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钢印
雪球2020年度十大影响力用户,私募基金经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诸海滨科新先声  ·  【PPT】民士达:芳纶纸“单项冠军”率先国产 ... ·  9 小时前  
价值投资家  ·  2月12日正式确认大盘现在涨到3331.36 ... ·  18 小时前  
价值投资家  ·  2月12日正式确认大盘现在涨到3331.36 ... ·  18 小时前  
老铁股道  ·  A股:跑路了? ·  21 小时前  
交易员策略  ·  2025.2.9(抱团核心,干就完了,明日目标) ·  3 天前  
投资明见  ·  徐小明:周一操作策略(0210)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钢印

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扭转熊市

思想钢印  · 公众号  · 股市  · 2024-09-29 20:4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复盘了A股在2008年的两次周涨幅超过16%的暴涨行情,分析了背后的宏观背景、政策影响和市场反应。通过对比两次熊市反弹的宏观背景和政策环境,探讨了未来A股行情可能的发展。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政策效果的重要观察指标和未来行情的重要判断时间节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股在2008年经历两次周涨幅超过16%的暴涨行情,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宏观背景下。

第一次发生在经济过热、通胀上升的背景下,但由于货币政策未配合,反弹昙花一现。第二次则发生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经济急转直下的背景下,政策大转向和超预期的‘四万亿’政策刺激了股市暴涨。

关键观点2: 文章分析了影响股市反弹的宏观背景和政策因素。

包括GDP增速、通胀情况、货币政策、政策措辞等,这些因素对未来行情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观点3: 文章提到政策效果的重要观察指标和未来行情的重要判断时间节点。

这些指标包括社融中的中长期贷款、M1和M2、PMI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将有助于判断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市场反应。

关键观点4: 文章强调了复盘的重要性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困难。

虽然以‘上帝视角’看事情脉络清晰,但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成熟的投资者有自己的投资者体系,决定了赚钱的方式和不能赚的钱。


正文

复盘系列:2008年“四万亿”前后




1 /4

熊市多长阳


由于上交所周五的宕机,大量单子到收盘都没有成交,本周指数只能看深交所的,深成指周涨幅17.83%。


这个周的涨幅是相当惊人的,深成指历史上超过这个涨幅的,都在1996年以前的“蛮荒时代”。



没想到啊,没想到,A股活了30多岁,又回到了最初暴涨暴跌的神经质时代。


所以复盘可供参考的只有离现在相对比较近的2008年,也 出现过两次周涨幅在16%以上的行情。分别为2008.4.22-4.25和2008.11.10-11.14这两次 ,都发生在2008年的史诗级大熊市中。


A股有一个经验叫 “熊市多长阳,牛市多大阴” ,熊市多暴涨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下跌造成了情绪的过度悲观,当能割的肉都割完剩下的都割不动时,同时聚集了过量“等鱼死”的场外资金,一旦遇到政策面上的利好,就会爆发出惊人的暴涨行情。


但熊市中暴涨后的走势差别也很大, 大部分情况下,并不能够扭转熊市,而是盘整几周后跌破前低 ;但也有少数情况下,在政策面、宏观面的配合下,最终走出了大反弹甚至反转行情。


2008年的这两次熊市暴涨分别对应了上面这两种情况,本文就借复盘这两段行情,看看未来行情可能怎么走。



2 /4

只救市,没有宏观转变


我的公众号的复盘系列写过2018年、2016年、2014年、2005年,但没有写过2008年,因为这个超级大熊市实际上是由三个不同的熊市连成的,包括了 泡沫破灭型熊市(2007.10-08.2)、流动性收缩型熊市(2008.2-7)、经济危机型熊市(2008.7-11) ,相当于把2015年的股灾、2018年的去杠杆和2020年的疫情爆跌连在一起。


而这两次大反弹,分别处于第二类熊市的中期和第三类熊市的末期。



先看2008年4月的那一轮反弹,上证从07年的6124大顶跌到1月底破4500和年线,确定了大熊市,再到08年4月22日(周一)破3000点,理论上说,指数半年腰斩,怎么也要有一段反弹,再加上4.23日的印花税大调整,从千三到千一,这波1996年以来的最大周反弹,就此发生。


但问题是此时仍处于流动性收缩阶段,一季度GDP同比增10%,需求强劲,出口增速还在30%的高位,经济过热、通胀上升,PPI在8%且还在上升,所以 4月份的货币政策的基调是“双防+从紧”,对股市流动性影响巨大的M1增速连续6个月下降,且加速下降,M2也出现了拐点。


在这种只有股市刺激政策,没有货币政策,更谈不上财政政策的宏观背景下,股市的反弹也只是昙花一现 ,股市用一周半的时间涨了25.7%后,在3500点左右的平台横盘到6月初,在准备金利率上调的利空打击下,跌破3000点,进入深度熊市状态。



