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GV纪源资本
不止是VC。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GGV纪源资本

赛富乐斯陈辰:AR与VR行业的革命性突破,关键在于一块显示屏? | OMEGA访谈录

GGV纪源资本  · 公众号  ·  · 2024-07-04 10: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赛富乐斯CEO陈辰关于苹果Vision Pro定价及Micro-OLED技术的分享,包括LCD、LED、OLED以及Micro-LED技术的区别,赛富乐斯主导的Micro-LED技术的市占率,以及研发团队规模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苹果Vision Pro定价及其使用的Micro-OLED技术

苹果Vision Pro的价格及采用的Micro-OLED内屏技术,两块内屏约占成本的一半。

关键观点2: LCD、LED、OLED与Micro-LED技术的区别

介绍了四种显示技术的特点,说明Micro-LED作为直显技术对比背光液晶显示技术的优势。

关键观点3: 赛富乐斯主导的Micro-LED市场前景

赛富乐斯在Micro-LED领域的市场份额,以及未来的市场预测和公司的相应努力。

关键观点4: 赛富乐斯研发团队规模及挑战

介绍赛富乐斯研发团队的规模,在半导体工艺制造领域的优势,以及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关键观点5: 赛富乐斯的供应链管理和跨国管理经验

分享赛富乐斯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经验,包括跨国管理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关键观点6: 对OMEGA的反馈与建议

陈辰对OMEGA课程的反馈与建议,包括课程内容的实战性和案例分析的建议。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近刚在国内开售的29999元的苹果Vision Pro,到底贵在哪里?


它的成本里造价最高的单块只有邮票那么大的Micro-OLED内屏——尽管小,价格却高达约2500元人民币,两块则需要约5000元。但也正是这两块内屏,让Vision Pro实现了单眼分辨率4K和无限逼真的视觉体验。


而如今,消费电子市场热门头显设备的更迭,其实都仰赖Micro-LED/OLED技术的发展——比如,如何在比指甲盖还小的一块屏幕上显示那么多颜色?如何在提高转换效率和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量产可能?近年来XR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屏幕显示技术从LCD到Micro-OLED、再到Micro-LED的演进。


本期的分享嘉宾是 OMEGA三期学员、赛富乐斯CEO陈辰 。他在耶鲁求学期间成立了赛富乐斯,公司英文名「Saphlux」中的「Saph」是蓝宝石(Sapphire)的前缀,因为最早的蓝绿光LED就是通过蓝宝石基板制作出的;而「Lux」则来自耶鲁校训—— Lux et Veritas(光明于真理)。


过去数年,科学家在各自领域探寻真理,此后这些诞生于实验室的技术,也得以在更多研究者与创业者的努力中,在公司中广为人知、最终能在业界创造巨大价值。这条从0到1的路径也是陈辰的愿景——他成立赛富乐斯是为了实现自己主导的从0到1的商业化, 而如今,赛富乐斯已经是全球领先的量子点Micro-LED显示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唯一一家可以将量子点Micro-LED做到终端产品、做到量产的企业。


本期的 OMEGA访谈录 ,陈辰将和我们分享:


  • LCD、LED、OLED、Micro-LED技术的差别

  • Micro-LED技术的市场规模与未来前景

  • 量子点Micro-LED技术的发展路径

  • 管理跨时区、跨国公司的经验

  • 参加OMEGA的感受与收获


“从0到1好像是我的一个使命”

首先请陈博士介绍一下自己。


大家好,我是赛富乐斯半导体的CEO陈辰。我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之后赴美深造,分别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过技术与MBA,攻读MBA期间,我开始和韩仲教授(耶鲁大学William Norton教授、氮化镓领域专家)共同创业,建立了赛富乐斯。


在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我在ANSYS担任过一年测试工程师,参与测试开发了具有多物理仿真功能的ANSYS 14.0,后来还在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任职研发机械工程师,参与研制了世界首创旋转金刚石复合片钻头ONYX360。

您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经很有成就,为什么后来会选择创业?


正因我亲历过从0到1的过程——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原创技术,此后在业界创造了巨大价值—— 所以我一直觉得从0到1好像是我的一个使命。 从0到1的事情,我已经做过三四回了,所以成立赛富乐斯也是为了实现自己主导的从0到1的商业化。


当时我们在探索氮化镓技术的底层半导体材料的一些商业化应用,赛富乐斯中间也经过了成长和改变,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家全球领先的量子点Micro-LED显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将量子点Micro-LED做到终端产品、做到量产的企业。

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量子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技术?从技术到产品的过程中,它会不会有比较大的难以落地的鸿沟?


