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地理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区域性
和
综合性
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征,
区域认知
和
综合思维
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家运用单项或综合指标来划分区域,从而在地图上确定
区域之间划分的界线
,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
但地球表面没有这些界线,界线两侧的地理差异也没有特别明显。
区域界线所处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
过渡地带
,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
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往往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而对区域之间过渡性的关注相对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
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通过降水量、温度和植被这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第一个是
降水量
,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淮河”线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
第二个是
温度
,“秦岭—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而在“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冬季一般结冰。
第三个是
植被
,“秦岭—淮河”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指标。通过以上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许多地理事物分布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因素的分布是渐变的。在自然地理事物分布上有非常多的例子。
如太阳辐射是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是渐变的。
五带的划分中,从热带到寒带,温带就是过渡带;从热带到温带,亚热带就是过渡带;从温带到寒带中,亚寒带就是过渡带。
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依次渐变。
从热带雨林带到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就是过渡带;从阔叶林带到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就是过渡带等等。
在分界线附近的区域,位置上往往具有
过渡性
。在过渡位置上,该区域有何特点?我们以甘肃省为例来归纳总结。
甘肃省处于
我国
第一阶梯
向
第二级阶梯
的过渡地带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
甘肃省处于
我国
季风区
向
非季风区
的过渡地带
甘肃省地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甘肃省处于
我国
三大自然区
的交接过渡地带
(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
甘肃省处于
从
湿润区依次向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的过渡地带
甘肃省处于
从
森林向草原、草原向荒漠
的过渡地带
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1. 气候的极端变化
过渡地带通常位于不同气候带的交界处,因此它们往往面临两种截然不同气候的影响。
例如,沙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既受到沙漠的干旱、高温影响,又受到草原区较为湿润、温和气候的影响。
这种气候条件的交替变化使得过渡地带的生态系统无法适应两种极端气候条件,导致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不稳定。
例如,中国北方的沙漠与草原过渡地带,在夏季温度极高,降水稀少,而冬季则寒冷干燥。
这样的极端温差和降水条件,使得许多物种很难在这里长期生存,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2. 土壤的特殊性
过渡地带的土壤通常是两种土壤类型的混合物。
例如,草原与森林的过渡地带,土壤既有草原的肥沃特征,又受到森林土壤的影响。
这样的土壤在结构、养分、湿度等方面可能不稳定,植物的根系很难扎得深,也不容易吸收足够的养分,导致植被生长较为困难。
以沙漠与草原交界的区域为例,这里的土壤经常表现出贫瘠和干旱的特征,植物的根系难以生长深远,水分和养分的不足会使得这些地区的植被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一旦受到干旱或过度放牧的影响,土壤的恶化会加剧,导致沙化和退化现象,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脆弱。
3. 物种的适应性不足
过渡地带是不同生态系统的交汇处,往往存在着不同物种的混合区域。
这些物种可能来自不同的气候带和生态系统,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那些处于过渡地带的物种,它们往往无法完全适应极端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
例如,在温带草原与沙漠过渡的地带,许多植物既要应对沙漠的干旱,又要面对草原的季节性降水。
这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周期往往受到极大的限制。
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影响,部分动物在季节性气候变化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或食物来源,因此它们的生存面临威胁。
4. 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过渡地带往往成为开发、开垦和过度利用的重点区域。
过度放牧、农业耕作、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往往在这些地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在过渡地带,由于生态系统本身较为脆弱,稍微的干扰就可能导致生态失衡、物种灭绝、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以中国西北的过渡地带为例,由于大规模的放牧、耕地开垦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原本脆弱的沙漠与草原过渡地带出现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严重问题。
这不仅使得当地的植被退化,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5. 自然灾害的频发
过渡地带往往是不同气候带交界的地方,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更加频繁。
例如,这些地区可能受到干旱、沙尘暴、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些灾害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尤其是对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栖息地以及水资源的可用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在中国的北方草原与沙漠的过渡地带,每年冬季都会发生大规模的沙尘暴。
沙尘暴不仅会覆盖大片土地,还会导致土壤流失、植被毁坏,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
过渡地带的物种往往适应性差,无法在极端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繁衍生息,因此这里的物种种类相对较少。
物种的缺乏使得生态系统不稳定,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
2.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
过渡地带常常是沙漠化和草原化的交界处,这些地区的土壤很容易受到风蚀、水蚀等自然因素的侵蚀,从而导致土地退化、沙漠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3.水资源短缺
:
许多过渡地带降水量少,水资源本就稀缺。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水源更加紧张,生态环境更易遭受破坏。
4.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
过渡地带的生态系统往往缺乏稳定性。
一旦受到干旱、火灾、放牧过度等因素的影响,生态平衡就容易打破,恢复过程非常缓慢。
如何保护过渡地带的生态环境?
保护过渡地带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避免过度放牧、农业开垦等过度开发行为,采取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加强植被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措施,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保护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水源的过度消耗,特别是在干旱的过渡地带。
增强生态意识
: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增强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区域的过渡性为何在高考中很重要?
过渡性地带的区域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能体现出区域内部差异性显著。过渡性的地理特征差异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类活动方式多样。
(2)生物多样性显著
(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原因:位于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不够稳定)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题,如果细心去研究的老师们会发现高考特别喜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