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
政研院
创邑城市
负责人
罗天昊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抢人大战,硝烟四起。
由武汉双百抢人工程挑起,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加入抢人大战之中,各地纷纷在落户放开,入籍奖励,创业补贴,职位高配等方面进行比拼,大有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的气概。
当下抢人大战中也出现了一些乱相,比如互相攀比,不顾实际,或者只抢现成高端人才,漠视一般青年人口等等。
重视人才,固然可喜,量力而行,更需理性。
概言之,抢人大战,需要遵从四大标准。
一,人才流动与人口流动,方向一致。要人才,也要青年人口。
二,人才流动与产业流动,方向一致。没有产业,人才如何用武?
三,人才流动与财富流动,方向一致。没钱,经济差,请不动人才。
四,人才存量与人才增量,统筹兼顾。善用本土人才再引进,否则害人。
(
1
)
人才流动与人口流动方向一致:要人才,也要青年人口。
万丈高楼,只要顶层?
当下的抢人大战,固然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但还远远不够。
一个城市的人力构成,必然是立体的。既要高端人才,也需要基层产业人员,服务人员。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不仅高端人才重要,甚至一般的劳动力也吃香。所以,
城市要保持未来的长久竞争力,不仅要争夺人才,也要争夺青年。
一个
只顾到处抢高端人才,但是总体人口流出,青年纷纷逃亡的城市,难以有前途。
引进人才与重视人口,必须兼顾。
人才流动的方向,与人口流入的方向,必须一致。
人口流入,最直观的是净流入人口。各个城市的外地人,占比最高的是青年,所以,
凡是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的城市,青年占比就高,就富有活力和前途。
能否容纳足够的移民,不仅是一个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的体现,更是其有无强大的社会自我更新能力的体现。
中国
40
个重点城市吸引力(包容力)统计图。
此图为
2015
年数据,但是
逻辑可以沿用,新的人口情况可以对照各地新的公报。
(以上数据为2015年,逻辑不变,数据需更新,供参考,勿对照)
人口流入最强势的城市,是珠三角的几大经济重镇。
2017
年的新数据,东莞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
70%
以上,深圳
60%
以上,佛山
50%
左右。
具备吸引外地人的强大优势与惯性,
在庞大的外来人口基数上掐尖,基础强大。只需顺势而为,人才流动意向明显,一拍即合。
相对之下,西安抢人,就比较费劲。
据
2017
年的最新数据,西安
2017
年末常住人口达
968.5
万,其中户籍人口
905.68
万,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大约在
7.5%
,总体上算是一个可以吸引人口的城市,在中国城市中
处于中上水平。还不错
。但是,
相对于中国第九大国家中心城市而言,人口吸引力尚显不足。
在人口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要引进人才,自然就需要拿出更多的诚意。
西安改革力度大,争得了一时先机,固然值得赞赏,但是
要赢得长期的人才之战,首先要在人口争夺中获得巨大优势。
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北最重要的城市,最起码应该成为大西部的人口熔炉,
净流入人口占比达到
20%
以上,是一个基本要求。十年后再看,希望应很巨大。
先吸引至少
200
万外来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西安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将会更大。这个城市也会更为包容,立体,丰富与新潮。
上海与北京也加入抢人大战,争议巨大。上海人口流入停滞,
北京人口首次倒流
。
此消彼长。石家庄处于北京之边,进退两难,唯有
加大开放力度,建设包容之城。赶紧废除户籍,废除车牌限制,抢北京的青年。
2017年末,
石家庄常住人口达到1087.99万,跃升中国千万人口大市之一。比上年增加10万左右。
正好等于北京外流人口的五倍,势头凶猛,值得期待。
武汉推行双百战略,有觉悟,不仅要百万大学生,更要百万青年。
武汉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中国的未来之城,未来应争取成为内陆的人口熔炉,比肩南方的深圳,北方的北京。成为中国三大人口熔炉之一。
铸就富有活力的、年轻的创新城市。
(
2
)
人才流动与产业流动方向一致:有产业,人才有用武之地。
产业流,人才流,归一。
国内产业布局,以及产业流动,也将对人才流动产生巨大影响。
在制造业领域,
中国广阔的大陆正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东部产业纷纷北上和西进。中部和中南部大陆腹地崛起。未来将形成一个U形曲线产业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研发和高端产业核心区,成为U口。
以北京为代表的国家高精尖制造业,技术最顶尖,但是
总量小,只适合搞基础研究。深圳、
佛山、东莞、中山等,均为中国制造业重镇,未来应成为中国大众制造业的高端制造业中心,
辐射广大内陆腹地。
而广大中部腹地,西南腹地,则是承接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地方。
服务业的分布,则综合了城市发展阶段和公共资源拥有量两个方面,
通俗点讲,既要经济发展,又要行政地位高,
所以,国内服务业大城,主要是北上广深,以及省会城市。
具体而言,京津冀的北京,珠三角城市,长三角城市,是中国的产业高地。高端产业留下,低端产业流出,
吸引人才,资本雄厚。
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成都、重庆、贵阳等中南部和西南部经济重镇,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
是产业流入的重地。人才需求旺盛。
东北,西部等地,人才流出,短期难以逆转。广大中部的一般地级市,人才也仍在持续流出中,除部分城市大搞制造业,吸引部分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外,总体上还没有到大规模人才回流的阶段。
此外,
城市的产业形态,决定了人才的类型。
比如佛山,未来仍将是中国制造业王国,
十年之内难改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引进人才,就应该集中在理工科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京沪引进的人才,将多集中在服务业领域,金融,创意,文化类人才为主。
而
武汉,成都等既是制造业重地,又是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服务业也发达的城市,人才需求则比较广谱。
那些
产业不振,人口外流的城市,引进人才恐怕理想大于现实
。不点名,照镜子。
(
3
)人才流动与财富流动方向一致:不差钱,才能用得起人才
有钱,旺人,没钱,走人。
雄厚的经济实力,充足的财富流量,是城市抢人大战的经济基础。
本次抢人大战的主角,多数属于中国比较强势的城市。衡量富裕程度,一个是财富创造能力,最直观的是人均
GDP
,一个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此外,还有一个就是财富的吸附能力,最直观的是本外币存款余额与
GDP
的比重。
2017
年度,全国人均
GDP
为
59660
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25974
元。
本外币存款余额
169.3
万亿,与
GDP
的比值为
2.05
。
参加抢人大战的城市,可以对比这几个参数,本城市是否有优势。
目前抢人最积极的
20
个左右城市,人均
GDP
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沿海城市超过
10
万的不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基本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抢人确实有资本。
吸金能力如何?财富流入吗?
