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热血的想法时常诱惑着每一个人,以至于不计其数的人背起行囊,各自穿梭在向往的路上。
或许有些人会是抱着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想法,或许有些人只是为了暂时的逃避现实世界里的尔虞我诈。
但是,还有许多人是为了去感受那些不同的人生体验,从而去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美好感受,更是会不断积累丰厚人生阅历与更高层次的视野。
我们去到的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它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让人在岁月的斑驳里去感受那些时光给予的印记。
在汲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会深刻体会到那些曾经历过岁月变迁的东西,所留存下来的种种珍贵,会让人触动的同时产生敬畏。
不断增长的阅历还会让你意识到在这大千世界里,人类竟是如此微不足道,会让你持续着好奇与求知的心,促使你不断的去了解这个世界,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在《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这本书里,记录了许多作者留学古巴,旅居西班牙所发生的精彩故事,那时的他漂泊在异国他乡,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困难与曲折的人生道路中不断成长。
在成长路上,他将所看到的风景,所了解到的各国的文化与风情,还有对这些国度的深刻感触与弥足珍贵的生活经历都融汇在了这本书里。
让读者在感受那些犹如亲临的故事的同时,也被故事中的真挚的情感所打动,我们何尝不是自己人生中的旅者,虽然历尽千帆,却仍然想要守候着初心不忘。
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的人生旅途中。
⒈
挥洒青春的大洋波岸
许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曾锴乘飞机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横跨西欧大陆,穿越大西洋,到达了一个神奇的国度——古巴,他需要在这里的哈瓦那大学度过他大学预科生的一年。
这里碧海蓝天,植被茂盛,椰林树影让人陶醉,而且,学校坐落在既安静又辽阔的郊外,四周是一望无垠的雪茄田、芭蕉林和甘蔗地,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让人心旷神怡。
但是最初的雀跃与新鲜感保持一段时间后,便是漫长的单调与乏味,文化与饮食的差异对远方来的曾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生活的不顺意与浓稠的思乡情绪让他因此病倒了。
学习也跟着落后了一大截,情绪低落的他看着远处大片的绚烂绯红的花田,并不觉得有半点美好,他在心里不断想着:要不然就回去吧,亲朋好友,美味佳肴,回到中国应有尽有。
巡逻的校长似乎懂得每一批初来乍到的学生的心思,他看出了曾锴内心的惆怅,耐心的开导曾锴,直到曾锴打开了心结,之后,曾锴在踏实生活与学习的同时,对未来的生活重燃了新的希望。
并且,他想印证校长的话:预科结束后,搬去哈瓦那海边的一个美丽又极具风情的小镇,那里的日落,是一生中最不能错过的风景。他在内心里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在逆境里想要将生活反转,促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曾锴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跟随自己内心的节奏,更加努力的学习。
闲暇时间与当地人交朋友,了解当地的文化与产业,有时也心血来潮在寝室里与众多同学一起张罗着做几道中国菜“改善生活”。
就这样度过了整整一年,最终他不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预科的学业,也适应了异国他乡的生活,和朋友们打成一片,在顺利升入本科的同时,也搬到了哈瓦那海滨的塔拉拉城里的学校。
一切努力变得有了意义,所有收获要感谢当初的不曾放弃。
来到海滨的这个小镇后,曾锴学会了坐在合欢树下看日出,远远的看着地平线,看天际从泛白,到发黄,再到一轮红日羞答答的跳出地平线,散发出万丈光芒。
那般景色真的如同当初校长说过的一样美好,而曾锴也同样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相信自己,就没有欣赏不了的盛景,也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在这个异国他乡,曾锴在此生活了许多年,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过拼搏的汗水,也留下了青春的印记,即使辗转了许多年,仍会不断回想自己曾经热血如荼的少年模样。
⒉
为了梦想而孤军奋战
那些经不起考验的美好愿景,往往会败给了冰冷的现实。
就如同读书这条路上,许多人曾是千军万马般奔向求知的道路,但是大多数人不是被道路两旁的风景所吸引,从此慢下了脚步,就是被脚下的泥泞所绊倒,就此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同样是二十多年的学海深涯,曾锴一路披荆斩棘读到了博士,而此时他环顾四周,初中同学在晒小孩的成绩单,高中同学在晒结婚证,大学同学在晒情侣照,研究生同学在晒工作……
选择了这样一条孤独的道路,自然经常被人质疑、打击。
作为一个文科博士生,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生、奇葩,百无一用,还经常会被亲人们拉出来与同龄人作对比。
比如某个亲戚说:“和你一般大的男孩子大一就缀学,后来经营别的事业,如今拿着高收入,孩子都几岁了,你还在读书,啥时候毕业?”
