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事儿
新京报时政新闻出品。从小细节说政事儿,解码大时政背后的隐逻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发布 ·  昨天  
新华社  ·  刷新纪录!穿越仅需20多分钟 ·  3 天前  
观察者网  ·  最新!波音回应 ·  4 天前  
南方周末  ·  南方周末2025新年献词已首发于南方周末App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事儿

专访政协大会发言人王国庆:对媒体撒谎的人不聪明

政事儿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02 18:31

正文

编者按: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于3月2日15:00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之前,“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专访了王国庆,谈及他当发言人的一些细节和感受。



“一场成功的发布会,信息量最重要。”王国庆说。

在去年全国政协的新闻发布会后,有记者问他给自己的发布会打多少分,他只给了60分。“为什么?就像学生考试,事先做了那么多的准备,结果做题时卷子没做完,时间就到了。”王国庆说。

去年,在为发布会做准备期间,王国庆和他的团队收集了来自各媒体及各部委相关部门的1400多个问题,并从中梳理出将近180个问题,而今年,收集到的问题数量更多,1700多个,但发布会的时间仍然只有个把小时。

很多年前,作为记者,王国庆也跑过“两会”,他知道大家对第一场发布会寄予“厚望”,很多的问题都想在发布会上问问。在这之前和媒体的座谈中,有媒体就拿出了100多个问题的“问题单”。

去年12月21日,全国政协第五十二次主席会议确定:王国庆任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这是他第二次担任全国政协的大会发言人。

在“转岗”全国政协前,他曾任职国新办副主任13年,一步步推动建立中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培训了很多新闻发言人。如今,年逾60岁,他自己被推上了新闻发布平台。

2月22日,在政协委员的驻地宾馆,“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专访了王国庆。


准备工作做到发布会前最后一分钟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距离发布会还有一周时间,准备得如何?

王国庆:准备差不多了,所以有时间来和你们聊天。

“政事儿”:听说您为了准备这次发布会,春节前就开始在委员驻地“封闭”,这段时间都做了些什么?

王国庆:其实不是“封闭”,而是密集接触媒体和各部委、相关部门。从春节前开始,我们邀请了几十家中外媒体记者开了四场座谈会,听听大家当下关注的热点和在两会上想提的问题。

此外,还和各部委进行了座谈。我们请各部委负责新闻宣传、信息发布工作的同志给我们介绍他们部门被舆论和公众关注的话题。

“政事儿”:据说去年为准备发布会收集了1400多个问题?

王国庆:今年比去年还多,今年收集了1700多个问题。

“政事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

王国庆:这1700多个问题,当然有许多是重复的,有的热点问题几乎所有媒体都提到了。我们是把媒体提出的问题简单作了相加,譬如有的媒体一家给出了100多个问题的“问题清单”。

全国政协大会的新闻发布会和各部委的新闻发布会情况不一样。大家觉得我们应该什么都知道,因为大家认为在协商议政的这个平台上,来自社会各界的政协委员们经济政治文化什么都议什么都谈,那么,作为全国政协大会的发言人,应该什么都了解,所以大家期望值很高。所以我们在准备这场发布会的时候,压力就很大,需要照顾的面很广。

“政事儿”:这么多问题收集上来,怎么处理?

王国庆:我们的工作团队包括我在内9个人,精兵强将,很精干。我们把这1700多个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分析,比如关于经济,我们把所有有关经济的提问归在一起,从中找出关注的热点、角度。梳理这些问题,比较花时间,去年我们从1400多个问题中梳理出将近180个问题,今年也差不多。

“政事儿”:准备了这么多问题,发布会上都有机会作答么?

王国庆:发布会通常就60~70分钟,去年的发布会上共有17位记者提问,有个别记者提了2个问题,加起来也只回答了22个问题。这已经是把交传改为同传(注:交传是交互式翻译的简称,指说话者说完一段话后,翻译者再翻译;同传是同声传译的简称,指翻译在说话者讲话的同时进行翻译),等于增加了一半答问时间,但还是非常有限。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和各新闻单位负责人、记者交流的微信群,随时沟通,了解大家的需求。发布会前,我们又和各媒体记者茶叙一次,最后听听大家意见。

“政事儿”:即将二次登台,心情有何不同?

王国庆:可能更从容一点,因为去年已经有一次经验了,今年不算“轻车熟路”,也算是知道门路了,所以相对轻松一点。但是今年压力仍然很大,会前和媒体最后一次茶叙上发现,大家的问题仍然在不断翻新、调整,和春节前又有不同。所以,我们的准备工作得做到最后一刻,最后一分钟。

“政事儿”:您觉得,什么样的发布会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发布会?

王国庆:在担任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之前,我在国新办多年分管新闻发布工作,我常说,每一场新闻发布都要充分考虑信息发布的新闻性、针对性、有效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都解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射击,要眼睛、准星、目标“三点成一线”,把发言人要说的、媒体关注的和公众关心的这三个点连成一线,这场发布会就成功了。

“政事儿”:几乎每年媒体都会提问,对这些“必答题”,是否会特别准备?

王国庆:这是一定的。做新闻发布也好,接受媒体采访也好,平时我们搞培训,和大家交流,我一直强调,不管是站在发布平台上之前,还是面对记者接受采访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各种可能性都要考虑到。不准备的话,就是打无准备之仗,被问到了,支支吾吾,不行!三言两语,那是不负责任!所以,要做非常认真的准备。



成功的发布会不是只留下“金句”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对于会上媒体可能提出的一些涉港、涉外等问题,作为政协发言人,该如何作答?

