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研读间
这里将分享关于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转型的观察和评论,此外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理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话基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研读间

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 | 解读清华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

清华研读间  · 公众号  ·  · 2018-04-03 20:01

正文

大会现场


四年,是一个很恰当的时间尺度。它并不算短,足以实践教育改革的创新做法,积累经验;它也不算太长,可以在预见未来几年的发展和变化,并为此布局谋篇。


改革开放以来,每四年清华大学就会召开教学讨论会,这个周期与本科生的培养周期相契合。讨论会的规模之大,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话清华教育教学改革。可谓是「千人大会,聚智凝力」。


3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在大礼堂隆重开幕。此次讨论会的主题为「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全面建设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看待这样一场讨论会,它延续了哪些清华的传统?又将引发哪些教育教学改革上的思考?如何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实现内涵式发展?如何回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套时代的问卷?


我们不妨将这次讨论会放到三个不同的坐标系中,在学校发展的大格局下来量度这次讨论会的「分量」。


邱勇在教育工作讨论会上讲话


时代维度

「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教书育人是大学最重要的「初心」,广育祖国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清华最重要的使命


放在当今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这次教学讨论会召开的时间恰在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之际,也正值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新奋斗目标之时。这正是谋划改革深化落实的契机。十九大报告中,对于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清华大学如何起到标杆作用,创新育人新模式,发挥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如何借助「双一流」建设的历史契机将办学资源转变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如何探索世界高等教育变化趋势,将创新教育模式的新思路转变为人才培养的新举措,都是这次讨论会需要关注和解答的问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如果说当今的清华大学已经走上了「世界一流大学」这场发展大考的考场,那么「创建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这份答卷上的「必答题」。


「三位一体」是本次讨论会的关键词,也是过去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确定的核心教育理念。四年前的第24次教育研讨会正值学校启动综合改革之际,清华师生、校友、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讨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确立了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确定了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分类培养的研究生定位和格局。


这几年,清华师生也都亲身经历了教学改革措施的落实。等级制学业评价体系、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开设博士生知道教师研修班、推进icenter、x-lab等创新创业平台、开办苏世民书院、全球创新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米兰设计学院等。但是,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入,清华的课程体系建设也会不断新要求,教学方法、内容、形式都要不断创新。但在讨论会的开幕式上,邱勇校长提出要推出一批标杆课程,各院系以此为示范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备受关注的课程体系晋升、课程大纲公开、教学工作在教师职称晋升中如何体现,也都是本次讨论会的议题。


切合时代需求,才能创建一流的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坐标中,清华大学的教学探索不仅仅是对于自身发展,也是对于全国高等教育的尝试。


杨斌作工作报告


全球维度

在清华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都从未像新百年来,标准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进行教学探索。


谈到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还是传统的百年名校——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也在悄然转变。一些老牌名校,在新世纪也开始了自身新的探索;一批新兴名校,在新学科、新技术领域率先布局,力图借助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国家的实力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这一点无论是世界传统大国还是新兴国家都清楚的认识到。2013年春季,斯坦福大学发布「斯坦福2025计划」,其中的「开环大学计划」引人关注,在全球范围创新性的废除了入学年龄的限制,延长了学习时间,由以往连续的四年延长到一生中任意加起来的六年,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的「大学教育阶段」的概念,将终身学习和实践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起来。而其他一些大学的间隔年制度、学籍学制更为灵活的管理举措也都反映出「从校门到校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新思考,将学习成为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发展过程。


2016年1月哈佛大学发布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报告,强调要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审视通识教育。从1945年第一本《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提出,这已经是哈佛历史上第四次通识教育全面改革。2017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发布全球战略公告,旨在通过教师和学生国际化教学研究参与度,同时,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国际办学和教育模式输出措施不断,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麻省理工学院还依托edx平台开创一组微硕士级别的在线课程,引发高等教育对以往学士、硕士、博士层级封面的学位制度的重新思考。


传统教育如何满足受教育者的多样性需求?如何另新的教育形式满足网络原住民一代的学习需求?这些都成为了摆在世界一流大学面前的共同话题。


同时,对于当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批了解中国国情、具备全球视野、熟练运营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几年来,广为熟知的苏世民书院、全球创新学院(GIX)等在国际胜任力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在清华校园国际化建设上,亚洲青年交流中心等跨文化学习交流平台也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舞台。面对世界的变化,国家也迫切需要学校培养一批深刻认识变化的世界格局,具备文化自信,能够跨文化交流沟通,有能力应对全球挑战的人才。这一要求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具体的领域的具体需求,而是在各领域的前沿都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对于国际胜任力的培养也是清华教育在当下世界大环境下必须承担的使命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建设」。清华近年来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全国最大规模的国际学生群体,有赖于上世纪90年代起,学校扎实建设了全英文研究生课程和培养项目。如今32个院系开设了422门全英文课程,400多名教师参与。


当做全球的坐标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必须通过扎实的工作才能将探索办学新模式做出成效。


陈旭作总结讲话


历史维度

召开教学讨论会,自建国起便是清华办学的传统。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教育工作讨论会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66年共召开了15次教学研究会),由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文、法、理、农4个学院及工学院中的航空、化工两系及有关钢铁、地矿部分调出。面对新的学科格局,蒋南翔校长从1953年开始组织教学研究会认真抓好人才培养工作。此后的3年中,学校连续召开9次教学讨论会,负责学校和院系教务工作的钱伟长、张维、张光斗和苏联专家等老一辈清华教授们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大讨论。


第二阶段(1981-1996年共召开了5次教学讨论会)在改革开放之后,学校延续教学讨论会的传统,于1982年2月召开了第十六次教学讨论会,就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工作四个专题组织专门讨论和经验交流。此后每个四年召开教学讨论会成为传统。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共召开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在新世纪之初,2000年召开的第21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校长王大中作题为《为开创21世纪我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的报告。新阶段的教学讨论会都紧密结合当时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这一角度看,本次讨论会也是清华传统的延续,在一定的阶段系统梳理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自我查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未来清华教育发展趋势。


与历届讨论会相比,在这次讨论会的主题中,「全面」成为了关键词,也是清华现在面临的重要命题。


在2017年11月的本科教学评估中,专家组对本科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提出了问题。其中包括加强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力度,促进高水平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等。在部分课堂上依旧存在照本宣科满堂灌、师生互动差、课程挑战度低、试卷重复率高等问题。这些都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差距。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清华整体表现出色,在学科建设上取得领先和进步。其中「学堂计划」被评估专家一致评价为世界一流,姚班被认为是实现了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的本科教育。当然,这并不是清华所有学科的水平。一批实验班、教学试点取得的经验和创新模式,在未来必然要在全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中推广。如何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全面建设一流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新时代清华教育发展新阶段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4月,清华即将迎来107周年校庆。也就是说在下一次教学讨论会之前,新百年的清华园就将走过又一个十年。待到那时再回首清华这十年的发展,取得哪些成绩,积累哪些经验,探索哪些创新,都将是这十年的注脚。在清华第二个百年的第十个年头到来的时候,清华大学要建设一所怎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一所具有「清华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需要通过此次讨论会以及之后的探索实践来给出答案。


107周年校庆的主题被定为「清华正芳华」,也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使清华永葆青春芳华。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常松

编辑 | 依依

责编 | 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