因为数据的原因,上图仅对十大城市的吸金能力进行了排名。
各个城市也可以自行对照,财富吸附能力如何?
不能小看了这个因素。
为什么北京上海如此傲慢,大批人还往那里跑?
钱多,筹钱容易。
大批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商,企业总部都在那里。不仅就业容易,创业也容易,讲个故事,卖个情怀,1亿的小投资就到手了,碰到人傻钱多的,百把亿也没问题。
财富的流向,不仅要符合市场规则,也要符合权力规则,比较复杂。
直辖市,省会城市,不管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钱是少不了的。直辖市得中央垂青,好事堆着,小灶吃着。京沪存款第一,存款与
GDP
比重也是第一。
银行总部就设在那里,行会总部也在那里。全国的钱,不想来也得来。
重庆天津的本外币存款也不少。
省会也差不了,纵使是穷省,省会起码可以吸引本省的钱。比如甘肃兰州,经济不发达,但是吸金能力很强。
2017
年兰州
GDP2523.54
亿,但是本外币存款达
8612.69
亿,是
GDP
的
3.41
倍,吸金能力都超过深圳了。原因很简单,甘肃虽穷,兰州作为省会却很强势,本省的财富都流向这里了。
比较吃亏的是一般地级市,尤其是工业城市。
苏州经济发达,但吸金能力很一般。本外币存款余额与
GDP
的比值,仅为
1.56
,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苏州的钱哪里去了?大部留在苏州本地,部分去了南京、上海、北京,还有的去了国外。
无锡、东莞等与苏州类似,经济发达,实力强盛,但是财富流向,却与经济增长方向不一致,
钱赚了,但是存到别人的口袋里去了。
抢人容易,但若财富流不合拍,人才难留。尤其是高端人才、创业人才,跟钱走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钱在哪里,
最有钱的人在哪里,也很重要。
中国高净值(流动资产
600
万以上)人群分布前十名
(民生财富与社科院国家金融实验室数据)
排名
|
省(市)
|
占比
|
1
|
广东
|
9.7%
|
2
|
上海
|
8.8%
|
3
|
北京
|
8.0%
|
4
|
江苏
|
7.1%
|
5
|
浙江
|
6.6%
|
6
|
山东
|
5.9%
|
7
|
四川
|
5.4%
|
8
|
湖北
|
4.3%
|
9
|
福建
|
3.7%
|
10
|
辽宁
|
3.3%
|
(
4
)存量增量兼顾:先善待本土人才,再去抢人
重视人才,不能停留在口头,更不能叶公好龙。
本次抢人大战,固然看到部分城市的诚意,也看到了部分城市的矫情。
既然争抢人才,隐含的逻辑,应该是本地人才不足,不得不吸引外地人才。
但是,有很多城市,人才充足,不仅总量庞大,而且高端人才集聚,部分人才还存在浪费,再去叫喊抢人,有违初衷。
人才的定义比较复杂,通俗意义上的人才,先看大学生。
罗天昊国与城
2017
年相关统计图,中国GDP最大
35
个城市大学生的密度。
急缺人才,抢人最有诚意。
佛山和深圳,赫然名列前两位。经济发达,产业丰茂,大学生奇缺,连全国平均密度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与经济地位极不相乘。它说抢人,还不相信?
东莞,泉州,无锡,潍坊等城市也大致如此,缺人,有钱,有诚意,请你,还不去?
引进固然重要,但是,内生式人才使用模式,值得推崇。
佛山作为一个整体缺人才的地方,本土人才的使用就非常到位。顺德甚至出台了三个
“
100
”工程,实施“顺德合伙人”计划,邀请企业管理人才;实施“智造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企业科学家”计划
。三大计划,不玩那么多花招,也不不专门挑博士海龟。突出的特点,是挖掘内生潜力。用好本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