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推出了“人脸识别厕纸机”,需要刷脸才能取纸。话说回来,现在的人脸识别科技的应用究竟有多广泛?
/
为了解决游客过度使用公测厕纸这个问题,公园算是操碎了心。前段时间,以“公园厕纸不要钱,当做绷带那么缠”为话题的照片曾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为了引导市民文明如厕,很多公园都尝试了设专人劝阻游客避免浪费、安排志愿者发放宣传折页、使用可控制抽纸机等方法,游客的用纸量也的确有所下降。以陶然亭公园为例,公园的用纸量已由2011年的约30000卷/年,下降至约20000卷/年。
但游客过度用纸的问题显然公园最大的困扰之一,天坛公园的保洁人员称,“北门的厕所基本每隔20分钟,就要重新续纸。”近日,天坛公园也搬出了黑科技——“人脸识别厕纸机”,以技术手段控制厕纸使用量。
据了解,每部“人脸识别厕纸机”可以调节取纸时间,现在设置了同一个人每隔九分钟取一次纸,每次出纸长度为60-70公分,并由原来的单层纸改成了双层纸,符合普通人如厕一般用纸需求。
阿姨成功通过人脸识别功能取到了厕纸
据法制晚报报道,天坛公园负责人表示,天坛一直在尝试新的技术手段来约束部分游客过度使用厕纸的行为,也一直有厂家推荐新的技术产品来测试。目前,天坛公园共推出了6台人脸识别厕纸机,“试点时长为半个月左右。试点结束后,将根据实际效果考虑是否进一步推广。如反映不方便,则再寻求其他方式试用。”
除了感叹公园的良苦用心之外,中企哥还想说,现在高科技的门槛这么低了吗?
在电影《天空之眼》、《碟中谍》、《机械战警》和《变形金刚》等系列电影推出后,影片中所涉及到的生物识别等高科技总会引起热烈的讨论。
在茫茫人海的火车站走来走去,只要一眨眼的功夫已经被认出,随即被特工盯梢;迎面相逢的美女是致命杀手,手机发出嘀嘀的报警声,上面已经显示美女的姓名和信息……在过去,这些炫目的场景总让我们不禁感慨:这些科技是真的吗?什么时候这些技术才能用到我们身上?
电影《天空之眼》中甲壳虫样的监控器,以及无人机在空中监视恐怖分子的画面
近两年口碑爆表的神剧《黑镜》也对人脸识别的未来应用做出了大胆的假设,除了能迅速认出眼前人并给他/她打分之外,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人造蜜蜂还能监视群众并且定向杀人。
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Robert J.Sawyer)曾说过:“科幻电影的魅力在于,一部分故事情节能在若干年后找到现实对照。”
最近几年,相信大家都深刻的感受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似乎越来越广泛了,这些看似是特工专属的科技,不再局限于高等机密领域,而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摄像头可能就采集到了你的面部特征,由于人脸与人体的其它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所以用人脸进行身份识别是可行的。因为不需要强制地采集用户信息(摄像头照一下就行),也不需要用户接触识别设备(还是摄像头照一下就行),所以人脸识别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万有青年烩的科普,一般来说人脸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有两种用途,一是用来验证“你是不是某某某”,这是1:1的人脸验证。也就是说我们先告诉人脸识别系统,我是张三,然后用来验证站在机器面前的“我”到底是不是张三。
第二个应用的场景,是让系统自动识别出来“我是谁”。系统采集了我的一张照片之后,从数万人的,或者是数百万人的库里面自动找出来我是谁。
而在如今的实际应用中,1:1的人脸验证,在可控的环境下,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可使用的地步,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可用于公安、机场、边防口岸、安防等多个重要行业及领域,以及智能门禁、门锁、考勤等民用市场。
国内外人脸识别典型应用案例(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目前,人脸识别行业巨大的市场前景也引来互联网巨头的布局和创业公司的争相探索。阿里巴巴围绕着“安全支付”同蚂蚁金服和 “Face++”合作研发的人脸识别技术备受关注,蚂蚁金服花费7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生物验证公司EyeVerify,进一步加深其在生物识别领域的布局。腾讯的“优图”基于人脸识别、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技术也逐步应用于各产品线,而百度则在吴恩达博士的率领下将“面部识别”作为百度深度学习研究室的重点研究项目。
此外,在人脸识别领域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的公司,如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商汤科技、飞搜科技等均获得风投公司青睐,成为资本的追逐对象。
但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市场的推广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家最熟悉也最关心的恐怕就是人脸识别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
近期,“刷脸登录”存在的安全漏洞,在3·15晚会遭到曝光后便备受关注。凭借一张观众的自拍照,就成功“换脸”破解手机的人脸认证系统?这引起了民众对于钱包安全的广泛焦虑。
在人脸识别的安全漏洞被曝光后,百度、支付宝、商汤科技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表示已经预见到了这种风险,并提醒群众注意保护账户安全。360首席科学家颜水成表示,现阶段人脸认证技术还不能在所有场合做到非常成熟,在涉及个人隐私、财产等重要信息的场景下,建议启用多重认证方式。
人脸识别虽说发展到现在3、40年的时间了,但它一直存在的几个难点,至今也没能彻底解决。因此,现在主流的欺骗手段就是建立一个三维模型,或者是一些表情的嫁接,虽然这些安全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人脸识别技术显然还是比普通的字符和字串密码来的更加快捷和安全。
显然,人脸识别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落地场景,越来越多的黑科技可能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
但是,由于关键技术的封闭,以及在现实应用领域,光线、角度等因素仍对识别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识别结果的精确度和安全性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同样,有关人脸识别所涉及的隐私和道德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此前,Facebook因为未经用户允许而私自储存和使用用户的人脸识别数据而饱受诟病;而 Google 则因隐私政策和舆论压力而禁止Glass App使用人脸识别功能。
这些涉及到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需要企业和开发者们用过硬的技术实力来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同时也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让大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人脸识别市场。
当然,任何行业和技术的发展都不会一蹴而就,相信大家还是和中企哥一样对人脸识别这样的生物识别科技抱有美好的期待。毕竟,很多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已经照进现实,而且,以前谁能想得到,去公园取个厕纸都要靠“刷脸”才行呢?
综合编辑:刘米粒
参考资料:
《人脸识别技术,认不出仿真假脸吗?双胞胎呢?》果壳网;
《“刷脸登录”有漏洞,专家认为生物特征数据被盗更危险》新华社;
《「人脸识别」很火,但你不知道的还有很多》极客公园,作者:我是老红啊;
综合参考新华网、中国科技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