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那时,中山先生首次公开的正式以革命领袖的资格向全世界发表他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中国应在工业初起的时候防患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就是民生主义。民族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民权主义则明确提出民权要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 许多人以为这偏于理想。其实中山先生已有准备,他以三民主义的步骤同时进行革命。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军政是指,一切制度服从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训政即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的人员到各县筹备自治,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内的县全部实现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宪政开始。
宪政是指国民代表会选举省长为本省自治的监督,而省内的行政事务长官省长受中央的指挥。到全国有过半数省分达至宪政时,开国民大会决定宪法并颁布。宪法颁布之日,即为宪政告成之时,全国国民依宪法行全国大选举,国民政府则于选举完毕之后三个月解职,授政于民选之政府,建国大功告成。
当时在日本与同盟会的《民报》抗争者是君主立宪派的梁启超所主持的《新民丛报》。梁启超是康有为的门徒,爱国而博学,他支持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所以他再三发表文章攻击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闭关自守时代,长期的内乱尚不一定要亡国,现在列强虎视,一不小心我们就可召亡国之祸。
民国以来的事实似乎证明了梁启超的学说是对的——中国每换一次朝代必有长期的内乱。其实民国以来的困难都是由于国人不接受训政,一般浅识的人承认军政、宪政,但不了解训政阶段是必要的。因为认识不到训政的必要性,所以没有想过去接受。可以看到,三民主义无疑的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我们不可一误再误了。
庚子拳匪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满清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日本胜了俄国以后,时人都觉得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于是西太后派了无名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表示要预备立宪。
然而国人此时对满清已然全不信任,各种改革之举反而增了革命运动的力量。满清在这几年之内,不但借改革以收汉人的政权,还收走了袁世凯手中的北洋兵权——此时汉人之中尚忠于清廷而又有政治手腕者,袁世凯算是第一,满人还要得罪他,真是自取灭亡。
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满人的把戏,积极的图以武力推倒满清的政权。丙午年间,同盟会员陆续在湖南、江西、武昌、南京等地起事,清廷几乎防不胜防。但同时,由于中山先生被满清逼离日本,同盟会阵地转移至安南(越南古名);同盟会成员胡汉民、汪精卫等人数次在我国东南一带起事,均归失败 ;光复会徐锡麟杀安徽巡抚牵连同盟会成员秋瑾,两人终皆遇害。