所以,2008年4月份的反弹, 从宏观背景上看,跟本轮反弹完全相反 ,反而部分类似去年11月到今年2月的宏观环境。


再看2008年11月的反弹。



3 /4

因为超预期,所以不相信


到了2008年7月,股市已经跌到了2600点,但宏观政策转向的信号没有如预期那样出现在此次高层会议上,虽然已经不提“双防”和“从紧”,但仍然强调“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因为7月的PPI已经升到了8%以上。


再加上美国的次贷危机失控发展成金融危机,并影响全球,走了五年慢牛的恒指跌破年线进入熊市,虽然A股不到一年已经跌了60%,但仍然马不停蹄地继续下跌,虽然有宏观面的因素,但这其中市场情绪过度悲观的种子,已经开始埋下。


真正的政策转向信号是10月19日的某高层会议,当时的宏观背景可谓急转直下 ,PPI增速从8月的10.06%急降到10月的6.59%,PMI指数从4月份的59.2降到10月的44.6,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两个月从4.5%直跌到3%,中国经济从过热到过冷,只用了半年。



当时的高层行动还是很迅速的, 10月经济数据还没有完全出来,但政策大转向已经出来了 ,会议强调“对我国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经济运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尽快出台 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


不过,市场仍然沉浸在“外贸订单大批违约、沿海工厂成片停产”的悲观甚至恐惧的氛围中,虽然有印花税下调至单边征收0.1%的利好,但市场涨了两天后又继续跌破2000点。在上述的那个重要会议后,只出现了一天上涨,后又继续下跌至1664点,市场在此区域横盘了一周多。


由于过去几年宏观的主调一直是“防通胀”,所以 投资者相信会有货币宽松,但并不相信会有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我国传统上没有搞过这个。


“四万亿”政策真正出台是在20天后的11月9日(周日),会议提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0000亿”“扩大投资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接下来就是本文开头说的周涨幅17%的暴涨。


无论是宏观背景、政策措辞、还是股市位置、市场反应,本轮反弹都更类似2008年11月的这一周。



“四万亿”是从未有过的财政刺激规模,当时完全超预期,所以,市场有两个反映:


先反应“超预期” ,大涨一周半,站上2000点; 后反应“不相信” ,11~12月,一系列货币政策先出来,先是降息降准,再是“国九条”宽信用,最后是再次降息,但市场并不买账,不太相信能落地,股市在2000点左右横盘了2个月。


直到2009年初, 一系列财政政策出台,主要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包括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投资者看到了真金白银的政策,之后 大盘找到了“煤飞色舞”和“汽车家电下乡”两条主线,才走出了一波指数翻倍行情。


当然,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现在 跟2008年的经济发展、行政机制都有天壤之别 ,行政机制不是本文可以讨论的(知识星球中偶然会提一些,感兴趣的可以到那里),所以我只能从政策和股市本身分析一下未来行情可能的发展。



4 /4

政策效果的重要观察指标


“四万亿”政策能在短时间内出台,因为我们当时政府债务率低、历年财政积累丰富,全社会确实有大量基建项目待开发,民间投资意愿也高,也导致财政刺激的效果明显,我国成为最早走出经济危机的国家,GDP迅速超过德国和日本,并趁欧美的衰退展开了全球企业大收购,为后面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打下基础。



但基建投资从一开始就有收益回报低下的问题,后面的项目效益越来越低,也是 导致这几年很难复制的原因,也是大家都不太期待有这方面政策的原因。


由于本轮也是货币政策先反转,目前还没有具体财政政策出台,从外媒的“小作文”看,可能 更倾向于民生消费而不是基建 ,总结就是 “财政加杠杆、企业减税费、百姓提补贴”。


这当然不是“小作文”的凭空猜想,毕竟“凯恩斯已死,大撒币当道”,美国这一轮财政直接向民众的“大撒币”,效果明显,现在通胀也控制下去了,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我2023年2月的文章《 直接给居民发钱,也许是一个好办法 》就认为,财政加杠杆后直接给民众发钱而不是搞基建,不但可行,而且有效,并认为“政府主导的投资低效浪费、分配不公,不如让民众自己决定钱该怎么用”。


当然,可能大家免不了要怀疑,其实我也很怀疑,但一方面,当时的“四万亿”财政刺激,市场也是怀疑的, 如果是不用怀疑的政策,不会拖到现在再出,新的方向总是在危机中被逼出来的。


另一方面,市场只要起来了,就永远是乐观的,有没有效果,先涨再说。2009年,有色钢铁煤炭股票已经涨了一倍了,煤价钢价还在底部趴着,贸易商还是不敢囤货。



所以我自己对行情规模的判断,如果还是搞基建,我不看好,半年之后还会跌回来,如果是真的“发钱”或者类似发钱的民生类政策,我就看好。如果 能以最简单、最快速的政策,把钱“灌”到老百姓的口袋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因为没项目而长期滞留在财政账户上,那年度行情指日可待。


但即便如此,可能还是有一点晚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除了看后面有什么政策,还要看效果, 政策效果最重要的前置观察指标是社融中的中长期贷款,其次是M1和M2,同步指标是PMI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