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Moungi G. Bawendi、Louis E. Brus和Alexei I. Ekimov,因为他们实现了量子点的发现与制备。其实诺贝尔奖是很少颁给应用的,而这算是应用层的一次获奖,就是奖励他们在终端给人类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


我们总结“量子点”是人类已知的所有发光材料里面最接近大自然的。 它色域会很广,能把所有最接近自然界的颜色都展示出来,因此你看到使用量子点色转换显示的图像会特别逼真。但是因为量子点是一个合成的化学材料,并不像传统的LED能够直接做一个半导体的生长,它更像是制造陶瓷材料,所以它需要被精确地切割成纳米级的小方块,并与光电子材料或半导体材料进行结合,才能很好地应用于显示,这其中还要保证它的可靠性和转换效率。


最难的就是成本和可量产性的考量,所以这对业界而言一直是很大的挑战。赛富乐斯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在半导体材料上、在氮化镓里直接把这种纳米结构做出来,把量子点注入进去,这样芯片和量子点直接就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天然的量子点芯片,然后再把这个东西做成屏幕。

您当时创业的时候,量子点Micro-LED技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我们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开始做Micro-LED、尤其是量子点Micro-LED时,这在业界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方向。我们最早开始做,也是基于了解到一些需求可以通过该技术解决,尤其是AR全彩化问题。


站在今天来看这个领域已经有不少企业入局创业,但是回看2018、2019年的时候,这三件事其实都有些天方夜谭。那时量子点和Micro-LED还很早期,AR也处在低谷期,所以当时很多投资人包括行业内的人是看不清楚这个方向的。我觉得这在当年还是一个非常前沿的方向。


到今天为止,这么多大企业、小企业都开始做显示屏,大家对显示屏产品的优势,以及这几年不管是量子点还是Micro-LED还是AR/VR的发展,都有了一个很明确的认知。但是如果这时候再入场可能就晚了。


创业有时候很像打移动靶: 你开一枪,这鸟三年之后要能飞过来,你这子弹还得能打中它;但如果你等这鸟过来的时候才准备子弹开始打,鸟就飞走了。


选择创业,你首先要有一个大假设,假设这东西一定成,在这个一定成的前提下,反过来看我今天做这个事是对的。如果这个大假设不成,比如Micro-LED不出来, AR/VR不出来,那我做这个事情就没有意义。 如果这个东西成,那么这个市场或者潮水会带着你走到那里。

让诺奖级技术造福全人类

请介绍一下赛富乐斯名字的来由。


“赛富乐斯”就是英文“Saphlux”,Saphlux其实分两段,“Saph” 是 “Sapphire(蓝宝石)”的前缀,后面的“lux”是拉丁语里“光”的意思。我们当时在耶鲁成立了赛富乐斯,而耶鲁校训是 Lux et Veritas(光明于真理),我们又正好是做光电子的,所以取用了这个Lux(光)。


至于Saph,大家现在看到的主流的蓝绿光的LED,其实最早都是通过蓝宝石做出来的。蓝宝石给人类提供了最早的、最高效的光源的一个基板,目前人类所有已知光源里,效率最高的就是蓝光LED,所以我们就将“Saph”和“lux”结合得到了“Saphlux”。

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LCD、LED、OLED以及赛富乐斯强调的核心技术Micro-LED四种技术的区别?


在显示技术领域,我们可以根据两个阶段将其主要分为两大类: 背光液晶显示技术(LCD)和直显技术(LED)。 不论是LED还是OLED,只要带有LED,就都具备LED直接发光的特性。


LCD技术采用的则是背光技术,无论是早期的灯条背光,还是现代的LED背光,都依赖于通过一个背光源来提供白光。这个白光包含了所有波段的光,它通过前面一个在电控制下可以变化颜色的液晶板,从而透出不同颜色的光(也就是透出不同的波长)。相当于我给了一个大光源,通过液晶一个个来调整每个像素最后显示的是什么样 的颜色,我们称之为“背光技术”/LCD液晶技术。


LCD液晶技术的特点是现在已经很成熟了,价格是最便宜的,从产业上来讲也是量最大的;但它的弱点是因为它的背光源是整体点亮的,即便到后面的Mini-LCD等等,它也只是把光源做得小一点,可以分区控制,本质上LCD的背光一旦开启,就会照亮整个屏幕区域,类似于传统皮影戏,无论前面的影像如何变化,背后的光源始终存在。


这就会导致两个问题,首先是背光一直在,屏幕不可能特别黑,对比度不可能特别高,所以人眼看见的效果就没有那种特别高对比度、特别深邃、特别真实的感觉;其次它的效率也是比较低的,因为后面的背光源需要一直亮着。


