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得物技术  ·  Java性能测试利器:JMH入门与实践|得物技术 ·  5 天前  
得物技术  ·  Java性能测试利器:JMH入门与实践|得物技术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豆瓣影业这艘“飞船”,能否真正腾空而起?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0-23 16:11

正文


两个月前杨勃内部信中传出的消息,本周终于有了定论:豆瓣正式宣布成立“飞船影业”,开始电影项目的开发和孵化。同时,还公布了“青年导演短片计划”,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投入资金,支持一批短片项目。
 
 
今年中国的电影市场注定不平凡。从年初黎万强宣布回归组建小米影业,到后来58同城投资的动画电影《精灵王座》上映,再到上个月首富王健林怒砸630亿挑战迪士尼,都让电影行业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豆瓣为什么要做电影?
 
从2014年开始,大文娱产业就已经开始井喷,电影行业首当其冲。年初有机构预测,今年电影市场的票房将突破600亿元。此外,网大、PGC等新内容形式的不断涌现,也给电影行业产生了新的发展生机。所以今年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开展主业之外,也纷纷涉足影视行业。
 
作为一个已经成立超过10年的网站,豆瓣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一个社区,变成了具有内容生产能力的综合平台,自然也希望能够跻身到电影产业这个充满机会的市场。
 
今年豆瓣上线的“影视改编”栏目,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影视项目的运作。这次正式成立独立的影业公司,不仅在法律上便于开展业务,更重要的是以后豆瓣将不仅限于在电影领域的“尝试”,而是要实际进行操盘和运作,为以后的深度发展提前布局。
 
可以说,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动作
 
当然,如果说只是追风的话,豆瓣这次在内容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也只能归为投资,所以这只是一方面。如果结合豆瓣近期一系列的举动来看(做阅读、做电商、做文学改编、做电影),可以发现其目的显然不只如此。进入电影行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战略意义:变现
 
对于豆瓣、知乎、果壳这种社区性质的互联网平台,它们有用户、有内容、有品牌,但亟需解决“下半身”的问题,而电影又是一种很容易“名利双收”的变现方式,因此自然成为了首选。更何况,豆瓣阅读还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影业供给大量的文本素材。所以说做电影与以前的动作一样,也是豆瓣商业化过程中的一步,而且是相当关键的一步。
 
那么,飞船影业未来的前景如何?
 
让我们从电影行业的几个关键要素分别分析一下。
 
首先是用户层面
 
显然,飞船影业的目标用户是年轻群体。这不仅由于年轻市场消费能力更强、市场规模大,更主要的是豆瓣社区里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文艺青年。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豆瓣这次将“短片计划”的创作者锁定在了青年导演身上:除了看重他们的潜力之外,更主要是因为它们了解青年人、知道年轻人爱看什么,做出来的东西更“接地气”。
 
进一步从框定题材来看,飞船影业计划一年内孵化完成 3 到 4 个主导的项目,鼓励和开放的类型以“职场(女性向)”、“喜剧”、“科幻”为主。这样的话,飞船影业主要的目标群体基本可以圈定在90后(而且主要是女性观众)。
 
那么,这个市场的需求有哪些?90后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呢?
 
 
以上是腾讯做的一个调研,从结果来看,90后似乎更喜欢流行的内容,比如目前正在热映的大片、大家都在热追的电视剧,以及新出的海外剧等,并且愿意为这些内容付费。
 
年轻用户在消费内容时,除了满足自身娱乐、休闲的需求之外,还有一定的社交因素。简单讲,就是年轻人更喜欢看“周围人都在看的东西”,因为这样才能够和朋友、同事等在茶余饭后闲聊、吐槽,而非只是独自欣赏。

上面的统计图表(易观)也可以证实,目前用户还是以观看综合视频为主(主流影视剧),而对于短片、微电影等相对更轻、更小众的内容,似乎兴趣没有那么大。虽然这些内容的传播性更强,但关注度毕竟有限,更多用于填充碎片化的时间。
 
不可否认,随着审美的差异化和口味的多元化,用户对短片类视频的观看需求在逐渐增加。然而无论是参考国外市场,还是考察国内市场,短片均是主流内容之外的一种调剂,至少目前,这块市场还没有真正火起来。
 
那为什么豆瓣还要扶持短片?其实,这样做更多是一种暂时性的策略,由于刚进入这块领域,豆瓣需要有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摸索,做短片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经过过渡期以后,但相信飞船影业未来的定位还将是网大,而后可能就是院线。
 
然后是内容层面

豆瓣影业是由豆瓣阅读延伸出的一个新团队,豆瓣阅读IP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影的内容质量。

那么,豆瓣阅读的竞争力到底有怎么样?
 
