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欢喜信受,与佛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新的一年宜练流瑜伽:顺应自然,温暖四肢 ·  2 天前  
蓝钻故事  ·  年少不懂苏东坡,读懂人已到中年 ·  4 天前  
为你读诗  ·  手执五福杯,紫气东方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他站着往生,印光大师也因他而念佛!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 公众号  ·  · 2020-03-09 06:00

正文


《龙舒净土文》是王日休居士的代表作,撰述于1160年,目前已收录在《大藏经》中。


王日休居士(?~1173),字虚中,龙舒人(即今安徽舒城县)。在南宋高宗时,王日休居士被举荐为国学进士,但他不乐仕途,弃官不就,在家里端静简默,博览群书,训传六经诸子。


突然有一天,王日休居士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舍弃,专修西方净业,每日以礼佛千拜为功课。


在《龙舒净土文》的自序里,王日休居士写道: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


从这些话里就可以看出,《龙舒净土文》是王日休居士根据经、传所写,没有一个字是没有来历的,他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对待这本书。


同时,《龙舒净土文》虽然年代久远,但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详实恳切,就好像是父兄在教导子弟一般,阅读起来没有古文那种艰涩难懂之感,令人倍感亲切。


印光大师早年就因为看了《龙舒净土文》残本,才知道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脱死之要道。


在《增广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中,印光大师就对这本书称赞有加:


龙舒净土文,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若欲普利群生者,此书万不可忽也。


这些年,《龙舒净土文》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与借鉴,今天我就从如下六点与大家作肤浅的分享:



感应灵异 流传千古

提起王日休居士,及他的著述《龙舒净土文》的感应灵异,我在这里和大家简要分享三点:



1. 预知时至,站立往生


莲池大师曾写过一篇《王龙舒国学传》,里面记载王日休居士的往生:


将卒,三日别亲识,有不复相见之语。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


忽厉声称阿弥陀。唱言:“佛来迎我。”


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


王日休居士德行高尚,临终站立往生,瑞相震古烁今,时常为后人所称颂,是修学净土宗居士的楷模。


莲池大师发自内心地赞叹王日休居士:


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

呜呼。岂非净土圣贤,入廛垂手者耶。



2. 入人梦中,示治病方


清朝中期最著名的菩萨居士——彭际清,曾为王龙舒居士作《王虚中传》,里面提到庐陵李彦弼居士的一则灵感故事:


乾道中,庐陵李彦弼有疾,垂死,梦一人自称龙舒居士,谓曰:“汝起饮白粥,疾当瘳。且汝尚忆阙仲雅教汝修行捷径否?”


彦弼曰:“每日念佛不辍。”


既觉,索粥饮之,立愈。


彦弼初未识虚中,既而见其画像,与梦合,使诸子往受学焉。

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王日休居士深厚的修证功夫。



3.重刊此书,笔出舍利

《龙舒净土文序》中记载了元益逊居士发心重刊《龙舒净土文》:


刊至第四卷第九、第十板,铁笔有碍,出舍利三颗,嵌罅深隐,光彩璀璨,众惊异焉。


从这则记载我们就可以看出,刊印流通《龙舒净土文》的殊胜功德,令我们从内心深处生起崇仰恭敬之心。


劝修净土 老婆心切

净土法门是我等罪恶生死凡夫当生解脱之唯一妙法,正如印光大师在《增广文钞·与融明大师书》里提到: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


在《龙舒净土文》里,王日休居士深知净土法门普应末世众生之卑劣根机,苦口婆心劝勉我等大众今生一定要老实修持净土宗念佛法门。


在《龙舒净土文卷三·普劝修持》里就有这样两段促动人心的真挚表述:


人之于身,以日言之,莫大于饥渴,必为食饮之备。以岁言之,莫大于寒暑,必为裘葛之备。以终身言之,莫大于死生,而不为净土之备,何哉。

且若人有百斤之金,猝有大难,不能负挈以行,必舍而去之。若抱金而与之俱死,世必谓之大愚,是皆知此身重于百斤之金也。

人徒见其舍此败躯而去,乃谓之死,不知舍此则往彼矣。然其所往之处,岂可不预备哉。故西方之说,诚不可废。

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后两句,添以两句,而成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盖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世人虽未能免此,当于营生奉身之中,挪顷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于净土,乃活物上作活计也。且如汲汲营生,虽致富如石崇贵极一品,终有数尽之期,岂若净土之无尽也。


每次读完这些情真意切的话,我都被深深地触动心弦,贪恋娑婆之心在一点点变轻,而欣慕极乐之情却在一点点增长。


佛力救拔 业力无碍

我们都是受业力驱动的苦恼众生,沉溺于三界苦海不得出离,无始乃至今生,无不如是,正如《地藏经》所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那像我等业力深重的蠢动含灵,阿弥陀佛能救度得了吗?


在《龙舒净土文卷三·普劝修持》里就针对这一问题给予我们肯定的回答。


王日休居士以临终地狱形相已现的人为例,说:


能至心十念南谟阿弥陀佛,则变地狱形相为莲华,亦生净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船,江不可渡。


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为恶,一日招安,遂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者,亦复如是。又如虮虫,万死万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净土者,亦复如是,切勿疑已有罪恶念佛而不可以往生。


王日休居士的话铿锵有力,让人读后对“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的难思佛力有完全的仰赖,特别是其中的“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读后给我等娑婆浪子以彻底的大安心。


在这里,我引用道证法师的一段话来表述我此刻的欢喜心情:


真信佛大力,有何可忧虑?真信佛护念,何事不满意?真信佛遍知,还有什委屈?真愿生西方,念佛常欢喜。过去何必思量,未来无须恐慌,现在不用紧张,念佛自然吉祥。


我们是极乐国民,时时都念佛微笑,每一念都改造命运,每一念都享受净土。智者遇缘皆得力,无论顺逆都有益,有人扔来烂泥巴,正好种朵金莲花。一生紧张担忧,不会得到什么,不如轻松念佛,吉祥、自在、快乐。不管多么忙,着急不会比较快。安定念佛,乐又快。


积福无量 广其心志


彻悟禅师在《彻悟禅师语录》里说: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有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那么劝导众生同生极乐到底有什么殊胜利益呢?


王日休居士在《龙舒净土文卷三·普劝修持》里说道:


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在《龙舒净土文》里,除了劝人修净土积无量福报之外,王日休居士更扩大自己的心量,在《龙舒净土文卷三·普劝修持》里又说:


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净土,一切飞禽走兽,下至蜎飞蠕动之类,凡有形相可见者,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非徒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见者,吾亦当作是念作是言。如此则吾善念甚熟,于一切众生皆为有缘。


王日休居士的这些论述,值得我们“称性发大菩提心”时作参考。


趁康健时 早办大事


对于净土法门的修持,很多老年人自感来日无多,平日里精进修行。可很多年轻莲友却漫不经心,总以为等退休老了再念就来得及。


针对这一误解,王日休居士在《龙舒净土文卷三·普劝修持》里说道: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岁,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难矣。虽有至七十者,古来犹稀。人只见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


唯有西方净土,最为超脱轮回之捷径。色身难得,趁康健时办此大事。当常作念云,吾曾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曾知此法门,故不得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即时下手。年高者固当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终径生极乐世界,回视死入阴府,见阎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语矣。


衷心地希望《龙舒净土文》里的这些话,能够触动大家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的勇决心,方不负王日休居士撰述《龙舒净土文》的一片苦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