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时报  ·  10920万元!余杭,太火爆了! ·  2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2241元/月!帮缴职工医保!在杭失业还有这 ... ·  2 天前  
余杭时报  ·  铁路12306上线新功能!杭州首批试点 ·  3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杭州地铁直达的6个免费室内场馆 ·  3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不用交房租!杭州这些地方可以免费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数钱镇痛?!金钱与幸福相关?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6-13 20:00

正文

作者 | 暖洋洋



在狂风大作的雨天,小明因急忙赶回家,没注意脚下路滑,便在路上摔了一跤,疼痛不已,

祸不单行的是,当他再次启程时,又被路上的石头绊了一下,

不同的是,他这次摔进了钱堆里。

请你猜一猜,小明现在还会那么疼吗?

想必你和我的答案一样,



(图源网络,侵删)



不会!

你只会说:哇塞!赚啦!



似乎金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的痛苦 (听起来是物理意义上的缓解



有趣的是,一项心理学实验恰好揭示了类似的 “数钱镇痛” 的现象。



数钱镇痛实验研究


在这项研究里,研究者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什么是疼痛。



而提起又不过分危险,又确实会导致疼痛的刺激,研究者们想起了热水[1]。



好!温水煮青蛙和开水烫猪脚(喂



那么,说到控制变量,数钱的控制变量是什么呢?



你要说数钱,你就不能只说数钱。



手指捻着,嘴里念着,眼睛看着。这是数。



你要看着纸币的烫金在眼前一闪而过,你要闻到鼻尖充斥的钱的味道,你要想到这张薄薄的纸所代表的五花八门的购物车列表。这是钱。



那对于对照组来说,数不了钱,那就数纸吧!



于是被试被分到四种条件。强烈疼痛下数钱,中等疼痛刺激下数钱,强烈疼痛刺激下数纸,中等疼痛刺激下数纸。



在强烈疼痛条件下,参与者的左手食指和中指浸入水中三次,第一次是43.1℃(基线)90 S,然后是50℃(非常热)30 S,然后再以43.1℃对60 S进行浸泡。而在中等疼痛条件下,参与者的手指只浸入基线温度(43.1℃)的水中,即180 S。结果表明,与数纸组相比,数钱组别负性感受更低,这表明了 金钱概念减轻躯体之痛



(图源网络,侵删)



物理意义的痛可以解决,那心理层面呢?研究者们又探究了社会排斥情境下数钱的效果, 发现数钱是一件万能的事情(不是。



这一系列实验说明了了人际间的痛苦和身体上的痛苦导致了对金钱渴望的增加,而 数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外在的痛苦刺激以及社会排斥带来的负面感受 ,金钱激发了人的 自我满足感



为何数钱能镇“痛”


学堂君不禁思考“为何数钱能镇痛”,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刺激-强化理论来看待“金钱”。



/ / 1. 刺激-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理论认为,学习是 刺激与反应 的联结, 强化 是条件反射中能够增强反应的概率的手段[3]。



比如,小明为了看喜欢的动画片,必须先写完作业,于是小明快马加鞭赶作业。在此情境下,看电视作为正强化,增加了小明写作业这个行为的概率。



强化可以分为 一级强化 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温暖、水等。



二级强化 也称为条件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结,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 金钱 ,对刚出生的婴儿而言,金钱并不是强化物,但随着人长大,知道钱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金钱就能对行为产生效果,是一种二级强化。



(图源网络,侵删)



在当今社会形态下, 金钱作为一种等价物 ,它不仅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相交换。同时,金钱也是二级强化,满足个体的需要。



钱作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是权利的代表物,人皆逐而求之,它能够激发自我满足感,让个体有底气实现自我所需。



在开头的案例中,小明掉进了钱堆里,钱激发了他的自我满足感,能够换取他想要的东西,实现个体需要,而当个体需求被满足时,会产生类似于开心快乐的积极情绪。



小明掉进坑里的疼痛被遇到金钱堆的喜悦减轻,数钱带来的愉悦使得疼痛——开心的情绪逐步发生转化,可以从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对此进行解释。



/ / 2. 认知-评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 ,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评价具体分为初评价、次评价以及再评价[4]。



初评价: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

次评价:对自身反应行为的调节控制。

再评价: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我们再回到小明身上,他在疼痛中又摔进坑里,但是这次是金钱坑,综合评价后金钱于自身有利,疼痛逐步由“金钱”激发的积极情绪所主导,负面情绪减弱。



综上所言,我们可以看到金钱是一种正强化,还能缓解“痛”的情绪。



似乎拥有 越多的金钱就有更多的机会来换取我们想要的东西 ,满足自身需要。



(图源网络,侵删)



谈及此,学堂君不由得提出了疑问:

金钱能交换幸福吗?金钱和幸福是等价的吗?



金钱与幸福


有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较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更有医疗保障,有更多的资源去抵抗患病的风险[2]。



但是越有钱就越幸福吗?打个比方,拥有1000万的人相较于流浪汉而言会更幸福吗?并非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如上文所述,金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性情感,产生积极情绪,但 幸福绝不仅仅由金钱衡量 ,正如一句古话“钱必不可少,但 钱不是万能的 ”。研究表明,在金钱外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预测幸福:



一项大型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交地位较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而言对幸福感有更重要的预测作用[5]。个人在当地尊重阶梯上的地位--他们的友谊、工作场所或邻里团体--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以及他们经历积极和消极情绪的程度有很大影响。



一般认为,金钱和时间都是人们认为会带给他们更大幸福的稀缺资源,但两者相比较,哪一个更能预测幸福呢?



非常反直觉的研究结果是,选择时间而不是金钱的人更快乐[6]。



(图源网络,侵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如教育、社会关系满意度、社会支持,工作、文化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满意度息息相关,都是我们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7]。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 辩证地看待金钱 ,一方面,金钱满足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满足,减轻社会痛楚。但另一方面, 金钱与幸福并不等价 ,生命中有很多更珍贵的事情值得去珍惜。



投票


学堂君

小时候,学堂君总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妈妈笑着在床上清点今天的入账金额,一边数钱,一边笑着,这幅画面至今都难忘。从某种意义上说,金钱象征着背后的努力与付出,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质朴的努力因为外在的物质奖励而变得具体有形。

或许,数的不仅仅是“钱”,

也是盘点那些努力的痕迹。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Zhou, X., Vohs, K. D., & Baumeister, R. F. (2009). 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 and Physical Pa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6), 700-706.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2009.02353.x

[2] Niemeyer, H., &  Knaevelsrud, C. (2023).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cess to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9,  937–953. https://doi.org/10.1002/jclp.23449

[3] Skinner, B. F. (1938).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Appleton-Century.

[4] Lazarus, R S., &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5]Anderson, C., Kraus, M. W., Galinsky,  A. D., & Keltner, D. (2012). The local-ladder effect: Soci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7), 764-771.

[6]Hershfield, H. E., Mogilner, C., & Barnea, U. (2016). People Who Choose Time Over Money Are Happier.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7(7), 697-706.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16649239

[7]Diener, E., & Seligman, M. E. P. (2018). Beyond Money: Progress on an Economy of Well-Being.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2), 171-175.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6689467



作者 | 暖洋洋

编辑 | 伍圩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