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5
月
6
日
,地中海东岸小国黎巴嫩举行了
9
年来首次立法选举投票。由于长达两年半持续不断的宪政危机,原本应在
2014
年
5
月结束任期的上一届议会,不得不三次延长任期至本次选举前。
此次立法选举是在严峻而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举行的:在北方,叙利亚战乱不已,土耳其、伊朗、以色列、美国、沙特等的介入局势日益错综复杂,连年战祸不仅严重危害黎巴嫩安全,更直接导致逾
100
万叙利亚难民涌入这个原本只有
480
多万人口的国家,令该国社会和经济压力雪上加霜,政治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在南方,巴以关系日趋紧张,以色列不断声称黎巴嫩真主党是对其安全的威胁,并一再发出干预的恐吓;在东方,一直支持逊尼派社区的沙特在萨乌德王储(
Mohammad bin Salman Al Saud
)掌握实权后,因不满真主党“坐大”和自己所扶植的总理哈里里(
Saad Hariri
)“软弱妥协”,去年
11
月一度将到访的哈里里“被滞留”,导致总理两度辞职、在外“游历”
18
天之久才返回任上;在国内,代表基督教马龙派的总统(
Michel Aoun
)和真主党结盟,令该国政治平衡摇摇欲坠,更令对“什叶派威胁”和“伊朗元素”始终高度敏感的美国、以色列和沙特犹如芒刺在背,不断试图施加影响。
尽管条件恶劣,背景形势复杂,令本次立法选举的投票率走低(登记选民约
375
万,投票率仅
49.2%
,以黎巴嫩的标准而言偏低),但在立法选举前仍然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意:首次允许民间团体的候选人参选(著名小说家哈达德
Joumana Haddad
宣称当选);传统上代表基督教右翼势力的自由爱国运动(
CPL
,总统奥恩所属政党)宣称要向“跨教派党”发展,并积极吸收来自其它教派的候选人;女性参政议政的势头不可遏止,本届参选的约
500
名候选人中出现了
86
名女性,是上一届(
12
名)的
7
倍多。
由于选举规则复杂,迄今仅有非正式统计结果出台,初步结果显示,真主党及其盟友获得历史性胜利,在未来黎巴嫩政治生活中将发挥更加强大的影响力。
黎巴嫩议会共有
128
个议席,初步结果表明,黎巴嫩真主党及其什叶派盟友获得其中至少
43
席(上届真主党仅获得
12
席),这意味着真主党仅凭一己之力,就足以否决任何自己所不满意的立法议案(黎巴嫩法律规定,任何重大立法议案需获国会
2/3
表决支持);自由爱国运动负责人、现任外长巴希尔(
Gibran Bassil
)
5
月
7
日
表示,该党获得“
30
个左右”议席,和上届相比稳中略升,巴希尔是奥恩的女婿、亲信和属意的政治接班人之一,他和连襟、退役将领鲁科兹(
Chamel Roukoz
)双双当选,被认为是奥恩派在此次选举中最重大的胜利,该党已重申将和真主党结成“战略同盟”,这意味着后者通过“杠杆作用”,将首次在黎巴嫩这个什叶派只占总人口少数(约
32%
,但人口增长率居首位,且被认为拥有全黎巴嫩最具活跃性的社区活动)的国家占据关键性的政治发言权——而这恰是美、以、沙特等国所最担心、最不愿看到的。
哈里里总理
5
月
7
日
在电视讲话中承认“选举失败”,他承认此次他的政党“未来阵线”仅获得不到
1/3
议席的
21
席,较上届的
32
席大幅缩水,尤为致命的是失守“
1/3
线”将令他和他的逊尼派社区丧失立法“阻击权”,尽管根据黎巴嫩微妙的政治游戏规则(总统和总理例由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逊尼派代表出任),不出意外他仍将出任总理,并优先获得组建民族团结内阁的权力。
至于其它一些小势力,如代表基督教社区的黎巴嫩力量党,代表德鲁兹派的“不倒翁”琼布拉特(
Walid Joumblatt
)领导的社会进步党,则基本上守住传统“地盘”或稳中有升,民间团体候选人仅可能获得
1-2
个议席,都不足以撼动大势。
此次选举结果是对美、以、沙特的沉重打击:选前美、以不断强硬表态、施压,力图阻止真主党“攻城拔寨”,沙特甚至连滞留哈里里的“茅招”都使出,结果反倒让真主党在黎巴嫩立法机构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取得决定性、历史性突破。
究其原因,长期战乱和外国势力肆无忌惮的干预,令许多黎巴嫩选民对“外来高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反倒把其实同样不乏外国背景的真主党视作“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捍卫者”,而后者及其盟友则巧妙利用沙特、以色列的蛮横和美国的“不按牌理出牌”,利用什叶派社区强大的凝聚力、动员力,不断强化自己“民族利益和主权守护者”的公关形象,令自己稳稳立于不败之地。
此次立法选举的投票日恰逢美国将决定是否撕毁伊朗核协定的关键时刻,且于此同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的冲突持续升级,叙利亚乱局方兴未艾,这些都足以让相当一部分黎巴嫩政治势力将美、以、沙特此时此刻的政治施压一方面视作重大威胁而反弹,另一方面视作争取民粹的理想“炮弹”加以渲染利用,并让许多黎巴嫩普通选民惩于长期遭受外来干预和战乱威胁的痛苦,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而沙特王储去年底试图借滞留哈里里干预黎巴嫩政局的冒失行动,则为此次真主党及其盟友的胜利添上了决定性的一块砖:原本哈里里是美、以、沙特所能接受黎巴嫩政治领导人中政治形象最好、群众基础最佳的,经此“帮倒忙”一折腾不免形象大损,人气大跌,而始作俑者沙特却并没有任何拿得出手、选得上台的“备胎”。
接下来的焦点自然是组阁:虽然会遇到一些波折,但哈里里以议会少数派领袖身份循黎巴嫩政治游戏规则惯例组建民族团结内阁,并再度出任总理仍然是大概率事件,且也应是目前所能达成的、能令各方接受的最理想折衷方案。但对这样的结果(哈里里派将不得不和自己视作“威胁”甚至“敌人”的真主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美、以、沙特恐怕很难接受,但如果他们不从此次选举初步结果中汲取教训,仍然不顾后果一味施加高压,很可能被“弹簧效应”再度击中,从而又一次得到适得其反的苦涩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