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爱发火是损人害己的陋习,恢复理智之后自己也常懊悔不已,可置身某些情境时就又情不自禁地发火,自己也很想改,苦于没办法。怎么办呢?
我喜欢用处理电脑死机的方法来类比说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电脑死机常常是因为内存卡壳造成的,我们可以通过系统自带的任务管理器来管理电脑的内存。当我们发现电脑运行很慢时,就启动任务管理器,检查哪个程序占了太多内存,关闭那个太占内存的程序,电脑就恢复正常了。
现代心理学已经非常清楚地界定了大脑前额叶有一块区域——布罗德曼分区系统的 BA46 区域——负责大脑的工作记忆,我将其比喻为大脑的“内存”。
人陷入稀缺态是因为工作记忆区占满了,也就是没“内存”了。
无论多么训练有素的人,一旦陷入稀缺态,都不能发挥正常水平。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强大的压力下,专家的表现和初学者的表现差别并不大。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无论是专家还是初学者都会把全部注意力用于应对外部压力上,而用于完成任务的“内存”就被挤占了。
格拉德威尔在他的《大开眼界》一书中列举了 1993 年在温布尔登网球决赛中,捷克选手诺沃克那在接近赛点时被对手成功逆转的案例。这位世界级选手被临场的状况搞得情绪紧张,结果一再失利,最终丢了即将到手的世界冠军。在压力下,意识会接管潜意识自动发挥的那部分隐性技能,以至于大量刻意练习发展出来的隐性技能无从发挥。在竞技场上,哪怕是世界一流的运动员,其技能是超一流的,但如果他们紧张了,其高超技能也发挥不出来。
要想不陷入稀缺态,就要给自己的大脑也安装一个“任务管理器”。在你快进入稀缺态的时候,哪怕还有 1% 的富余内存,也要想方设法启动自己大脑的任务管理器,也就是进入觉察态。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有觉察力的人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
觉察力是对思维的思维能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能力。
当你启动了大脑的“任务管理器”时,就能够有意识地检查一下是什么东西占据了自己的“内存”,自己的心力资源都消耗到哪里去了。
很多人都有站在演讲台上大脑一片空白、胡乱应对、不知所云的经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注意力资源被现场的状况和自己的紧张情绪耗尽了,以至于没有足够“内存”处理要演讲的内容了。接受采访时面对镜头会紧张,因为镜头的存在占了你一块内存,使你不能投入足够的注意力接受采访。倘若这时候再说错话,懊悔的情绪又被激活了,再占一块内存,更容易因为内存不够而进入稀缺态。这时候,就要启动任务管理器,进入觉察态,有意识地干预自己不要太在意镜头,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更为重要的事情上,慢慢就恢复常态了。
有一次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觉察到自己语无伦次,就临时叫停了。给自己一分钟深呼吸,让呼吸、心跳都恢复正常。再捋了捋想讲的要点,给自己下了一个心锚:镜头占我的内存不能超过 5%。再次开始的时候,就顺畅多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意识干预潜意识的过程,甚至能觉察到我还有大约 10% 的富裕内存。
我课堂上有一个金句:灵感永远青睐那些有内存的人,事故专找那些没有内存的人。
在危急关头还能保持觉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养,幸运的是,这个能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加强。这就需要一个心锚,在紧急关头第一时间启动。觉察程序启动了,反应模式的优化才有可能。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中有一项叫作忘却感性的烦恼。想要不被感性的烦恼所左右,就得从有意识觉察自己的思维做起。
假如一个人长期处在要付出 120% 的努力才能干好本职工作的状态,那么他迟早会崩溃。
稀缺态的本质是一种暂时放弃未来,忽视重要而不紧急的基础工作而把全副精力聚焦当下的短期行为。长期处于稀缺态的领导,一定会耽误一些规划未来、培养人才等重要不紧急的工作,而对这些工作的忽视必然会造成更大的被动,直到完全崩溃。
我的经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要让自己的心力负荷超过全部心力的 80%,留一些富余能量去思考学习、规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