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秒,15分钟,你可以用来做什么?
从宿舍走到东区?
吃一顿午饭?
跑上3公里?
或者是一场15分钟的TED演讲?
3月10日,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玉泉、西溪校区,
有4位科学家正在轮番挑战900秒的“长话短说”:
把他们数年的科研心路,
浓缩在这“打卡”都不够的十五分钟里。
对科学家的研究来讲,
这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片段,
但对公众而言,也许能唤起对科学、对生活更多的热爱与向往。
“科学900秒”是今年学校“启真杯”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宣讲会上的新设环节,并计划形成常年项目。
“启真杯”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于2014年启动,这是一个聚焦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试图调动浙大学生学术科研积极性,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交流与研究,营造浓厚的学生学术文化氛围。
◆◇◆
“科学900秒”,
这四位浙大教授分享了什么?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按出场顺序排列)
傅荣校
浙大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系主任、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档案学与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分享主题:
电子时代,笔才是最珍贵的
傅教授的课程从来不划期末重点,很多考试采用半开卷的考试方式——学生只能备一张A4纸,且必须是自己抄的。
“他们的那张A4纸啊,那么多内容——字大概小到6号字;抄得非常认真、工整。”学生这么认真地抄写,然后判断这门课哪些是重点,实际上这就是考试过程,我的目的达到了。
傅教授希望学生离开电脑、ipad、手机,“你用笔的方式记,时间长了就记住了。因为你用思维可以控制笔尖。而打字是不受控制的,在选择字的时候,我们的思维过程就断掉了。让你有思想的、有灵感的还是笔。”
“东西光存在电脑里、手机里,那还不是你的。”傅教授自己,就是用记笔记的方法,把厚书读薄,消化知识。“上世纪80年代,我读一本30万字的社会学著作,卡片摘了4万字。”他到现在,读书还是做笔记。
经过这样的长时间训练,慢慢的灵感会越来越眷顾你,灵感能多到什么程度?傅教授说,当自己产生灵感的时候,“我根本来不及记下来,要知道我是练习过速记的。”
谢涛
浙大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多功能智能高分子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分享主题:
光照一下,也许可以治疗近视
谢涛说自己是70后,他的夫人是80后,学生又都是90后,还有个科研狂热粉丝05后的女儿。所以他的心理年龄一直保持在青葱期,比如,见到自然界会变形的植物就很好奇,他的研究理念是:“没有变形就没有这个世界。”因为谢涛是做会变形的材料的。
给他一台普通的投影仪,两片玻璃,一点光固化液体材料(你的蛀牙洞里就有),他能够把几滴光固化液体变成一张薄膜。这张膜被放进石蜡里,形成一种凝胶。过几分钟,这张原本是平面的膜,能变成一朵马蹄莲、一座悉尼歌剧院模型……制作这样多维立体材料的时间,大约是目前3D打印同样材料的1/10。
人的角膜,也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凝胶。所以,从理论上讲,眼角膜也可以像制作出来的凝胶一样,变形。谢涛团队可以通过光照改变水凝胶的性状,那么就有可能实现通过光照,改变角膜上的蛋白质化学结构,从而使其不均匀吸水变形进而使其曲率恢复正常,解决近视和远视的问题。目前,谢涛团队已经和浙医二院眼科合作,开始相关试验。
陈宝梁
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环境吸附材料及应用、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分享主题:
没有二次污染的酸化土地治理
地球的半径约有6400公里,但从地心到地面那么遥远的距离,只有地面的1~2米的厚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土壤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中心,不仅为我们生产食物(food)、纤维(fiber)和燃料(fuel),还能转化净化污染物而生产健康(health)”陈宝梁说。因为土壤污染,我们的生活正在受到很大的威胁。土壤一旦污染,如何治理?
浙江大学有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这个团队核心成员一共有6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负责人是陈宝梁教授。
土壤酸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30%陆地面积,50%耕地面积为酸性土壤,我国21%陆地面积为酸性土壤。南方地区土壤是酸性,北方是碱性。在酸性的土壤当中,重金属很快释放出来,所以癌症常呈区域性的分布。
“早期人们使用石灰,但会破坏土壤,现在我们在土壤中加入少量生物碳,就能大大缓解植物铝毒,进行土壤改良。”陈宝梁说,他们使用的生物碳,在治理酸性土壤时,不会对土地产生二次污染,是无需回收的。“生物炭是一个神奇的物质,是一种多功能的环境友好材料,能够增加土壤固碳增汇能力,并阻控-修复污染土壤”。
姬峻芳
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肝细胞癌的基础和转化医学领域研究。
分享主题:
男人更容易得肝癌
中国的肝癌新发病率占到全球的55%。姬峻芳说,我们之所以是肝癌高发国,最重要原因是乙肝病毒。“在感染到乙肝病毒后大概20年,肝癌就可能发生,尤其是母婴传播,肝癌发生更明显一些。”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黄曲酶毒素,“花生跟玉米如果保存不当就会发霉,这些饮食导致肝癌高发。”
姬峻芳希望能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去研究某一类亚群发病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个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做到精准医疗或者说个体医疗。她和团队发现一个特别现象,周围得肝癌的几乎都是男性,如果扩展到全球的话,男性肝癌发病率是女性的2到5倍,没有一个国家是例外的,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因为男人压力大;又喜欢吃油腻的食物;还好酒;说不定男性荷尔蒙也是原因。可是,在老鼠的社会里,没有买房买车的压力啊,生活环境一样,雄老鼠也不喝酒吸烟。那怪雄性激素?国外研究团队早已发现,不同性别的老鼠,激素控制在相同水平。结果还是雄老鼠高发肝癌。
她就做了个猜想:女性与男性的肝脏环境以及肝脏肿瘤,在生物学上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那这个差异怎样帮助男性少发肝癌,有什么样可能的临床应用。在对患者做基因谱分析后,团队发现一个叫MIR-26A的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
在试了很多组合后,他们解开了奥秘。这个MIR-26A表达降低的肝癌病人,预后非常差。所以当病人的MIR-26A表达降低的时候,干扰素的辅助治疗可以比不治疗时,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团队目前正将这个实验结果应用到临床上,并且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模型。
◆◇◆
登上“科学900秒”舞台的这四位浙大科学家们:
他们年轻:心理年龄介于80后和90后之间;
他们活跃: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前沿有亮点成果引发学术界或社会关注(报道);
他们会“外语”:具有向不同学科背景(包括不同教育程度)的人解读科学的能力;
他们能把科研作为一种快乐。
◆ ◆ ◆
■“我眼中的浙大精神”浙江大学第十三届大学生中文演讲竞赛,戳此了解详情~
内容来自:钱江晚报(记者章咪佳 通讯员胡舸)
启真杯学生十大学术成果评选等介绍来自“浙大科学+++”微信公众号(文案涵冰 编辑岩夕)
今日编辑:胡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