王国庆:这些问题,比如涉及香港问题,我们在准备的时候,要看港澳办发言人最近怎么讲的;涉及中美关系的问题,我们要看外交部发言人最近怎么讲的。如果有些问题,他们最近都没有讲,我们就请他们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口径。有了这个参考口径后,我们会根据我们政协的角度,再做调整。

“政事儿”:这些所谓的“口径”,对于提问者来说可能觉得不解渴,想要一些新的东西,这个怎么来满足?

王国庆:我的身份是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有些问题媒体问到了,我只能把政府立场再陈述一遍,加上政协的态度。比如中美关系,最权威的发言人是外交部,所以问外长可能更合适。

“政事儿”:发布会上,发言人的一些“金句”常常会被媒体捕捉,如何看待发言人的个性化表达?

王国庆:讲话风格也好,用语习惯也好,都没问题,但都是为内容服务。我们在培训新闻发言人时特别强调,新闻发言人要有个性,但不能标新立异。

不能发言人讲完后,人家只把他的一句话记住了,但是把他想要传递的信息、政策等最根本的东西淹没了。结果第二天媒体上,都是他的那个“金句”。我认为,不只是记住“金句”,而是把你讲的内容都记住了,才算成功。


重要问题要慎之又慎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您在国新办13年,推动了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参与培训了很多发言人。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曾在书中回忆,说您经常给他发短信,点评教育部的发布会,现在您自己成了发言人,有没有人给您做点评?

王国庆:有些部委的发言人,包括一些已经退休的发言人,老把我说成是他们的老师,其实也就是当年他们参加培训时,我和他们做过一些切磋,实际上,他们才是我的老师。

去年发布会之前,我们把一些老发言人和专家请来出谋划策,给我出了很多很好的主意。今年的发布会也准备得差不多了,我还得向这些老师请教。

“政事儿”:对去年您在发布会上的表现,他们怎么评价?

王国庆:他们都比较客气,但我家里人就不客气了,说我念稿子念太多了,老是看稿子。

“政事儿”:您接受家人的“批评”了么?

王国庆:我说,这个我有不同意见。发布会上回答的提问,有些和我工作内容比较近,我可以比较放松,甚至多说一些;但有一些问题,如果有一个用词不当,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重要问题要慎之又慎,这个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发言人遇到需要特别谨慎的问题,把卡片抽出来,“我给你念一遍”,再问,再给念一遍,不加自己的东西。



发言人出错单位内部和媒体都应宽容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从培训发言人到自己做发言人,您觉得我们现在的新闻发布制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王国庆:我以为当下影响新闻发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最大障碍就是发言人的兼职的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发言人都是兼职的。我前年提交了一个提案,就是有关发言人专职化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发言人制度或者说发言人工作水平要提高,要上台阶,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政事儿”:这些年,您一直在推动发言人“专职化”,您觉得难点在哪?

王国庆:首先思想认识要到位。在这方面,去年我感觉到特别“欢欣鼓舞”。为什么呢?去年,中办、国办连续发了好几个通知、意见,要规范新闻发布,提出了包括重大突发事件要24小时内回应,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充当“第一新闻发言人”等等。这些都是之前我们一直呼吁的东西,现在进入到中办、国办的文件里,非常好。

但认识提高后,新闻发言人“专职化”还面临编制、经费的问题,想要彻底要解决,用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政事儿”:我们注意到,在中办的通知中,同时还提出“对于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您觉得这对解决发言人不愿说不敢说的问题,有效么?

王国庆:我相信会有一定效果。但实际工作中,新闻发言人的顾虑很多。所以,这些年我也一直呼吁,要为新闻发言人敢发言、愿发言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新闻发言人说错话,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宽容。一方面,领导要宽容,发言人说错了,提醒一下,有时还应该担一下责。说错了,及时纠正,但不能一说错,就问责。另外,媒体也要宽容。发言人说错一句话,就穷追猛打,发言人顾虑就多了。



对媒体公众撒谎的人不聪明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随着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这种自媒体的兴起,一些社会事件不再只是大众媒体关注报道,很多普通公众也通过自媒体关注并发声,比如前段时间中关村二小的“霸凌”事件。如何看待这种“全民发声”现象,政府该如何应对?

王国庆:现在这种情况,确实还很多。我手机上也经常看到这类信息。首先,我们要有这种意识,部门也好,官员也好,遇到会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情,要马上启动,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抢占舆论主动。当然一定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有时,事件发酵没到那个点儿上,可以蓄而不发,但到达一定程度了,就必须主动引导。

“政事儿”:在一些地方,电视问政节目很火。近期,西安市户县环保局原领导班子在参加完西安市的电视问政节后,被“集体免职”,对这个您怎么看?

王国庆:这个要具体分析,是因为工作没做好?还是因为问题没回答好?我们原来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要埋头苦干,多做少说,当无名英雄,现在让他出来面对媒体,有的确实不知道怎么说。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内部讲话时,面对成百上千人,可以滔滔不绝,但是站在媒体面前,对着镜头,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政事儿”:去年,在邢台洪灾中,邢台市政府部门未及时通报灾情,瞒报死亡人数,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您觉得,为什么到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在应对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还停留在这种水平,不仅回应不及时,还故意隐瞒,甚至撒谎?

王国庆:这些人不聪明。我说他们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他们不知道今天的信息传播方式、舆论形成方式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他们还以为只要“捂住”了,别人就不知道了,存在侥幸心理。

谁都会做错事儿,做错事儿没关系,承认、纠正就行了,别再撒谎。你做错了事想掩盖再撒谎,一个错就成了两个错。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撰稿/新京报记者王硕  摄影侯少卿 校对:陆爱英


长按二维码免费订阅“政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