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育种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广泛应用为作物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将其与重要目标性状基因的精准鉴定结果相结合,有望大大加快优异基因聚合的效率,并创制出更加丰富的遗传资源。
尤其针对我国作物育种群体遗传来源较为狭窄的问题,利用基因组水平上的精准预测,能够帮助育种家放眼更广泛来源的种质材料,通过精确预测和育种方案的科学设计,聚合更多的有利等位基因,以创建作物的优异育种新材料。如果将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等组学信息相结合,配合对作物多个性状的联合预测,有望实现作物多个性状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培育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作物新品种提供有效途径。
虽然GS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是其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一般的GS方法只考虑加性效应,部分学者将显性及上位性等效应纳入模型,但是预测效果还不够理想;(2)前人的GS研究大多只针对特定环境下特定作物群体的单个性状,忽视了关联性状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多性状的协调发展,且缺乏详细的环境组学数据,难以实现对基因环境互作模式的识别与利用;(3)多数GS研究只用到基因组信息,多组学信息和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4)缺少GS育种专用芯片以及配套软件和平台,数据共享程度低,限制了GS效率的提高;(5)作物领域中已有的GS研究很多停留在方法探索阶段,未能广泛付诸于实际的育种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
首先
应结合已有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成果,遴选作物全基因组上目标性状的候选基因,开发与基因组信息特征相适应的降维方案,以大幅降低模型中的变量数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先进算法,提高对各类非加性遗传效应的准确预测;
第二,
广泛收集表型、基因型和环境数据,并对模型进行优化,注重作物多个性状之间的协调发展,识别并利用基因环境互作模式,提高选择的增益和可靠性;
第三,
应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最新的数学方法,积极开展作物多组学预测研究,构建多组学信息与目标性状之间的数量遗传模型,提高多组学联合预测的效果;
第四,
可以谋划构建GS专用芯片和统一的GS平台,实现群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利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第五,
GS研究必须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切实需求,让理论和方法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实际育种工作,为培育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作物新品种提供高效途径。
总之,随着作物育种精准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以及基因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GS研究工作充满了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