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围绕人工智能(AI)与人的共生关系进行描述,从年度AI提示词“答案”切入,探讨了AI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影响。文章通过百度AI收集的数据,揭示了人们如何向AI提问,以及AI如何成为现代人的“电子布洛芬”,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慰藉。文章还讨论了AI伦理问题,以及人们对AI技术的态度对未来社会构建的影响。
AI已经切实地、悄然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开始习惯向AI提问并获取答案,这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好奇心。
“答案”作为年度AI提示词,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渴望。通过与AI的互动,人们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在情感上得到慰藉。
从年轻人群的使用习惯和风格变化可以看出,AI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人们通过AI获得灵感和帮助,创造出更多可能性。
人们与AI的互动引发了关于AI伦理的反思。人们对AI的态度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如何平衡技术与伦理,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还有一天,我们就要跨过2024,进入2025年。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过去的一年里,AI在我们的生活中,俨然成为了一个高频词。
无论是使用过时下热门的AI产品,还是只见过或听说过AI如何受追捧,今天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那就是AI已经切实地、悄然地与我们共生了。
2024年,是AI走入普通人生活的第一年。岁末年关之际,《新周刊》与百度联合发布全社会第一个“年度AI提示词”,也是2024年人们对AI说过最多的关键词——答案。
“答案”“为什么”“是什么”“帮我”……在与答案相关的100个高频提示词中,我们不仅可洞察2024年的社会情绪,也可窥见人们内心的困惑与渴望。在今天,在人类与AI关系的接缝处,“答案”向我们闪烁着通往未来的信号。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通过提示词来与AI进行交互。甚至,许多人在接收到AI的答案后,向AI说出了“谢谢”——人类开始向AI寻求答案,而人类文明与AI文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联结。
当人类问出了首个年度AI提示词
“告诉我答案”“图中问题的具体答案是什么”“正确答案选哪个”。
这是百度首个“年度AI提示词”中搜集到包含“答案”的内容,看似普普通通,却在2024年百度的AI产品文小言中,被人们反复说了超过1亿次。
通过向AI发出指令来完成人与AI的交互,这个过程中人类似乎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至少在程序设定上确实如此。实际上,自从AI真正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之后,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人其实是被动的一方。这个时候,AI反而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主动权的有利工具。
人们利用AI解决问题。(图/图虫创意)
随着AI的到来,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理解能力的AI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互联网用户的青睐。
如果这种交互方式通过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那么我们可以很确定地说:当人类放下质疑,逐渐习惯向AI寻求答案,这无疑是人类与AI关系的一次升格。
2024年,百度AI除了收集到交互频率最高的“答案”,还盘点出了“年度十大AI提示词”的其余九个,分别为“是什么”“怎么”“为什么”“帮我”“图”“标题”“风格”“润色/增加”“简单”。
通过这些直白的信息,我们仿佛能够瞬间进入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内心。如果要像剥洋葱一样,继续对那些具体的问题一探究竟,恐怕在看到千人千面的同时,也能看到我们自己。
互联网用户向AI寻求帮助。(图/图虫创意)
“为什么人在睡觉时会磨牙”“用英语怎么说”“帮我总结一下今天发生的新闻”“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当我们向AI提出问题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表达,也是当下状态的投射,比如想要“帮我”“标题”“答案”;还反映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更潜藏着我们对想象力的追求,比如“润色/增加”“风格”等等。
看到这里,不禁想问一问:过去的2024年,我们过得还好吗?
