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村集体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27.6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007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6379元增加到2022年的5.2万元。小古城村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为法宝,持续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加快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促共富的新格局,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让共同富裕变得真实可感。
余杭区径山镇通过“三全”协商,真正推动由“干部干群众看”变“干部群众一起干”,由“政府主动、百姓被动”变“政府引导、百姓主动”,由“要我商量”变“我要商量”,实现社会美、环境美、产业美。2021年,径山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打造“三三三”共富治理体系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入选全省首批共同富裕社会治理先行示范领域最佳实践,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相关经验与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央媒点赞。
建成启用民主协商展示馆,建立“1+3+N”三级联动“矛调中心”,挂牌成立“共享法庭”。近三年无一起安全伤亡事故,2021年信访量同比下降60%,万人成讼率55件/万人,村级事务全过程民主协商参与率,村级重要决策法律顾问参与率均达100%,群众“烦心事”办结率达98.9%,群众满意率达99.1%,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荣誉。
建成省级最美绿道,景区村庄全覆盖,全域水质稳定在三类及以上,获得国家级生态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园林城镇、省级美丽绿道、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美丽浙江十佳特色体验地”“宋韵杭式生活体验基地”等荣誉。
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引导径山商会成立“共富发展基金会”,扶持小微企业、青年创客;成立“村企共富联盟”,与华立集团、泰康健康等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径山青年创客社区和径山乡创(人才)基地,推出乡创旅游产业(人才)奖励政策,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5A级旅游景区镇等荣誉
。
2005年8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乌镇调研古镇发展之路。提出“以保护历史遗产来开发旅游”的发展理念。桐乡市以乌镇全域旅游为依托,充分利用乌镇本地资源禀赋开发旅游业,为周边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创业机会,成为推动就业增收、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乌镇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在全国复制推广建设乌镇模式项目10个。该模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苏州均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全镇总面积71.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9万人,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截至2022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53亿元。年末全镇户籍人口84642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86元,较上年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09元,较上年增长6.4%;目前,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戏剧节已成为业内知名的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依托重大活动的溢出效应,乌镇不断挖掘景区内涵,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的国际性、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文化小镇地位持续加强,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旅小镇标杆,是彰显中国文化魅力的一张世界名片。
2005年8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乌镇调研古镇发展之路。在二期保护工程现场,他戴着草帽、冒着酷暑,整整一上午,详细了解了工程建设、资金来源等情况,汗水浸透了衣背。这个时候,乌镇西栅的开发正遇到不少困难,而资金的困境更让一些人对乌镇的保护开发工作心存疑虑。乌镇“以历史街区保护和再利用”的理念一波三折,开始阻力很大。有的人觉得所谓历史遗产是落后的东西,是陈旧观念,保护没意义。有的人认为,在保护中开发旅游,把原先平整的水泥路重新变成了石板路,平桥变成了拱桥,影响出行起居,不少人抵制。在这次调研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肯定了乌镇的保护方式和理念。临走时,习近平同志鼓励大家坚持“以保护历史遗产来开发旅游”的发展理念不动摇,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二、具体做法
全国首创“管线地埋”等景区高标准建设保护开发模式,实行旅游资源整体产权开发,发挥核心景点的带动效应,西栅(乌村)培育高端业态,与东栅中端业态错位发展,并将互联网、红色、戏剧等新元素融入旅游。西栅景区直接吸纳就业人员超4500人,景区内的船工基本为原先附近渔业村村民,月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景区民宿房东优先考虑本地居民,吸纳经营者500余人,一家由夫妻经营的民宿年收入可达35万元左右。在东栅景区内设置商业长廊供原居民免费经营,解决了原东栅150个家庭的就业问题。
