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虐待是抑郁症的关键风险因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关键机制。
2025年2月18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毕文健、清华大学陈润森共同通讯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在线发表题为“
Genome-wide interaction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kynurenine pathway on depression
”的研究论文。
研究对英国生物库中的儿童虐待进行全基因组相互作用分析,通过共定位分析整合甲基化证据,并识别从童年到成年的相关大脑结构异常。
在8p11.21(IDO2rs7846217,P=2.02e–08)处鉴定出一个与儿童虐待相互作用的全基因组重要基因组区域,暗示色氨酸-犬尿氨酸通路。共定位分析显示,IDO2rs11777027、rs2340953和rs28631334与遭受儿童虐待的个体的抑郁症相关,并与血液和大脑中IDO2的甲基化信号共定位。这些相互作用影响儿童(P=9.72e-04)和成人(P=1.34e-04)左边缘上回的皮质厚度,以及儿童右角回的皮质体积(P=1.02e-04)。此外,这些交互作用在2年随访中显着预测儿童新发抑郁症。左中前扣带回和沟皮质厚度的发育迟缓增加显着介导了儿童虐待与IDO2对儿童抑郁症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还降低了4-6周的抗抑郁治疗效果。
抑郁症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但以多种病因为特征
。双胞胎和基于家族的研究估计遗传力为30~40%。然而,专注于常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仅将5%-10%的易感性差异归因于抑郁症。抑郁症中缺失的遗传性很可能通过进一步探索共同的环境因素以及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阐明。
儿童虐待(CM)一直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发展的主要因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存在创伤的情况下,重度抑郁症(MDD)的遗传影响被放大,其中7%-20%的MDD风险方差是由显着的基因组创伤相互作用引起的。以前的基因环境(G-by-E或G×E)研究从已知生物途径的角度测试了一些候选基因和CM与抑郁症发生的相互作用。与传统GWAS相比,全基因组环境相互作用研究(GWEIS)产生的前瞻性结果较少,因为需要更大、更平衡的样本、更全面的环境评估和高计算费用。同时,在以前的G-by-E研究中确定的遗传变异很少被复制。然而,通过CM基因相互作用导致抑郁症风险的遗传变异仍不清楚。最近的遗传方法能够在整个基因组中无偏倚地探索与G-by-E相互作用相关的遗传变异。
在这项工作中,通过使用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的数据,应用名为SPAGE(鞍点近似实现G-by-E分析)的精确方法,研究基因和CM对MDD发生的相互作用。
研究确定了全基因组范围内与CM相互作用的重要基因组信号,并揭示了潜在的甲基化机制。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可靠的内表型,研究人员在英国生物银行的成人和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研究®(ABCD)的儿童中对受G-by-E相互作用影响的大脑结构进行了检查和比较。从大脑发育和CM暴露关键时期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进一步研究了ABCD儿童队列中G-by-E相互作用与MDD之间的潜在脑成像机制。最后,研究对中国汉族人群中G-by-E对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参考消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066-4
来源:
iNature。
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不代表小木虫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