其实LED和Micro-LED是一个东西,Micro-LED就是把LED做小。OLED是有机的,前面那个O就是organic(有机的);剩下这些LED都是无机的,就是半导体材料。我们将这些技术统称为“直显技术”,它每一个像素不再是背光了,每一个像素就是一个LED或者OLED,红就是红,绿就是绿,蓝就是蓝,显色就是红、蓝、绿三色组合起来,那是最能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接近于自然界场景的颜色组合。


直显的好处,第一是没有背光,想让哪里亮就让哪里亮,效率会更高,对比度会更高,就会很接近自然光;而且它可以单独控制每一个像素,响应速度也可以非常快,所以动态表现也很好。


我们看从OLED到LED/ Micro-LED的演进,大家的希望就是从有机的发光材料走到无机的发光材料。这两个的核心区别是有机材料的寿命更短,所有的有机材料都是碳、氢、氧,都会有老化,有烧屏的问题;而无机的LED能够带来效率的飞跃,目前人类已知的效率最高的发光场景就是无机LED发光。因此Micro-LED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Micro-LED未来市场数以“百亿”计


今天整个显示市场大概有多大?赛富乐斯主导的Micro-LED 技术市占率大概有多少?


显示市场每年接近一万亿人民币的规模。 Micro-LED现在开始铺开的有三个场景:


一是大屏商显,包括大屏商显往下延展的家庭影院这两年也在开始跟进;


二是AR Display这种微显示屏;


三是很多厂商目前在布局的车载屏,手表屏幕领域也有涉足。


大屏、AR微显、车载这三个场景在目前一万亿的市场里,大屏市场差不多是1,000亿,这其中又有细分,1,000亿里Micro-LED的市场差不多是200亿左右。但是这几年增长很快,接近40%的一个K杠。


AR里的Micro-LED还没有起量,大家都还是在Demo阶段。但正因它还在Demo阶段,所以它的体量有可能很大,因为大家是将它对标到iPhone,就是你有一个手机,那你就会有一个眼镜,所以AR里的Micro-LED的未来体量很大。


车载我预测也是一个几百亿甚至接近1,000亿的市场。车载屏现在也是在导入阶段,大家的计划是今年下半年会出。车载屏在这两年会有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

有些技术确实产品性能非常好,应用场景也很好。但是市场教育包括真正植入到好的大品牌里,还是需要时间的。目前您在这一块做了什么相应努力吗?


赛富乐斯同时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教育整个行业/市场,量子点Micro-LED已经做好准备,我们也在和我们客户、盟友一起宣传这件事情;另外一个最关键的就是,我们在商业模式上并不直接到终端,而是和已有的大企业合作。因为他们有现有渠道、现有客户,我们可以迅速利用他们的经销渠道,否则自己重新再建时间太慢。今年应该是量子点屏幕在市场上扩张得比较多的一年。

“基本上没有人是这个行业的前辈,

所有人进来都是新人”


你们自己工厂的产能大概有多少?


我们是做大屏和小屏,如果按照大屏来算,我们大屏的产线到今年下半年,每个月产能会接近2,000平米。像八十几寸的屏就一点几平米,所以一个月产量差不多接近两千块八十几寸的屏。AR的屏,我们在0.12英寸这个尺寸,根据你切的微显示屏的大小不同,0.12英寸的尺寸,我们一个月可以出60万颗,一年差不多700多万颗。

赛富乐斯研发团队现在有多少人?和同类型的科技公司相比,这个研发团队算大吗?


我们的研发团队加一起大概不到40人,但在行业内其实算不小的。做微显屏的创业公司比较多,有的可能整个公司人数还没有我们研发团队人数多。不过有的进到准生产阶段,操作员包括不同产品线的人数会多一些,整体来说我们算是相对大的。


因为我们公司的核心是一个半导体工艺制造的硬科技企业,没有做一些软件方面的延展,所以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涉及到“人机料法”整套生产的东西。



我相信很多东西底层是一样的,包括材料的缺陷怎么处理、生产里面的手法等等。所以我想,半导体制造本来就是一个综合行当,微显示屏更是一个空档,传统的企业里没有人会做这种CMOS的Micro-LED的微显示屏,因为面板企业/传统的屏厂不懂IC和LED,LED厂不懂另外俩,IC厂对于光电子做显示屏更是一头雾水。这三个事情的交叉点,我们叫OEIC(光电子集成电路),正好是一个适合创业公司做的领域。


基本上没有人是这个行业的前辈,所有人进来都是新人,所以我们招人的时候更多要自己去看资质,要自己去培养,所以这一块我觉得蛮适合外行的人来做。同时外行做有一个好处,不懂这么多的情况下,你敢上,有点初生牛犊的感觉。

赛富乐斯的发展路径

赛富乐斯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规模生产量子点Micro-LED的企业,没有既往的成熟技术可以借鉴,那么会不会在生产供应链上遇到一些挑战?


