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报告解读。
想看这个报告,点“
这里
”。
说句得罪的话,对毕业生薪酬多少的调查对个体没有多大的意义,除了增加心态上的不平衡,
最大的意义是让雇主参考
——制定什么水平的薪酬预算比较符合市场。
小明有个厉害的爸爸,在他的帮忙下,小明大三的暑期去了CBD的一家著名公司实习,如果顺利的话,他毕业后也将在这里上班,工资8000元。
当然还有不写在合同里的各种津贴。但是坚持了两周,小明难过地和主管说,他不能再来实习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三张违章停车的罚单。于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份有停车位的工作,工资5800元。
当然,
从统计角度上讲,他的薪酬水平下降了。
小丽本科是城市管理,因为和的工作机会不多, 她又读了硕士。
今年硕士毕业的时候,她求职的目标是:
1)提供住宿;
2)帮助解决户口。
她如愿了,和她的同学比,她的offer在同班同学中不算高,但是赢得了同学们一致的点赞。她工作的企业不算很出名,民营企业,但是她感激她老板和HR的器重,因为雇主肯听她的要求,并给她一些照顾方案,比如公司帮她报销一半的房租。
而她面试的其他雇主没有这样做,
当然她在薪酬上也做了一些牺牲。
小明和小丽的名字是随手拟的,但是小明和小丽的情况
绝对是真
,我还可以给出很多类似的案例。
比如上海的一家事务所提供本科毕业生的月薪5800元,但是午餐补贴是100元一天,月电话费可报销800元。如果你把全部所得算下,
月收入…….
每年我都要花很多心力写毕业生就业状况之类的报告。2017版的刚完成。每次披露大学生的月薪范围都遭到各种不忿的评论——
“太高了”
,但是做了十年报告的我每次都委屈地说,
其实是这个水平是保守了,我的经验是大多数人在做问卷时会薪酬写得略低。
但是另一个更令人不爽的情况是,
薪酬的高低在招聘中越来越不必介意。
说句得罪的话,对毕业生薪酬多少的调查对个体没有多大的意义,除了增加心态上的不平衡,
最大
的意义是
让雇主参考——制定什么水平的薪酬预算比较符合市场。
2017调查报告的结论一贯地让人无力挣扎:
1)
高学历
的毕业生收入更高
2)
名校
的毕业生收入更高
3)
男性
毕业生的收入更高
4)
一线城市
的毕业生收入更高
5)
理工科
的毕业生收入更高
还有什么?会有什么突破性的结论颠覆市场?如果有,唯一的解释就是你的样本不够多,不够典型! 如每年最低工资在涨,每年员工的工资在涨,年轻人口在减少,企业在抱怨年轻人招不到、留不住,怎么可能大学生的薪酬在降低!我要是企业,还想招毕业生,就算成本涨,我减少招聘数量,也要至少能维持毕业生收入。
大学生就业的话题一直牵动舆论的神经,795万毕业生的就业,政府、媒体和家长怎么紧张都不为过。但是真正就业困难的学生是来自不全的师资、没市场的专业,教育质量不敢恭维的高校,不过能给文凭和学历。
今年参加调查的毕业生来自800多家高校,你不得不感叹,中国教育实在是个黄金灿灿的产业。
追求人脉的、追求学问的、追求学历的,各种类型的高校一定有一款满足你的入学要求,在找工作的时候,顶着同样的学历,哪怕在同一个地区,工作机会和offer也迥异不同。
2017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分寝室
调查篇
和
在线问卷
篇,因为进的学校主要是211/985的学校,所以调查结果比在线调查乐观地多得多。
但是,好消息是:
1)个体的差异非常大;
2)企业愿意用毕业生。
只要有被雇主钟意的能力和学识,不用太理会统计数据, 雇主一定愿意为这样的能力和学识埋单,如果价格不够高,雇主不得不面临失去这个毕业生的风险。说白了,今天血淋淋的市场竞争下,
雇主买的是个体现有的能力和人脉资源等
,而不是他或者她的品质或者态度,
而毕业生们,也包括我们,真正的难题是保持自己的卖方价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起薪只是“起”。
因为薪酬太容易比较和衡量,企业目前更倾向在数字上减少差距
,这个已经很难了,但是更大、让人无法释怀的是
比如本文开始的事例,各种暗着进行的“贴”才实质的差距,比如吃也吃不掉的餐费,或者给你一个别人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的机会,当然如果暗暗给你一些房租补贴甚至无息贷款,这个差比什么都大。
我们的数据显示,毕业时的薪酬水平和五年、十年后的薪酬没什么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