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2024“中国年轻建筑事务所” 专辑最后一期,欢迎一起认识10家多地办公,甚至积极向海外扩展的新锐团队, 名单为下 (依事务所名称音序排列) : Basistudio本所设计|buero moin moin | SoBA|Spatial Forces 梓盟|变余构造 Palimpsest|衡建筑Modum Atelier|莘野佚筑设计工作室|苏畅设计研究室|衍述设计工作室Studio RE+N|园里建筑Atelier Ingarden 如业主、合作单位有意与文内收录团队取得联系,可于文末留言,我们将代为转达。 希望这些新生事务所的蓬勃发展之势,能鼓励大家继续前行! 文末附有本系列报道的完整链接 ,可回顾全部入选团队自我介绍+年度作品。春季,我们将邀请部分团队参与线上接力演讲 ,欢迎继续关注。
Basistudio本所设计 创立于2021年,是一家立足于上海、成都和武汉的跨学科创新设计事务所。Basistudio拥有国际多元化背景的设计团队,并获得多项国际设计大奖,设计业务范畴涵盖民宿酒店、餐饮空间、新零售空间、展示空间、办公空间、城市更新等。
Basis(基础,要素)是事物的本质,本源。我们聚焦每个项目的独特性,并不断尝试突破边界,从场地、品牌、文化等基础要素中为每个项目探寻其本质以及更多可能性。我们相信,设计不仅可以创造丰富的空间和视觉体验,也可以提升品牌和公共价值,传递不同的生活方式,设计即生活。
△ 实景 外观 ©Shui Han
年度作品:
Rus h Bistro
海南万宁,2024年10月已建成
Rush的主理团队希望这个在海边的小酒馆能让来到此地的人们从城市的水泥森林“rush”冲向自由与自然,在海滨沙滩一隅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链接。
如何通过建筑的构建来传递品牌的价值观,让传统悠闲缓慢的海滨度假更具活力与激情,是我们这个项目的设计出发点。
“冰块”是调酒的灵魂,于是我们联想到了“被切割的冰块”这一概念。散落在沙滩上“冰块”盒子由轻质廊架串联,共同形成不规则的平面轮廓。建筑在每一个角度都有独特的结构形态,形成了不同的构成美感。
傍晚的蓝调时刻,廊架之上的半透明盒子如切割般的“冰块”在沙滩上被点亮,品牌形象与建筑形体形成自然的连接。
△ 实景外观 ©Daniel Chen
buero moin moin 由张旭、林荣星和黄金辉成立于2023年。三位创始合伙人曾共同就读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并曾于中国、德国、瑞士等多家国际知名事务所从事建筑实践。
“buero”是德语里“工作室”的意思,而“moin”是一种亲切的问候语,相当于中文里的“早”。我们不仅希望营造一个开放的工作室氛围,也希我们的设计能够带来自由的体验。
△ 即将完工的立面 ©buero moin moin
年度作品:
CHU民宿
江西景德镇,在建中
原建筑位于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道路的一侧,隔着院子望向对侧的山体。新的改造和扩展将其转变为一个拥有六间客房的精品民宿,同时在首层配备咖啡厅、早餐厅及一个陶艺展示销售区。新建的钢结构阳台在增强建筑正面性的同时,与采用同样构造方式的檐廊、入口大门一起围合出庭院空间。半透明的冰裂板“屏门”叠合错落地排布,形成内与外之间的一层帷帐。抽象的“盒子”置入于每一层,在形成独特领域的同时又划分空间,建筑的方向性得到强化。
选择该项目作为年度设计的原因:作为工作室第一个公共建筑设计委托,经历了未曾预见的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试图平衡目标导向的项目推进与对设计品质的精益求精之过程中,团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 轴测分析图 ©buero moin moin
△ 庭院效果图 ©buero moin moin
△ 客房效果图 ©buero moin moin
SoBA(Soft Build Architects) 于2021年成立,目前办公室位于苏州和西雅图。
软(Soft),相对硬而言,象征着灵动、细腻、感性与包容。营(Build),既代表从建筑本质出发,探索在不同环境、功能和文化需求下,空间的和谐、生动与美妙的存在方式;也寓意“营地”,一个项目为平台,不断吸引志同道合者参与设计实践,成为创新探索的工作坊。SoBA是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创新建造。
△ 鸟瞰效果图 © SoBA
年度作品:
锦溪初级中学改扩建一期设计
施工图设计: 苏州华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在建中
