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饺子导演,再见! ·  2 天前  
蓝钻故事  ·  马云过关了 ·  昨天  
凤凰网读书  ·  戒掉爱情之后,我发现也没那么糟 ·  2 天前  
书单来了  ·  我每天靠忍气吞声来获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一个抑郁症患者精神世界的真实记录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0 08:42

正文

书评君的“福利社”又来啦。从5月开始,“福利社”将由两周一期改为一周一期,也就是说,每个星期三都有好福利!


这一周的福利,是来自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两场非同一般的话剧。它们的名字可能会让你在被吸引的同时有点困惑——《4.48精神崩溃》和 《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所以关于它们各自讲了什么,你需要往下看——



首先,关于《4.48精神崩溃》。



数据表明,凌晨4点钟是一天当中人类最易自杀的时刻,这个时间人会异常清醒——

“4:48是意识清醒的快乐时光”。


但在抑郁症患者的世界,这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清醒。


莎拉·凯恩在创作完《4.48精神崩溃》后便通过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评论家认为,即使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4.48精神崩溃》都是凯恩最具现实性的作品。


尤其近些年,“自杀”“抑郁症”这些关键词一次又一次的在报道中出现,每次总能激起一大批人转发微博、点蜡烛以及发一条朋友圈表示哀悼。然而当身边的人出现抑郁的迹象,我们对他们所受的痛苦是否选择了轻视和忽略?



在非常漫长的人类进程中,“自杀”一直是被认为是一种罪孽。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卷一中第一次言及自杀的问题,他认为,十诫中规定的不可杀人包括了既不可杀别人,也不可杀你自己。基督教里最重要的三种德:信、望、爱,自杀直接针对的是“望”,自杀的罪在于绝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杀被扣上的第一个帽子就是“不孝”,其次,它不符合普世价值,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这么幸福,国家蒸蒸日上,你怎么可以绝望?



但在2014年的统计里,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自杀者中,80%的人患有抑郁症。在3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只会越来越高。


总有一些人事不关己的说,“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他们不会明白,当活下去的恐惧超越了死亡的恐惧,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选择继续活下去,很多很多,都是因为不愿意伤害身边爱自己的人。


如果能知道在自杀前的那一夜他们怎样挣扎过,

是否会对抑郁症患者有多一点的理解?



《4.48精神崩溃》的剧本,即是这样。


阅读剧本的过程中,能强烈的感受到那种“对死亡的恨”和“对死亡的爱”在撕扯着凯恩,在极端的矛盾之中,她的希望之火终于熄灭。


“我以死相许的生的需求,破碎了。”1999年2月20日,萨拉·凯恩在浴室用鞋带上吊自杀。


4.48精神崩溃

4.48 PSYCHOSIS

剧本节选


作者:萨拉·凯恩

译者:胡开奇


肉体与灵魂永远无法结合

我该成为原本的我并永远向我交付地狱的这不和谐怒吼

无望的希翼支撑不了我

我将淹溺在焦虑中

在我自身寒冷漆黑的水塘里

在我精神家园的深渊之下

我如何恢复常态

如今我归整的思维已不复存在?

不是一种我能承受的生活。


他们将为此热爱我而正是那毁灭了我

我梦中的剑

我思辨的尘

我脑中皱摺间所酝酿的疾患

每一声赞美都割去我一片灵魂

……



4.48精神崩溃

4.48 PSYCHOSIS


格热戈日·亚日那导演作品

萨拉·凯恩最后剧作


《4.48精神崩溃》

天津大剧院 | 2017.5.27-28

北京 人民大学如论讲堂 | 2017.6.1-2

(点击上方海报即可购票)


注意: 如果身边有患抑郁症的朋友,请鼓励他们去看医生,除此之外,请给予他们理解、陪伴和爱。


但请 不要带他们来看《4.48精神崩溃》,因为这部剧太真实,萨拉·凯恩天才的文字和亚日那残酷的剧场表现很可能会勾起他们对痛苦经历的回忆。




然后,关于 《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



在加利福尼亚州珀洛阿图市精神病医院的小小阅览室裡,聚集了五位精神病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剧作家:乔治·萧伯纳,路易吉·皮蓝德罗,贝尔托·布莱希特,尤金·尤内斯库,塞缪尔·贝克特。

他们从头到尾一直争论,到底谁的戏剧才能代表戏剧的真谛?

而新来的第六人却自称是戈多医生,要以一种介入的方式治疗他们的疾病......


这部戏 模仿 了五位剧作家所代表的戏剧形式:萧伯纳(G.B.S)的 讨论剧 、皮兰德罗的 后设戏剧 、布莱希特(B.B)的 教育戏剧 、尤内斯库的 荒诞剧 以及贝克特的 玄剧 。如果您在阅读它,请注意它的形式与内容。”

如果没有一定的 戏剧知识 作为基础,五位艺术大师所谈论的东西听起来真如同 天书

再加上《戈多医生》以 剧本朗读 作为呈现方式,本身就几乎 剥离 了所有具象的元素,演员的 诉说 大于塑造,长篇的 对白 、热烈的 激辩 、似疯非疯的 表达 ,即使基础知识过硬也难免会跟不上 节奏

跟着剧本的节奏下来,虽然他们一直在问: 你是谁,我是谁,我是他,我不是他,我疯了吗,我在装疯 。但很可能正如皮兰德罗说的:“ 我担心,我们所有人都是正常人,只不过曾经疯狂——相信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疯子。


最后那个第十八只骆驼的故事,真是妙极了!或许那只从没出现过的骆驼,或者等待不到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