透过AI,看到人们在用力生活
俗话说“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事实上指的就是我们应当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向AI提问,问什么?这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投射。
2024年,“偷感”这个词在互联网上火了,形容不愿意被别人发现自己默默做的事,这是种因“假象凝视”而形成的心理,而这种心理,通过人们向AI提的问题,也能窥见一二。
比如因为身材管理的焦虑,使人们对“贾玲怎么瘦下来的”产生了好奇;即便看过十遍《还珠格格》,也依然不能断定“琼瑶的代表作是什么”;最近同事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浓人淡人是什么梗”;等等。
除此之外,有人还会关注“今天是什么日子”“冬至可以怎样过”,也有人会问“眼泪为什么是咸的”“香蕉为什么是弯的”;有的时候问题小到“这是什么动物”,也有的时候大到“幸福是什么”……
在文小言App上,用户向AI提问“幸福是什么”。(图/文小言App截图)
人们对着AI输入自己的问题,可能是一句疑问、一张图,也可能是一个标题,或是一篇文章。我们需要AI根据一个简单的idea,帮我们进行思维拓展,或者为我们总结提炼一大段文字的主旨。为了方便AI理解,我们可以直接说“帮我画一张黑悟空”,或是“帮我设计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这个时候,AI则会反馈给我们一幅图画,甚至是一个完整的方案。
其实人们与AI的交互,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宏观还是微观,透过AI的窗户,我们能看到原来大家有这么多的问题和那么多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2024年,人们依然在用力生活。
据“后浪研究所”的消息,近年来有超四成的年轻人,每天都会使用AI,其中互联网从业者、媒体文娱从业者,以及在校学生占大多数。
在校大学生利用AI帮助学习。(图/图虫创意)
从“改成二次元风格”“改为极简风格”“洛丽塔风格”等使用频率较高的AI提示词中,可以知道年轻人的爱好和品位;从“帮我写10个网络热梗”“提取图片中的文字”“再给我几个备选标题”,可以看出AI似乎成为了“打工人”提高工作效率最得力的助手;从“根据上下文生成思维导图”“比较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简单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和亮点”等提示语,可以推断人们越来越喜欢使用AI来学习。
2024年,年轻人更加注重自己的情感生活,比如问AI“怎么跟crush聊天”“要和男朋友约会,请帮我推荐服装和颜色搭配”“女朋友生气了怎么办”。2024年,打工人也在用AI研究“怎么去班味”,比如“我应该怎么缓解我的压力”“我该怎么高情商把工作躲掉”等等。
其实无论怎么提问,AI都能试着答一答,但是最终能不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那就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而如果是作为一种情绪的出口,AI无疑已经达成了它的使命。
是AI的答案,还是你的答案?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两名AI领域专家,表彰他们在人工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这一表彰足以说明AI对人类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如何看待人类与AI的关系,不再只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
人类与AI的关系,是一个涉及认知、伦理、社会结构及未来愿景的复杂议题。通过百度AI所描述的人类与AI的交互,我们能看到AI对人类的意义已然改变。过去人类都是通过传道授业进行解惑,但是今天人类开始向AI要“答案”。“答案”是2024年人与AI互动关系的一个缩影。
正在工作的人,向AI要“答案”。(图/图虫创意)
看了那么多的问题,有人或许会有疑问:AI真的能给到我们想要的正确答案吗?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只能对信息进行大范围的“捕捞”;随着当今社会信息网络越来越复杂,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元。然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我们想让AI给答案的领域,却在越来越细化。从处理工作到帮助学习,从满足某种风格甚至到写一首诗,都是基于AI目前的成长水平来实现的。
除了想要一些确定的知识性的回答,人们有时候也只是想要“问出问题”本身。比如当人们向AI问出“幸福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或许想要的并非是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只是潜意识里想要和AI进行一次交互,对于那些我们自知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会想要听听AI是怎么理解的。
不得不承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I的的确确也成为了现代人的“电子布洛芬”,能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间隙,给人提供一丝慰藉。
2024年,AI成为了现代人的“电子布洛芬”,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间隙中提供一丝慰藉。(图/图虫创意)
百度AI在收集提示词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提示词,虽然频率没那么高,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了人类与AI的相处方式和情感投入,正在从被动转向主动。
很多人在与AI完成交互之后,会对AI说上一声“谢谢”,而这声“谢谢”,全年人们向AI说出了上千万次。除此之外,有时人们还会跟AI说“亲亲”“宝宝”等亲昵语,以及进行“你能哄我笑一下吗?”“你爱我吗?”之类的有趣互动。
该不该对AI说“谢谢”,本质上是一个有关AI伦理的反思。过去关于“人类如何与技术互动”的问题如今已然自解,数字化、智能化使人类情感的虚拟化表达不断增加,AI给人类的情感表达带来了新的可能。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希望构建怎样的未来社会,取决于我们对AI技术的态度。对AI投入情感,是对未来更加智能化世界的一种预演,也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
其实无论AI给我们的回答是什么,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是生活的关键部分。哪怕AI给不了我们特别明确的答案,或者给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这才是人生百态。
作者:段还真
校对:河晏
排版:鹿子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