锦溪中学创立于1946年2月,前身为“昆山县私立槃亭初级中学”。校名“槃亭”源于锦溪初中杰出校友朱文鑫(1883—1939)的号。学校三面环水,风景宜人,紧邻锦溪古镇,坐拥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如何在校园中传承和延续古镇深厚的历史肌理,是本次设计的核心目标。
设计方案通过现代手法再现古镇特色,将锦溪古镇中的建筑、廊道与庭院元素融入校园空间。场地设计以“一溪穿镇而过”为灵感,将蜿蜒曲折的公共小径引入校园。这条泛着夕阳暖色的小“溪”,既是南侧河道的延续,也是入口广场的指引;它连接了校园庭院,贯通湿地公园栈道,同时承载了多样的共享空间,象征着锦溪古镇的悠久魅力和美好延续。
为确保正常教学秩序,项目将分两期实施。
△ 建筑外观效果图 ©SoBA
△ 室内效果图 ©SoBA
△ 施工现场 ©SoBA
Spatial Forces 梓盟 设立于迪拜和上海,聚集了跨国家跨领域的团队成员。
工作室坚持研究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多样性路线,擅长以AI + NeuroTech + Metaverse的技术赋能设计应用,目前已经建构了原型研发、元宇宙场景交互、城市设计、建筑及室内、新媒体艺术、装置设计六大板块。
建筑设计方面,我们致力于以学科交叉的方式赋能传统建筑设计工作,将新兴技术和周边学科带来的启发,融入“定位—策划— 设计— 施工— 运营— 流量”的全过程设计实践,打造能在其生态系统中永续生长的建筑。
△ 设计效果图 © Spatial Forces 梓盟
年度作品:
东郊镇乡村振兴航天农文旅项目
联合体单位: 上海新空间工程设计管理有限公司
海南文昌,在建中
本项目位于海南文昌,建设总投约1500.40万元,用地面积约19000平方米,新建平台面积约3500平方米 ,拟建成集航天研学、航天体验、航天观礼、休闲娱乐、餐饮购物、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可容纳2000人以上的航天旅游基地。 设计灵感源于“宇宙星云”意象。观礼平台作为整个动线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立足于航天文化,强调建筑形态的科技感与未来感的同时,兼具功能力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了平台空间和火箭发射点位的视线关系,尽可能多地创造有效观礼面积,以利后期运营。 作为年度项目的入选原因:作为一家刚满一岁的年轻事务所,该项目是第一个完全由我们全程主导设计并落地的项目,第一个“亲生儿子”。必选!
△ 设计效果图 ©Spatial Forces 梓盟
Palimpsest变余构造工作室 2021年1月创立于深圳。我们尝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空间,基于人文与科技构建新的人造地表。
主创建筑师寇宗捷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RIBA Part2)、重庆大学;实践于伦敦、多伦多、杭州、武汉、深圳,作品曾获选天作杯、Young Architect Competition、凯州新城国际建筑师设计竞赛、川西林盘建筑设计更新竞赛、成都锦城公园建筑设计竞赛、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曾担任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周导师,深圳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客座评图导师。
△ 改造后建筑南侧外观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年度作品:
麓湖CPI岛W13改造
室 内设计: 林嘉新、罗榜杰、snowpeak
景观设计: 昱道景观
灯光设计: BPI照明顾问设计公司
四川成都,2024年4月已建成
项目位于成都麓湖CPI岛非标商业集群,W13号楼是我们在岛上设计新建加改造的四个项目之一,也是曾经的二十余栋麓湖别墅样板间之一,摇身一变成为了snowpeak成都麓湖生活方式概念店。
设计由“去皮留骨”开始,在分析现存建筑情况之后,我们去除了原本建筑外装,保留原有建筑结构。接着我们分析了原本样板间不规则的建筑空间与语言,采取“化零为整”的策略:将建筑外立面的凹凸尖角整理归纳成商户可使用的标志性展示界面。最后是“有节奏地加建”,提取原有建筑的外轮廓与景观的曲线,将新建体量设计成椭圆形,形成包围前区公共草坪的多层次的圆弧变奏。
