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字针对两类新媒体人,
刚毕业不久的及转行过来的。
也许我们成长环境、性格、经历都不同,但当时当下我的奇葩经历或许对你有启发意义。
——全文真人真事,大白话
=================
我是一个
从北京来杭州发展的
奇葩求职者
,奇葩在求职过程中。你能想到的错,我都犯过。
除了邮件收到的,那些「不匹配」面试,共失败了
18 次
就因为这个原因,
上个月九号,当我递交
给老板一份文件,阐释我想把自己的奇葩求职心得。结合需求转化为一个课程产品时
他竟然一口答应了
(好吧)……
——
时间回到一年前,
我的奇葩求职记
4月从北京来杭州,在接连面了 2 家本地互联网公司后,最大的感触是:
北京开放,杭州务实
这点体现在,
或许你在北京面试时,HR/用人部门或许会花时间和你聊一些岗位事务的观点或理论;
而在杭州面试时,
HR/用人部门会迅速通过你说的案例数据,结合你的言行举止,判定合不合适。
于是我知道:
“城市有城市气质,
城市里的企业也一样,换城市求职时,可以先搞清楚这点”
刚开始,我发现招聘网站,
如拉勾、脉脉上挂着的职位,有很多都挺适合自己的呀。为什么鲜有面试机会,一次次,我会在面试中表现的不自信。
急于剖白自己,
急于表述意愿,急于自砍身价,
这样的结果可以预见
而事实上呢,从身边某位HR朋友那里得知,我关注的一些岗位中,有些是“常年岗”
会一直挂在招聘网站,
在公司没有招聘需求时,一样会回复一个“不匹配”。
于是我知道:
“面试是公平的双向筛选,你不必昂头也不必自卑,只需静静成长”
需求永远
是双方或多方的,而我只看到自己想去哪家哪家公司,想要什么什么职位,想要多少多少薪水。一旦不如愿,《一剪寒梅》就成了背景音乐。
因此建议你
在选企业之前,先选需求。尽可能弄明白,企业目标岗位的需求实际并确认是合适自己的。
这次,我知道了:
“
按自己意愿列出的‘想去的公司’,逐个去争取面试机会,实际上是最低效的行为
”
8 月份
认为已‘改头换面’的我,有幸通过层层筛选拿到了某新媒体大厂的OFFER,见识到了专业团队的专业操作,并确认了自己能发挥特长。
但我奇葩的
在团队尚未对自己足够信任时,要求独当一面对一切其它意见的回应
都是
”这块田是我的,你别碰“
……
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就算你进了理想企业。也别忘了调整好心态对接好团队需求。毕竟,你也不想自己的同事是个又臭又硬的讨厌鬼
这次深刻的明白:
“‘进去’与’留下‘,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你不想辛苦拿到理想OFFER后,短期就离开”
9 个月
我的简历优化迭代了 16 版,买过看过 10 节以上面试技巧课,提升了平面、MG动画、短视频剪辑等技术能力。
面试时确认自己礼仪周道且自然,通过脉脉会员极速短信券,朋友推荐等各种方式
联系企业’关键人‘
等等……
可是我发现:
“一切求职‘技’的使用,不如稳扎于’真诚+开放+学习‘的心态”
我靠真诚与自我迭代,
赢得了想要的OFFER以及首家愿意联合开课的新媒体大厂
现在
“我想,我可以帮助更多弟弟妹妹们”
(我联系新媒体大厂-丁香园,当时的聊天截图)
“主流互联网招聘网站,
大部分都是‘静态求职’,不匹配就是不匹配,被拒后你甚至不知道原因、努力方向与解决方案而当下我们需要'动态求职'”
如上所述,
公司并没有认为我不自量力,它鼓励我根据自己的奇葩求职记,打磨一款能有效解决
新媒体人求职问题
的课程产品。
——
让学员求职过程中
「当下的不匹配」
蜕变成方向清晰的、有解决方案的
「成功匹配」
……
我想,
你当然不想听一个奇葩来说些什么
但我这个奇葩
很努力的邀请很努力的总结
给你打造了一个
新的求职方式
重点是!
我绝不让它贵过你的一张求职单程票
如 何 报 名
限时特价:3人成团
69元
(
限前500名,
原价:
169
元 )
永久保存,随时回放
戳二维码,立即报名
上下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