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要用主动语态,不用被动语态」。
写作指南都这么说,这是对的——
大部分时候
。
因为,「项目被政府叫停了」,确实不如「政府叫停了项目」直接有力;「他被她深深地爱着」,也不如「她深爱着他」简洁明了。
但如果你处处遵照「改被动为主动」,文章反会变得刻板生硬,也不好读。被动语态在英文有不可剥夺的一席之地,用好的前提是:你得先知道是在什么地方。
1.
协调新旧信息,可用被动。
斯蒂芬 · 平克在写作指南《风格感觉》中提到,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写作的信息排列原则是:
先主题,再评论;先已知,再未知。
要先告诉读者,我的话题是关于某件事的,再说这件事怎么样;先说你我都已经知道的旧信息,再说新信息。
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学习方式,就是把新信息整合到旧信息网络里,先理解了讨论主题,才能理解讨论的内容;先理解了熟悉的知识,才更容易接受新信息。
人类记忆要求先轻后重。然而,英语句法却要求先主语后宾语,如何协调?被动语态就可以是一种方法。
斯蒂芬 · 平克以俄狄浦斯王的介绍举例,试看这段话:
A man arrives from Corinth with the message that Oedipus’s father has died...It emerges that this messenger was formerly a shepherd on Mount Cithaeron,and that he was given a baby…The baby,he says,was given to him by another shepherd from the Laius household,who had been told to get rid of the child.
一个报信者从柯林斯而来,说俄狄浦斯的父亲死了……原来这个报信者曾是西塞隆山上的牧羊人,他
被
交托一个婴儿……他说,这个婴儿是
被
一个来自拉伊俄斯家的牧羊人交托给他的,那个来自拉伊俄斯家的牧羊人
被
指示除掉这个孩子。
这段有 3 个连续的被动(“被交托一个婴儿”“被交托给他”“被指示”),为什么这里要用被动呢?来看信息流动:
① 首先,我们认识了一位报信者,目光跟着报信者走——
② 报信者(已知信息)是牧羊人(新信息)
③ 牧羊人(也就是报信者,已知信息)被交托一个婴儿(新信息)
④ 这个婴儿(已知信息)是另一个牧羊人交给他的(新信息)
⑤ 另一个牧羊人(已知信息)被指示除掉这个孩子(新信息)
五条信息首尾相连,环环相扣。
如果要遵循「避免被动语态」的建议,把上一段话的所有被动改为主动,会是什么样呢?你看:
一个从柯林斯来的人带来消息,说俄狄浦斯的父亲已死……原来这个报信者以前是西塞隆山上的牧羊人,有人交给他一个婴儿……另一个从拉伊俄斯家来的牧羊人把这个婴儿交给了他,他说,有人指示这个牧羊人除掉这个孩子。
于是,一段话变成了相互独立的零散信息,观众就变成了在看球赛,脖子在各个主语之间来回前后摆动,连贯尽失。
主动,过于主动了。
2.
引导读者目光,可用被动。
被动就涉及动作,有动作,就有动作发出者和承受者。主动被动语态下,读者目光焦点是不同的。比如,猫吃鱼:
猫吃鱼,是主动的说法,读者先看到猫,继而看到猫的动作(吃鱼),关注焦点在猫身上。
鱼被猫吃了,被动。先看到鱼,随后目光转向猫,接着再回到「吃」这个动作的承受者(鱼),这件事说的还是鱼的事,关注点最终被引回了鱼,但读者附带看到了动作的发出者(猫)。
鱼被吃了,被动。谁吃的?不知道,没提,自然没人去想。于是,读者的注意完全集中在鱼上,只关注动作承受者,而忽略吃鱼的动作发出者,是猫?是浣熊?还是别的?没人关心。
又比如逃避责任的政客发声明,说“错误被犯下了”,于是读者很自然地第一时间关注到「错误」和「犯下」,本该交代清楚是谁犯下了错误,这下,没人关注了。
把读者的注意从动作发出者那里引开,被动语态就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提动作发出者了,使用主动语态,就做不到。
有时,我们也能利用这一点,让观众把目光投向该投的地方。平克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