W13号楼是工作室在有方发表的第一个项目。它 是非标商业,是建筑改造,也会是未来很长时间设计市场中的“标准”项目。它的落成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后续委托,所以是我们的年度项目。
△ 改造前建筑西南侧外观 ©寇宗捷
△ 改造后建筑西南侧外观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 改造后 建筑西侧外观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衡”意为平衡,旨在将不同事物融合以致新。 衡建筑 探索文化折衷的现代东方性,将传统视为供应“可持续的文化体验”的原料,求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
我们强调因地制宜,创造契合环境的丰富叙事感;通过对构造、形式、材料和色彩的定制化处理,构建独特的空间体验;尝试为每个项目的品牌与物理空间之间置入一个中间介质;采借电影、雕塑或自然场景作为“概念”,将品牌传达的情感氛围具象化,并围绕这个概念组织设计语言,以达到空间的商业传播力的最大化。
△ 外立面 ©朱润资
年度作品:
赏庭Someting
江苏南京,2024年10月已建成
理想城市——从家具美术馆窥探理想生活的映射,通过设计的介入探索理想生活的映射,并从整体策略回馈每个场景的游览体验。建筑外立面由封闭状态打开,转化为面向街道的开放形态,从而提升了商业空间的友好属性。外立面设计采用水景反射、悬挑桥梁、折返路径、透明玻璃和半透明膜结构,隐喻了园林中的空间层次及“曲径通幽”的意境。
在空间布局上,设计通过解构城墙、宅邸和院墙等意象,将异形体块置入一二层空间,将家具品类巧妙融入其中。流线设计环绕体块穿插,营造出回型游廊的观览体验。材质运用上,通过白色膜和钢结构引入公共建筑设计思路,打破了传统装饰城的刻板印象,并呼应了家具美术馆的主题。一二层回廊中混凝土与布艺的结合,将艺术气质注入了商业场景,兼顾实用性与观赏性,为参观者提供多维度的沉浸体验。
△ 外立面 ©朱润资
△ 一层空间 ©朱润资
△ 二层空间 ©朱润资
莘野佚筑 成立于2021年初,是一个集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于一体的综合设计团队。我们专注于乡村建设、城市更新领域,项目涉及民宿酒店、文旅康养、餐饮零售、居住空间等板块。
在古文中,“莘野”指代隐居之所,建造之人可能就是居于其中的隐士,是位佚名之人。“莘野佚筑”表达了工作室的营造价值观,即以一种顺势而为的方式介入每个项目,不强调对建筑师个人意志的表达,努力营造与内心共鸣的空间。我们相信空间是可生长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使用者共同成长。
△ 暗色作为主调,以克制的色差做退隐 摄影: 刘国威
年度作品:
CAFE 233
中国天津,2024年5月已建成
233公路位于蓟州区,是天津乡村旅游干线,依山势修建,曲折蜿蜒,沿途风景秀丽,被誉为“天津最美天路”。CAFE 233作为其重要节点,位于公路第一观景台上,俯瞰翠屏湖。项目落成后,大量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使其成为蓟州新晋旅游目的地。
我们选择暗色作为空间主调,使视觉聚焦于明艳的自然景观之上。材料以木、石等天然材质为主,通过不同方式的应用,营造自然温馨的氛围,每一处细节都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斜向的线条、异形的洞口,如山石般独特而富有力量,是对周边自然地貌的隐喻,使内、外空间和谐共生。
项目于2024年中落成营业,短短半年时间,已成为蓟州旅游的重要名片,并在商业上获得较好反馈,对当地旅游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 项目位于233公路第一观景台上 摄影:刘国威
△ 材料以木、石等天然材质为主 摄影:刘国威
△ 室内空间与广阔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摄影:刘国威
苏畅设计研究室 通过设计、研究和建造,重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设计方法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结合,探索日常之物的设计创新,注重在清晰的建筑形式语言中注入丰富的物质性与生活感。 近期完成的城市更新和乡村活化项目 关注社区空心化与气候变化对生活环境的改造需求,关注传统再生、生态建构等议题,通过设计提升社区的参与感与文化归属感。 我们强调动手、合作和开放的探索过程,以跨尺度、跨学科的方法开展设计。
△ 建设实景 ©Kris Provoost / 香港艺术中心
年度作品:
转角: 城市生活所
建筑顾问: New Office Works