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实施“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全域智慧化”,累计投入各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80亿元,实现5G网络全覆盖,“乌镇管家”长效服务走深走实,水乡风情和城镇功能实现完美融合。住宿、餐饮等富民行业快速发展,以品质度假经济吸纳就业创业,成功打造“乌镇人家”民宿品牌,现有民宿床位2万余张,餐饮酒店500余家,阿丽拉、希尔顿等高端酒店入驻乌镇,辐射带动周边南浔、练市、吴江等地劳动力进入乌镇就业。
增强对周边乡村游的带动效应,如横港村、陈庄村抱团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挖掘竹编、蓝印花布等非遗资源,“水乡寻梦研学路”有声有色,“竹芸工房”每年参与竹编研学体验的人数达15000人次,带动每户竹编村民增收2.5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河鲜、果蔬等农业生产销售,乌镇旅游每年从周边农户购入食材超2亿元,培育形成了董家茭白等7大农业产业,有效拓宽农户致富渠道。
桐乡市以全域旅游富民增收的“乌镇模式”,有效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为周边群众创造了大量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机会,成为推动就业增收、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目前,乌镇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在全国复制推广建设乌镇模式项目10个。“乌镇模式”已在北京、贵州、山东等地复制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向全国推广“乌镇模式”。
创新民宿经济规范有序发展新机制,提升品质度假经济的就业带动力。成立“乌镇人家”民宿协会,引导和培育特色精品民宿去同质化、宾馆化,融入乌镇文化特色,推行放心、安心、舒心、开心、省心等“五心”和“十有”标准,以品质度假经济吸纳就业创业。
充分把握乌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互联网+”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循序实现“浙北聚居小镇—江南枕水古镇—世界互联网小镇”的转型蜕变和跃迁升级。同时,延伸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融入文化元素,创办乌镇国际戏剧节,开发茅盾等红色旅游资源,推出非遗游等特色文旅产品,将就业领域延伸至文化、教育市场。依托旅游带动和大会红利溢出,建设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5G云上农业,拓宽多业兴旅促就业渠道。
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在人才、土地、财 政、金融等要素保障上全方位加大政策支持。把文旅体高层次人才纳入全市人才计划,将旅游业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年度用地计划,设立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旅游项目、经营饭店、品牌民宿给予不同层次奖励,探索利用旅游景区经营权、门票收入权以及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质押贷款,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近20年来,安吉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诞生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立足县域87万亩毛竹林资源,把碳汇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结合,找准生态产品定位,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竹林碳汇改革,推进农民组织方式、经营服务流程、收益分配机制重塑,数字赋能大规模推动碳汇产业化,逐步构建起“资源收储—经营服务—效益增值—平台交易—收益分配”的高效服务体系,带动全县119个行政村、4.9万农户和17.15万林农取得长久性收益,促进竹林生态和经济正向可持续循环,让“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共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安吉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著名的中国竹乡,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级毛竹生物产业基地”“全国乡村振兴林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全县拥有101.1万亩竹林,其中毛竹林87万亩,蓄积量1.8亿支,县内年采伐量近3000万支,年消耗量1.5亿支。安吉的立竹量、商品竹年产量、竹业年产值、竹制品年出口额、竹业经济综合实力五项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2021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达190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人。安吉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近10%的竹业总产值。
安吉县深化竹林“三权分置”制度,遵循所有权、承包权不变,放活经营权。全国首创“两山合作社”,通过深化林地经营权制度改革,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竹林经营权流转至对应村专业合作社,再由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至县“两山合作社”,统一进行竹林碳汇市场交易管理,从而推动全县竹林经营权向集约化转变,实现了竹林碳汇生态资源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安吉已组建村毛竹专业合作社119家,实现千亩以上竹林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流转竹林84万亩。按0.39吨/亩的固碳能力测算,年碳汇量可达33万吨。通过增强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化,安吉竹林的增汇潜力显著,固碳能力有望在2025年提升至0.60吨/亩,年碳汇量可达52万吨;在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0.80吨/亩,年碳汇量可达70万吨。据估算,安吉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未来30年的远期收益可达20亿元,村合作社年均增收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