和初中同学一起出去吃饭,他们都开着车,带着家眷,抢着买单,会用怜悯的口吻说:“你还没有经济独立,很不容易,我们请了,我们请了。”
在曾锴想来,自己也的确除了学历,穷得一无所有,并且,所有人都难以理解他,连他自己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但是,在他内心里,求学仍是他坚定不移的梦想,生活可以一直清苦,孤独,但是为了获取更深厚的学问,实现更高级的理想,他愿意带着一颗求知的心,去探索,去修
行。
唯有苦读才是出路,而这个主题就必定与金钱,与享乐无关。他要将心扎根在这异国他乡,事业、家庭、爱情,哪怕一无所有,也要将梦想坚持到底,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为了交学费,即便是博士生的他也要外出打工,翻译、带团、代购、卖饭、家教、做广告……
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清苦的日子都过过,最穷的时候甚至搜便全身的硬币,都买不起一张公交车票,只能顶着深冬的寒风疾步回家。
但是,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也就没什么好怨天尤人,只有咬紧牙关度过这艰难的一段时光,才会斩获新的希望。
寻梦的过程或许会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苦涩,但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人生的乐趣,许多年后,回想起当初的义无所顾,才会发现真正美妙而有意义的人生,大概是坚定不移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⒊
身边的那些智者
有些知识是需要自己去领悟的,而有些视野却是别人为你打开的。
曾锴多年的求学生涯里,遇到过许多有学识,有个性的老师,带给他许多人生中的启迪。
曾锴曾听过一位老教授在一次交流讲座中所提出的观点:科学就像一块奶酪,饱含了人类对世界的全部认知,是可以被解释的已知世界。
而每位学者所研究的目标就是拿起一把刀,找到一个角度,将这块奶酪切开一个面,清楚的展示给大家看。
在以前,曾锴总以为科学就代表着真理,而老教授的说法却让他恍然大悟,真正的科学其实只是人类凭借现有的认知和经验去解释的,是可以被观察、分析,并且能被表达和理解的东西。
老教授最后表示,人类致力于改变生活,曾制定了无数宏伟计划,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消除贫困、饥饿、疾病、灾害,探索宇宙,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相反,人类的世界越来越复杂,矛盾也越来越深刻,但是即便如此,作为年轻人,仍然需要为人类的进步而继续努力奋斗,探索无限真理。
曾锴为此感叹,或许,在有生之年,能够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智慧和能力为人类的进步而奋斗,那么将会是最圆满充实的一生。
在曾锴本科阶段,也遇到了一位同样充满学识与智慧的老教授,他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在情商与智商上超越年轻人。
跟随他一起学习,学术水平会提升很大,但也因此让人觉得跟不上老教授的思维与节奏,心力交瘁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老教授喜欢开玩笑、自嘲,动不动就引用一些寓意深刻的隐喻,作为学生,自然赶不上他的学识与才智,这就会被他在语言、思维、现实与理论上打击与讽刺得体无完肤。
但是,他的这种教学特点所挥发出来的多重折磨,倒让大家在学习上不敢有半点怠慢,只想努力的赶超。
自然,努力是有回报的,每付出一点时间,就更深入地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也对教授平时挂在嘴边的那些理论、案例、玩笑有了更彻底的理解,最后便能顺利通过考试。
或许,有些人在你的人生中只会出现一阵子,但却会是你终生铭记的良师益友,会在你攀爬梦想的高峰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即便是多年后,还会让你感恩他当时的出现与拂照。
⒋
做个背包远行的少年
见识得越多,越会觉得自己与苍茫的大千世界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而原先所拥有的知识与阅历更是不值一提,无限的求知与探索欲会促使你继续前行。
曾锴本科毕业后曾回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在一所大学里当起了老师,虽然校方提供的各种待遇十分优厚,工作环境也让人悠然自得。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缺少点什么,对外界的种种渴望也让他不甘于让自己的人生停滞不前。
当他的学生提出许多超出教材之外的问题的时候,面对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情,更是让曾锴觉得自己应该储备更多的学识,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称职的老师,才会传授给学生更全面的知识与理论。
于是,他继续背起了行囊,去往求知的国度,开始考研、考博,接受着更多的人生历练。
在这期间,他有幸去往古巴、西班牙等许多国家游历,比如,他去体验了行走在西班牙与法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区的那条去往大教堂的路。
每一年,不管是教徒僧侣还是凡夫俗子,青年才俊,都会手持通关文牒,拄着原始木杖,沿着贝壳标识,前往心中的圣地。
在这条延绵几百里的小路上,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每天必须按时走完行程,才能到达每个驿站,否则只能露宿野外,披星戴月。
在那里,他感受到了人们虔诚的心与坚定不移的意志,十分另他动容,当人们结束了行程,还会专门去到海边,丢掉一件伴随自己一路的物件。
这仿佛象征着人生的取舍——人本来就赤条条的来,走完这一生后,也必将毫无留恋地放下,平静安详地离开。
在葡萄牙,里斯本,曾锴去寻找了两位对葡萄牙人有特殊意义的人,一位是恩里克王子,一位是古本江先生,了解了他们曾经的种种事迹,也走进了属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里。
恩里克王子曾带领葡萄牙人向海洋进发,奠定了这个民族迈向世界的硬实力,而古本江先生这位富庶的商人,则在自己寿终正寝时将十八亿美金的遗产捐赠给了葡萄牙政府,使得它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基金会之一。
是他们用人性中最光辉的无私与慷慨,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乃至于这个国家文化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这些探索与求知的旅程给予了曾锴震撼与感动,也成了他游学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他的视野,使得他更加坚信求索的答案就在脚下,就在前方。
路会越走越远,坚持着内心的那个方向,终会到达梦想的彼岸。
在古巴与西班牙求学的这十余年,使得曾锴深刻的融入到了这些国家的文化里,品尝当地的美食,游览历史文化古城,倾听流传至今的传奇故事,并用文字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切,这是多么别具一格的人生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就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促使他去探索真理,去追逐自由,去憧憬永恒,在他看来,只有扬帆远航,经历过漂泊流浪,才会对酸甜苦辣的人生感同身受,才会赋予自己更加强烈的真情实感。
人生之路便是一条永久的求索之路,更是一条启蒙与追逐光明之路,而在有限的青春里,无论你是卓越还是平凡,勤奋还是懒惰,富裕还是窘迫,都应该坚守属于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