如下图所示,在豆瓣阅读平台里,待改编和已经售出的故事中,评分高的作品基本都是文艺气息浓、很小清新的内容。由于打分基本都是由文青来完成,所以自然更偏好这种风格。
 
 
那么,这种作品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
 
根据用户对视频内容的偏好模型,大众群体对视频的需求,首先是内容要全面、丰富,其次是内容的质量要高,概括起来就是要足够“高大上”,而对于是否有格调、是否有情怀等,则并没有那么关注。


豆瓣文小聚集地的调性,决定了其内容文艺、清新的调性。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目前豆瓣阅读上的文学内容,很“豆瓣”,但并不一定流行。因为只有符合大众化审美的作品,才能成为主流,也更容易传播。所以,目前豆瓣上内容的跨平台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强。
 
如果内容的影响力不够的话,要想吸引观众看,就必须依靠导演、演员等的知名度,而青年导演显然不具备这种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豆瓣要想让自己的电影有商业效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涉及价值观层面的东西。
 
最后是能力层面

1、内容能力

前一阵,豆瓣推出了首部试水短片《一日英雄》,被看作是“青年导演短片计划”的一个样板。这部片子已经在上海电影节上放映,但并没有正式推广,因此票房也无从得知。不过,这个17分钟的短片,在豆瓣评分只有6.5分,目前参评的也只有428人,真的只是一部“小片”。

除此之外,科幻小说《追逐太阳的男人》的权益以百万价格售给新丽影业,还有其他改编作品,获得报价基本也是百万级的。在权益交易过程中,豆瓣更希望的是能够与对方进行联合开发,从而打造自己的能力,这也说明豆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仍然不足。因此可以说,在IP的运营和变现方面,豆瓣虽然已经起步,但还需要很多的积累和打磨。

2、周边能力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豆瓣评分对电影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文章分析过电影票房与豆瓣评分的关系,其结论归纳起来基本都是:豆瓣评分对票房的影响并不大,至少不是强相关。在这一点上,影业与豆瓣阅读面临的都是同样的问题:评分者人数有限,群体相对小众,并不能代表主流趋势。因此即使是豆瓣上评分很高的作品,也很难在观众之间传播开来。
 
再看看豆瓣在其他与电影行业相关领域的尝试。2012年5月,豆瓣电影推出在线购票和选座功能,不过这已经被证明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还有,豆瓣FM曾经尝试经营付费会员和艺人培养,然而市场效果也并不理想。
 
只能说,在电影周边的能力方面,豆瓣的“情怀”和市场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3、全产业链的能力

在成立影业之前,豆瓣在电影领域的定位主要是影视产业链的上游,即IP的积累、筛选、分发,然后由下游的制作与发行公司来完成后面的环节。成立影业之后,这个实体公司已经具备了全产业链的能力,可以直接参与到电影作品的投资和开发中去。然而,纵向下沉就意味着,这对影业的能力要求更高。


虽然上游IP具有一定竞争力,但豆瓣做电影仍然还是属于跨界。根据以往惯例,新入行的企业,需要经历1-2年的潜伏期。这个过程,通常都是先从一些中小成本电影项目入手,逐渐熟悉电影行业的运作流程,通过摸索、学习,不断挖掘自身平台与电影行业的匹配度,然后才可能暂露头角。飞船影业作为新手的这个“预热”过程很有可能更长。
 
此外,由于BAT之前早已对电影业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布局,制作公司也纷纷储备内容、聚拢创作人才。缺乏底蕴和知名度的飞船电影,将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这样的话,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投入,而对于变现能力并不太强的豆瓣,更是难上加难。
 
豆瓣影业这艘“飞船”,虽然燃料齐备,但距离腾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然后再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