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昨天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昨天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昨天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昨天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绝版书讯:《苏联的最后一年》,最后200本,中文最全版本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2-26 23:15

正文


梁文道老师曾说:历史上有些时刻总是被人夸大它的意义,甚至被染上了种种神秘色彩。例如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的那一天,几乎每一个经过那天的人都能说得出那一天自己干过些什么,这天在许多人看来,不但是自己人生故事的重要节点,甚至还改变了命运的走向。

相反的,有一种影响深远的历史时刻,发生的时候却丝毫无人在意。

例如1991年12月25日晚上7点30分,克里姆林宫旁的一座绿色圆顶建筑,仅仅只是两个工人从活板门爬了出来,就降下了那面红色的锤子镰刀旗。红场上人群三三两两,不是出来散步的莫斯科市民,就是外地来的观光客,没有人在意那面旗子的事,尽管那是苏联的最后一天。

如此深具象征意义的时刻,为何如此草率,甚至令人毫不在意?

在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看来,苏联从高空急速坠下、大厦将倾的过程,是之前“体制动荡”与物资短缺等等因素积累而成, 种种 矛盾 与其说 是集中爆发于一天,毋宁说是集中爆发于一年,而这至关重要的一年,正是苏联的最后一年。

为此,麦德维杰夫特别写作了《苏联的最后一年》一书,本书被誉为“最接近苏联崩溃真相的一本书”,收藏本书至少有以下三大理由:


◎作者不但有历史学家的眼光,更有“局内人”的眼光:

麦德维杰夫,不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更兼有中央核心层的代表、委员这样的“局内人”身份,这让他足够接近权力中枢,从而得到各种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和普通民众无法得知的内部信息。


但如果仅仅是记录那些“秘闻事件”,本书也不过只是流于形式。 作者并不满足于“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在20多年更为理性的探索、研究、沉淀和反思之后,在最后一章,作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层次的分析。


◎这一年是苏联几十年历史的缩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用他对几千年中国大历史的理解,来解读万历十五年这一年。


本书同样如此, 不但是 苏联几十年历史的 缩影 是作者 对自己所经历那些岁月的盖棺定论—— 因为他的 一生不但与时 局紧密相关,更几乎 贯穿了苏联的全部历史阶段。

用一本书的篇幅来写一年,除了亲身经历,更要仰仗大量第一手文档,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少一点材料,都没有办法用细节铺陈出一本书的分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