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津云  ·  谷爱凌宣布退出! ·  昨天  
津云  ·  谷爱凌宣布退出! ·  昨天  
每日人物  ·  一位县城“贵妇”的春节消费记录 ·  2 天前  
人物  ·  去不起三亚的中产,春节去哪儿了? ·  3 天前  
人物  ·  一只猫的年度生活意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

从收卷铃到通知书|青春呼啸而过

北大青年  · 公众号  · 人物  · 2019-06-14 22:05

正文

全文共4199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又到凤凰花朵开放的时候,6月9日,全国各地的2019年高考都陆续结束,伴随着骄阳和骤雨,又一批少年迎来了或许是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个夏天。5月29日,《北大青年》发布了征稿启示,面向全体读者征集从收卷铃到通知书之间的故事。推送发出后,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回应,我们在后台和公邮收到了许多来件,或长或短的文字间,书写的是不同的青春,流露出的是相似的怀念。我们希望尽可能完整地呈现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故从6月9日起,《北大青年》将陆续推出《从收卷铃到通知书》系列,与大家共同分享有关青春、告别、等待和选择的故事。
“最清晰深刻的如数家珍还是他”

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翻出了自己三年前的录取通知书信封。

录取通知书已经在那年夏天交换成了新生文件袋,我记得当时自己就站在学校教学楼前的树荫下,翻看里面厚厚的一沓——学生手册,新生须知,校园地图一览……还有一把崭新的宿舍钥匙。

学校离家千里,那是我第一次来南京。听着行李箱在绿皮火车上哐当一路的疲惫,在见到学校正门上几个大字时顷刻消失,触目皆是绿树葱郁,阳光透过缝隙倾洒一地细碎,夏意盎然,是如此崭新的开始。

而我依然记得的,是送我来到这里的持续三个月的兵荒马乱。

和每一个精神高度紧张的考生一样,最后一场考试的收卷铃响起前,我所有的时间都无比充实,笔芯更换的速度和吱悠悠转着的风扇相得益彰,无形中有一些肃穆的感觉。走出英语考场,我终于长长舒出一口气。虽然半小时前停笔的时候就已经慢慢放松下了,但在听到铃声的那一刻,如释重负的感觉还是从心底传来——真的结束了。

接下来的日子就像可乐汽水,爽到冒泡:家庭聚餐、回学校看老师、毕业旅行、同学会庆祝……高考后那个暑假,匆忙悠闲各占一半,匆忙是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悠闲是因为心情前所未有的轻松快乐。

最重要的是,我终于能和喜欢的人光明正大地手牵手。

出成绩的时候,我们刚买完去昆明旅行的机票,路边的林荫断断续续没能连成片,我和他的影子就这么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沿路的欢声笑语却不曾有半分暂停。

十一点五十八分,市中心热闹的街头,在全路段行道树挺拔地注目中,两个高中毕业生突然停下脚步,郑重地掏出手机,然后本着十二万分的虔诚——准备查成绩。但紧张兮兮的我们显然高估了查询系统的负荷能力,一遍又一遍刷着网页,刺激和焦急的心情随时间慢慢沉淀冷静。顺利地输进准考证号已经是大概半小时后的事情。

但他并不是到那时才知道分数,短信在十二点零五分发到了他妈妈的手机。

我看着他接电话,得知他的分数大大超出预期,惊喜开心不言而喻。那时的我们仿佛两个傻子,行道树一定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五分钟以后,惊慌失措的他正在一边翻包找纸巾,一边安慰我——我也收到了爸爸的短信,我们相差六十一分。

故事的结局大概可以猜到啦,其实我们经历了很多美好的时光,从初雪来临的寒冬到蝉鸣不再的夏末,从笔记密密麻麻的书本到清澈如碧的洱海边,从前后相距不过一米的课桌到东西相隔的千山万水,我们有过难以诉说的心动,有过一起努力的默契,有过独属彼此的珍惜,有过无数灿烂盛开的瞬间,所以即便最后分开,我们也平淡安静,不露声色。从收卷铃到通知书,我有很多很多回忆,但我最清晰深刻的如数家珍,原来还是他。

大学这几年,我依旧热爱从前的爱好,也喜欢了一些新鲜事物,依旧自由张扬,固执地坚持许多东西。只是每当念及他,想起那时的我,后知后觉,原来无畏无憾的年少,是一旦过去再不可重来的珍贵。

哪怕那之中藏着,我如今轻描淡写的自卑。


——2016年考生 朱碧玉

青春似火烧云呼啸而过

高考是我学生生涯到目前为止表现最好的一次考试。是那种少有的在考试后笑着和家长说“我考得很好”、再来十次也不会更好的好。对高考我没有遗憾,如果非要说有,大概是穿了一条据说可以带来好运的红色裤子。

答英语时我坐在窗边,总觉得那天是在考试过程中下了雨,雨后似乎有彩虹,又觉得可能是我对记忆的凭空美化——毕竟考完试后,没有煽情的告别,没有狂喜的庆祝,它就像每一个“今天”一样结束了,平淡到不值得我记住一道彩虹。

