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19
年年会
3
月
24
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论坛上表示,
金融业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自主选择,这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
发展
的内在要求。
易纲指出,一方面,金融业开放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增加金融有效供给。这有利于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金融业开放会促进制度规则的建立健全,完善金融制度供给。
我国金融业开放过程中,主动学习借鉴成熟经济体的制度建设经验,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等方面进步得更快。
金融业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开放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易纲透露:
2018年以来,中国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一是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加强了对金融领域相关事项的统筹研究协调,金融委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设立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负责其日常事务;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强化,被赋予必要的统筹协调手段;监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二是稳定宏观杠杆率。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2018
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总水平为249.4%,比
2017年
末下降了1.5个百分点。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重提升,一部分债权融资会转变为股权融资,有利于宏观杠杆率的稳定。三是规范影子银行。我们出台了资管新规及配套实施细则,
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控制。
四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强化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了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有效应对了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此外,平稳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整顿金融秩序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易纲强调:未来,要适应不断提升的金融业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进一步完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强金融市场的实时监测,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风险传染。
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实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流量。
四是健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机制。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