技术顾问: 奥雅纳 Arup
中国香港,在 建中
“转角:城市生活所”的设计通过与大角咀社区内的白铁师傅合作,将大角咀传统造船相关工艺与环境设计技术结合创新,利用白铁与复合竹材料,营造自然、舒适的公共空间。旋转的建筑造型借鉴船体形态亦呼应“转
- 角”主题,创造起伏海浪的意象,重现大角咀海陆变迁的空间特色、激活社区的集体回忆,共同想象大角咀的社区未来。 作为市区更新基金资助支持、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转角:”社区工作的中心项目,设计过程特别关注不同持份者的意见。团队通过对传统白铁与竹材料的创新应用,开启不同持份者对未来社区空间的想象,以工艺创新与参与重新串联城市更新过程中的 社会织理(Social Fabrics)。
△ 建设实景 ©Kris Provoost / 香港艺术中心
△ 细部 ©苏畅设计研究室
△ 设计模型 ©苏畅设计研究室
衍述设计Studio RE+N(Re-Evolve Narrative Studio) 是一家扎根于上海与浙江的跨学科建筑工作室,由建筑师张雨婷与张谱创立,拥有哈佛背景的主创团队兼具国际视野与在地实践经验。
工作室秉持“衍述”理念,通过“衍伸”场地要素与“演述”场所故事,关注人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实现空间再生与场所精神的转译。业务涵盖建筑、景观、城市、策展、产品与公共艺术装置。曾获美国AMP建筑大师奖、法国DNA设计大奖、Architizer
A+特别荣誉奖、意大利The Plan Award最终名单、IDA国际设计奖金奖等重要奖项。
△ 下街茶广场鸟瞰 摄影: 梅可 嘉
年度作品:
古市镇下街茶广场
施工图设计: 华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丽水,2024年1 0月已建成
下街茶广场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老街东南端的城乡过渡地带,改造前为荒废杂乱的菜园。场地承载“两个半菜园”的历史记忆和两棵百年古茶树,是松阳茶文化发源地。
设计以保护古茶树、延续茶文化为核心,用“两个半”漂浮广场的概念应对居民日常与游客体验的双重需求。入口广场开放灵活,与社区中心联动,支持大型活动及休憩功能;中间广场通过旋转座椅、矮墙台阶等元素,创造多样化的日常场景;尽端广场围绕古茶树,塑造宁静的观赏空间。
设计提取本地建筑与农耕元素进行转译,激发场地活力,重构集体记忆,例如对应菜棚的入口拱棚、对应坊门的旋转框景墙等。通过传统材料的现代化表达,广场以低成本介入实现空间的柔性过渡,成为传承历史与连接日常生活的公共节点,为老街更新探索可持续的设计路径。由此,下街茶广场是2024年最能体现衍述设计核心理念与在地化投入的项目。
△ 广场上的当地民乐表演 摄影:梅可嘉
△ 广场和村路 摄影:梅可嘉
△ 广场上的各个元素 摄影:梅可嘉
园里建筑工作室 2021年秋季创立于杭州,以“建筑、村落、城市皆为园林”的中国传统营造美学思想为理论背景,尝试在中国本土的各种环境中完成以“基本建造”为主要方法的建筑设计。近年来,工作室将城市微更新作为重点实践方向,先后完成了若干老城区公共卫生间、垃圾中转站和口袋公园等微型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尝试为这些被遗忘的角落空间重新建立秩序,使其回归城市的日常生活。 主持建筑师梁昊本科和研究生分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在读博士、挪威国家建筑师协会会员。
△ 项目实景 ©园里建 筑
年度作品:
廊坊北凤道垃圾中转站设计
河北廊坊,2024年6月已建成
本项目关注的是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空间,尝试用建筑学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实际需求,为这些角落空间重新建立秩序融入城市。项目用地原本是一个露天垃圾回收场地,卫生条件极差,垃圾回收的整个流线也很混乱,不仅难以满足自身功能,也对城市交通和形象造成了消极影响。甲方希望我们在此设计新的垃圾站,以改善现状。 新垃圾站的设计思路有三点,一是建筑整体采用胶合木构造体系,内外无任何附加装饰,希望城市垃圾站本身应体现环保、绿色和高效的外在形象;二是利用胶合木的建构特点,并结合垃圾运输的工作流程,确定建筑的平剖面尺度及垃圾箱转运流线;三是将外立面板材倾斜放置,使建筑内部保持自然通风和采光。 项目建成后,原来的角落空间以新的微型秩序重新融入城市,垃圾站这种城市中必不可少但普遍消极的基础设施,以更体面的方式勇敢地回归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