考完后胡乱逛商场,买了几件上大学后就开始嫌弃幼稚的衣服。囤了好几本书,2019年才刚刚看完。没有对答案,没有喝到天明的聚会,没有考试后的告白,自主招生也没有通过,每天窝在家里打王者荣耀,打到晚上做梦都是游戏画面。

出分数后我是全家最平静的人。一个几乎擦边的成绩,没有经历过招生组抢人,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只是2017年考生里的普通一个。我的真实想法被当成谦虚,只能在关掉各路亲朋发来的关于祝贺的聊天窗口后,悄悄地对这件本该让人高兴到流泪的事感到猝不及防。

高考前以为最好的结果是去人大或复旦学新闻,因为选学校和专业的事也发生了一点争执(结果兜兜转转还是转了专业)。那时觉得自己和“北大学生”的身份之间有一道填不平的沟:高考发挥得好只是幸运,幸运也算是一种能力吗?

我猜想未来的同学都是我仰望也看不到的人,害怕面对从人际交往到工作学习上所有的挑战,然而说“我不想去北大”显得假,说“我不配去北大”显得装。通知书到了后,我似乎觉得羞耻般没有多看就收进纸袋,只是反反复复翻新生手册,八月长安小说里描写的地方扑到我眼前,心里默念,“燕园”,一个古老又与我无关的名字。

大人口中最轻松的一个暑假当然也是有模糊的快乐的。突然得到祝福,突然变得“自由”,突然可以理所当然地无所事事,右手中指的茧子还在却突然变得不会写字;在海风习习的青岛,仰着青春期以后最光滑的脸,第一次涂了口红,拍了几张现在也很喜欢的照片。我高三时的座右铭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偶尔会用这句话继续安慰自己,新的生活干脆继续莫问前程吧。

最后唯一明确而清晰的回忆,发生在录取结果出来、通知书拿到之前的某一个晚上。

坐在车上看到窗外鲜艳明媚的火烧云,明明在和家人谈着无关的事,眼睛却被浓烈的橙红烫到,第一次猛然而真切地发现,秋天就要去一个陌生的、只有不懂事时才敢大声说自己憧憬的校园读书。其实住校6年,离家于我才是日常;北京去过两次,与家乡气候类似,雾霾也类似——难过是因为突然觉得“也就这样了吧”,我亲自度过的青春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彩虹、火烧云这些稍纵即逝、无法被iPhone镜头准确记录的东西,是它送我最后的礼物。

笔者高三时的座右铭

——2017年考生  赫一诺

我于彼岸观火,看火中的我

大一的一个平凡清晨,窗外阳光正好。我打开日记本,将时间条手动拉到六月八号下午十七点整,整个人瞬间从独属大学的平静中走出来,并感受到一种万分难耐的焦躁不安,我竟以为我是那个将要走出考场的女孩。

铃落,默默起身,默默擦干手心里的汗,默默抬起左脚、抬起右脚,一步步走出考场。我不急不躁,不想第一个冲出警戒线,因为独自在外县城读书的我,明明白白地知道那些翘首以盼的家长们里没有我的父母。这样也好,我不必隐藏我内心的不安了。

是的,我的高考,我的高四,结束了,我在心里默念。我和那些难题不再有恩恩怨怨,我和课桌上的书本不再亲密无间,我将大步向前去迎接一个全新的自己,但这种刑满释放的心情并没有把我心里的不安压下去。身为二战高考的学生,我肩负更多对失败的害怕,我害怕再次败北。如果像剥洋葱一样慢慢打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不安在心里逐层加重。

时间从指缝中滑过,如水过无痕,等待出分的日子是灰色的,没有浓墨重彩的故事发生,只有日复一日的不安循环播放。脑子里排练过无数次出分时要以什么表情去面对,可要查成绩时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所有的不安不必隐藏在暗处了,一边等待一边在屋里胡乱踱步,颤抖着手在电脑上敲出准考证号,泪水横流…...

努力已经被放在分数的天平去衡量过了,接下来就要选择自己的未来。填报志愿这一关,我更想把自己和外界隔绝起来。无数建议铺天盖地般向我涌来,我越是挣扎,我的声音越小。我选择的医学因为太辛苦要被家人否决,而选择医学的我也可能因为分数不够被心仪学校否决,可无论有多少否决我总要试一试的。偷偷报好自己中意的学校,再次走向漫长的等待。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晒出梦寐以求的通知书,我梦到自己用指尖轻轻触碰属于我的那一份,渴望与日俱增,那些清晨,打开手机和睁开双眼同步。终于,录取消息映入眼帘,当时还在床上的我双手双脚都伸向天空,我知道我可以成为一名医学生了!

流过的眼泪都干在了过往,那段时光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却只能站在原地踮起脚尖回望。彼岸的我望着当时在火中备受煎熬的我,多想给她递去一片清凉,谢谢你,经过烈火磨炼,我才能在最美好的青春里绽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