭之中划过的一根火柴,用幽幽微光照亮着茫茫穹苍。

杨绛的一生,绝非一帆风顺,她的成就也绝非唾手可得,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她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这样的句子: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而杨绛的一生,便是认认真真淘洗污秽、萃取精华的锻炼过程。

 - 本文节选自豆瓣阅读电子书 -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

作者 王臣

限时特价:6.30

杨绛才情卓然,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其作品《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风靡海内外。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译本。夏衍先生曾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传言追求她的人数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之多。直到 1932 年早春,清华大学古月堂前她与钱锺书相遇,开启了羡煞了无数人的旷世情缘。她出名比钱钟书早,却甘当他的「灶下婢」,并游刃有余地处理妯娌、同事、朋友各项人际关系。钱钟书盛赞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杨绛先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