早期我们因此吃过亏,最早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代工方/供应链都对这个事情有疑虑,当然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靠两件事:一是坚持磨,另外就是越做越好,在终端越来越有量。


我们甚至把我们的客户都变成我们现在的供货商了。原来有一些客户,我们本来想推进去,让他们帮我们打屏。后来我说算了,改成你帮我打屏,我直接来出终端的模组的商业模式。整体来说,中间是经历过坎坷,但是通过这种推土机式的推进是可以解决的。

现在赛富乐斯在中国西安已经设了生产基地,在美国、日本也有办公室,那么在管理跨时区、跨国的公司里,你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或者是有什么踩过的坑可以让我们规避一下?


我觉得赛富乐斯确实是在进行跨国管理,包括这种remote working做得比较多。我们早在2017年落地之后,就在美国设立了办公室,后来在日本也开了相关的合作。我们总结下来有几个管理点:


第一,核心是人。 在我不在当地的情况下,当地的管理团队一定是要信得过的。我们蛮骄傲的一点就是,我们过去这些年的核心高管除了因为转型必须要走的,都没有动过,没有任何人是主动离职的。我们的核心人员比较稳定,大家对彼此有信任之后,管理成本或者人员浪费成本就要方便控制很多。


第二,信息化的东西要做得比较透明,哪怕这个要花一点投资。 我们在上产线的时候就招了软件的MES团队。 我们的MES团队都是自己搭的,因为跟我们那套东西要结合,所以它的好处是,我手机上现在有我们全部产线每天的生产情况,我也不需要生产总监告诉我。你有这种透明化管理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开诚布公。


第三,我们公司的价值观一直强调简洁、高效、严谨、创新,我们是将简洁放在第一位的。 我们给高管提的要求就是,我们是创业公司,有问题就说,我们要一起解决,但是如果我发现你有问题隐瞒就一票否决,搞政治倾向也是一票否决。所以我们招进来的人相对都比较单纯,做事比较直接,但是好处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成本是很小的。


另外从去年开始,团队大了以后,我们开始引入异常管理的方法。 正常的目标是每个月设定完以后,各个总监包括VP就做自己的事,但如果有异常,我这边才会去管。有了这套机制以后,时间上我们也更好控制。

您是我们纪源OMEGA三期的同学,请您给我们的OMEGA提一点反馈与建议。


我觉得OMEGA让我非常受用。我可能是班里少有的既读过机械又读过MBA的人,原本我假设OMEGA课程和MBA课程应该有很多课是重叠的,但是我真实感受下来,我觉得它对企业的帮助非常大,因为有非常多关于实战的一些分享,老师讲的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而不是仅限于方法论。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做企业的企业家,有机会的话可以来参与一下。


另外我的建议是,我们其实可以更多地做一些实操分析,可以强制性地开一节课让大家集思广益。因为有时候出于各种原因,大家不太愿意把案例拿出来分享,但是我觉得如果从各个角度来看这个事,会对企业有很多帮助,最后对学员来说,不光是收获了这套知识,对自身实际的运营还有很多帮助,我想这是很好的一个方向。


往期回顾
第三季: 运满满 王玉琛 基点生物 陈喆华 爱安特 戴远敏
第二季: 分秒帧 程刚 锐格 邱夏杨 神策 刘耀洲 特赞 范凌 Zilliz 星爵 MAIA ACTIVE 王佳音 牛客 叶向宇 深势科技 孙伟杰 Moka 李国兴 来画 魏博 UMU 李东朔 DeepMusic 刘晓光 云器科技 喻思成 | FlashIntel 石一
第一季: 小牛电动 胡依林 e签宝 金宏洲 变形积木 张轶然 太极图形 胡渊鸣 智齿科技 徐懿 启元世界 袁泉 星辰天合 胥昕 擎创科技 杨辰 树米科技 刘恩培 Treelab 何浚炫 小佩 郭维科 通用净水 王铁 领猫SCM 李应离 包小盒 王先锋 镁伽 黄瑜清 影刀RPA 金礼剑 酷家乐 陈航 杏树林 张遇升 雪诺科技 高雪峰 Kong 戴冠兰
温馨提示:虽然我们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读者表示因平台推送规则调整,有时候看不到我们的文章~
欢迎大家进入公众号页面,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点亮⭐️,收藏我们的公众号,新鲜内容第一时间奉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