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日报  ·  已确认!当场击毙 ·  3 小时前  
德州日报  ·  已确认!当场击毙 ·  3 小时前  
军武次位面  ·  冲锋衣这种东西!100元和1000元差别有多大! ·  3 天前  
每日英语  ·  每日谚语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东方家庭教育

“新型不孝”正在蔓延,看了5000条青春期孩子的留言,我陷入了沉思……

新东方家庭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1-20 07:00

正文

▲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 主创团· 李早早

前些天,在知乎亲子板块看到一个热议话题:
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去考虑家长的感受?
底下有两万多条回答,全是孩子的“控诉”:
“父母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凭什么指望孩子学会体谅家长?”
控诉父母的自私、冷漠、专横,以及父母给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伤害。

真正无法沟通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孩子已经长大,父母却还未学会放手。
毁掉青春期孩子,就是和他硬碰硬。
知乎高赞作者Pity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妈去澳门给我带了个包,但我却因此事彻底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妈妈在微信上发了两个包,我都拒绝了。
原因是我不喜欢这个牌子,更重要的是我有密集恐惧症,而这个包上有密集的亮片。
我耐着性子一遍一遍说:我不喜欢,不要买。
在我拒绝了无数遍后,妈妈还是买下了。
并回了一句:“这个包很好看,你喜欢的,回来就背上。”
许你们会觉得我不领妈妈的好意,不懂得考虑妈妈的感受。
但事实是,我已经22岁了,但却长期被妈妈这样的好意折磨着。
从小到大,所有的事都要违背我的意志,哪怕是一个包我都没有权力选择。只要是妈妈喜欢的,我就必须喜欢。
比如说我非常讨厌喝粥,但妈妈却和爸爸说我最喜欢喝粥了,还让爸爸一定要给我做。
我拒绝喝,她大发脾气,就说我作。
朱莉在畅销书《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有一段话: “你为孩子横刀立马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了受害者。你传达给他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够强大,你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介入来替你处理。”
外部控制和指责的力量越大,孩子所有的力量就都会用来保护自己。
心理专家认为,青春期是孩子的 “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增长,从最开始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性格、心理都出现独立意向。
此时的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渴望独立,被父母尊重认可。
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中,里面记录了中国“虎妈”晓菲和儿子何家进。 在儿童智力竞技节目《天才儿童》中,年仅11岁的何家进拿到第二名的好成绩,被称赞为“小天才”。
他拥有超群的记忆力、心算能力。
在老师眼里,何家进全面优秀,小提琴、弹钢琴、橄榄球样样精通,学习成绩也特别好。
然后这样的优秀孩子,在测试中因为压力太大,彻底崩溃无法上学。
英国媒体的报道一边倒地批评何妈:苛刻、逼孩子压力大。
甚至批评中国“虎妈”教育,这样教会的孩子以后除了应付考试之外,什么都做不好,也就是高分低能。
在纪录片里,孩子喜欢编程,她却让孩子学医。对孩子的人生规划,特别苛刻。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感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真正的爱孩子,并不是给得越多,就能得到越好的结果。
真正的爱,它不会让孩子产生阴影,让孩子想要逃离。
真正的爱,是引导他向上生长,成为一个积极、阳光、健康、乐观的人。

别让你的“爱”,变成孩子成长的枷锁

陪伴但不越界,是你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的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另外,还有72%的年轻人表示,不会和父母沟通情感问题。
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曾发布《中国式家庭情感表达报告》,报告指出:
有40%中国人不懂表达爱。尤其是大部分由父母亲主导的中国式家庭,早已患上“家庭情感表达尴尬症”。
小时候,孩子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青春期后,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父母的过多管教控制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就像《小欢喜》里的英子妈妈,为了孩子辞掉高薪工作,变着花样炖粥煲汤。孩子每次成绩烂记于心,为孩子绘制成绩波动曲线。
但她这种带着控制情绪,自以为是的好,却把孩子逼上了极端:“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就像《小舍得》里的子悠妈妈,打着“一切为了孩子”旗号,给孩子选了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中,列举了12种阻碍沟通的回应方式,分别是:
令、威胁 、指责、说教、争论、分析、建议、赞美、安慰、嘲讽、追问、转移注意力,并把它们形象地称为“绊脚石”。
养孩子不是捏橡皮泥,任由家长揉捏成我们期望的样子。
教育不是工厂铸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生产模式。
父母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旁观者,但并不是策划者。
BBC访问了2000名1946年前后出生的人,探究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发现:父母过度的关心与控制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身份认同。
曾有一句话: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与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被父母当成“成年人”,当成一个朋友那样平等的身份去沟通。

真正高级的父母,都学会了做减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新型不孝 ”这个词,它指的是:一些父母为了孩子倾其所有,不计付出、不求索取、事事代办,结果孩子却不领情,甚至感到厌烦。由此,父母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甚至觉得孩子“没良心”、“不懂事”。
父母 因为自己吃过苦,所以对待孩子会特别保护,以为这样能让他们少走弯路,以为这就是自己爱孩子的方式。
殊不知, 这样的爱也 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和自我 无形中 “废掉”了孩子自己为自己人生做选择、负责任的机会,也让 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父母接纳、认可 ,甚至产生很多挫败感和无力感。
父母还在原地,但是孩子早已成 长。
这就叫: 父母一无所知, 孩子泪流满面 。一来二去,矛盾也就产生了。
就像贾平凹在《父与子》一文中所说:“做父亲的都希望儿子像蛇蜕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儿子却相当愿意像蝉脱壳似的裂变。”
天下间,再也没有比养孩子这件事,更有机会看清自己的了。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是羁绊,也是割舍。彼此间相互依靠,却也相互独立。
养育孩子是一场向内心深处的探索,它值得每个人在这条路上不停探索、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真正的好父母,不是无微不至,不是有求必应,而是用爱与智慧,成为孩子正道人生的领路人。
真正高级的父母,都学会了对孩子做减法。
(1)减去过度关注
过度关心的父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直升机式父母”。他们仿佛像个直升机,在孩子脑袋上方盘旋,希望能牢牢关注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
他们往往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从而剥夺了孩子向外界探索的信心与能力。
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2岁掌握1000汉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13岁便考入大学。
但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到了高中还需要父母喂饭,没有任何自理能力。
最后,被中科院勒令退学了。
被过度关注的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就丧失了自我的能力。
父母的本意是保护孩子,但如果因为过度关心让孩子失去自我和自由,那其实就是最大的伤害。
在《不好说,特想听》节目中,也有这样一个例子。27岁男孩天天,被妈妈偷看日记、安装摄像头、偷偷跟踪。
妈妈说这是对 孩子的保护,但孩子却因此对妈妈特别怨恨。
孩子的 路,就让他自己走。
哪怕会摔倒、会受伤,也得让他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因为不放手,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走路。
(2)减去过度干涉
电视剧《 居》里,最让我心疼的就是官二代女孩葛玥。
买房子、买家具全都是父母挑选的,就连丈夫都是父母选择的。
初看剧,我们也许会觉得这是个特别幸福的女孩。
然而,父亲出事后,丈夫顾昕便开始“不管不顾”了。因为从结婚开始,岳父母对结婚事宜、生活的干涉,就被他打心里认为是岳父母看不起自己。
到后来,为了家庭,她从公主沦为保姆。
婆婆百般刁难、责骂,她不但不介意,反而去讨好婆婆。
丈夫和初恋扯不清,出轨别的女的,甚至连她怀孕产检都不愿意陪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